公共管理下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研究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就业形式异常严峻。新常态下,如何转变就业观念,实施以创业促进就业,构建完备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体系已然成为高校、社会、政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梳理公共管理视域下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得出,协同联动高校、社会、家庭及大学生自我管理,形成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的育人合力,切实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效性,助推大学生成功创业。
关键词:公共管理视域;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
就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显。在创新创业时代的浪潮下,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有效开展创业教育,既是适应社会长远发展和国家创新战略的需要;也是实现以创业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还是高等教育未来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需要学校、社会、政府等多方面协同运行的管理体系,管理体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创业教育质量,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当前,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相关研究还不多,存在一定不足。本文试从公共管理视角入手,从学校、社会、家庭的多维向度开展论述,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展开探索与思考。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现状
当前,“双创”时代背景下,以创业带动和促进就业的就业模式深入人心,构建高效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服务管理体系已然成为政府、社会、高校的首要任务。[1]几年来,通过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摸索与实践,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相关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概念界定不一;创业教育管理理论体系尚不完备;理论基础研究相对欠缺;创业实践管理及应用实效性不强等。公共管理视域下探讨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问题尚处于探索阶段,有待深入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涵盖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理论研究、基础保障、实施措施、管理机制、人员调配、目标管理及监督反馈等方面。近年来,国家政府出台了大量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法规,结合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强化了对理论和目标管理方面的研究,但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理论研究及目标管理层面还缺乏全面性和深入性,很多研究和实践还是停留在微观层面,宏观研究和系统研究成果匮乏。在社会管理和监督层面,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尚未形成科学、连续、系统的督导模式,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还缺乏有效的监督反馈和实质性评价,致使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此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管理人员岗位还不稳定,指导经验缺乏,其管理有效功能被弱化。从公共管理视角出发,深入探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体系是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和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有效方式,其管理体系是否稳定及高效是检验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效的重要指标。要全面发挥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的重要作用和功能,需要整合大学生创业教育各类资源、完备管理和监督反馈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强化管理队伍建设,促使人员分工明确、组织运转顺畅、监督反馈密切,才能彰显协同实效。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体制形式化严重
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自身机制尚不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一段时间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管理部门和相关师资,甚至没有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大学生自主创业行为只是单方的个体行为,无从谈起创业教育和实践指导。[2]部分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整体缺乏灵活性和系统性,没有通过政策体系、系统扶持、反馈融合等措施去开展创业教育,不能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去开展调查和信息反馈,致使大学生创业管理机构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监督指导力度不足,致使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实效性较低,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学习和实践效果。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人员缺乏
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队伍主要是高校的创业课教师,教务处及就业管理部门人员,以及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这样的队伍具有人员单一化、岗位不稳定、创业教育指导能力不强、创业经验欠缺、队伍成员相对数量较少等特点,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师资和大学生比例的1:38而言,我国只有1:350,可见,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人员比例失调且严重缺乏,加之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师一般还由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兼任,岗位稳定性差,无法形成职业化、专业化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创业教师职业认同度还不高,这就导致创业教育质量不高和创业指导不及时,势必造成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较低。此外,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人员队伍还存在管理层面和大学生创业教育脱节的现象,例如,比较优秀的创业成功人士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指导方面要优于理论讲授教师,但他们和大学生的零距离接触指导的环节很少,还有大学生创业政策调研、论证和制定部门的管理人员与一线大学生创业教育不能工作在同一维度,致使部分管理和治理政策出现了稍许的偏颇,致使部分大学生创业过程异常艰难。
(三)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与社会环境无法有效衔接
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和外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而社会环境又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地理风俗等多重动态元素,这些都对从高校毕业步入社会创业的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结合个人创业意愿开展创业行动,这一过渡需要高校和社会进行无缝整合与对接,顺利让大学生度过创业意愿向创业实践转化的瓶颈期,实现自我的人生理想和创造社会价值。从人的社会化角度来看,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也是由学生人转向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需要获得来自社会资源的支撑、宏观微观政策的支持、社会民众的认可、家庭成员的鼓励等等,这一过程是复杂的融合阶段,涉及到学校、社会、家庭多方协同和治理层面因素的平衡,涉及到大学生意愿心态的调整,理论的掌握,实践的开展。而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体系与社会环境尚缺乏有效、良好的衔接与过渡,这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的实施路径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学校、社会、政府等多方统一治理的协调过程,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也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只有找准切入点,提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实施路径,才能真正解决政府社会关注、学校关心、家庭和大学生关切的大学生创业热点、难点问题。
(一)完善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体系,保障创业教育质量
高校承担着大学生全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实践教学等环节的任务,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也是其中重要一环。
1.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是创业的基础,是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获取的重要途径,这离不开各类相关辅助课程的支撑。[3]高校要根据学校实际,结合专业实践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各专业融合本专业的学科特点,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课℃程中,通过创业与专业的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对有创业意愿的同学增开创业教育相关选修课,如“财务预算”、“营销管理”等课程。此外,在完备的课程体系基础上,课堂教学力求灵活多样,将创业流程、基本理论、相关知识、实践过程通过生动的真实创业成功案例、创业成功人士的事迹、体验式创业教学方法等予以展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构建创业实践体系
高校应以实习实践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好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基地,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将理论学习、专业实习、实践演练、创业体验有机融合,依托企业提供的实习资源,建立产、学、研、用、创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企业的生产一线,了解创业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从企业的创立、产品生产、营销、管理、后期服务等环节整体把握企业的运营过程,让间接的枯燥的理论变为直观生动的创业体验感受,在实践中大学生能够体验创业的责任、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自觉提升自身的多方面素质和创业能力。高校要在创业实践环节多投入,引导创业成功的校友及成功人士参与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中来,为大学生提供场地和资金支持,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创业指导和技术扶持,引导大学生成功自主创业。
3.构建科研项目体系
依托国家、省市、校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契机,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大赛,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创青春等,引导学生参与导师各类科研项目、各类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提升创业能力。高校还要整合校本资源,开发基于大学生创业的科研项目管理体系,配备校内外创业导师,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人文环境和学术氛围,给予大学生相应的资金、场地、技术支持,让大学生创业教育始终在学校的关注和关怀下得到充分的展现,为创业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保障。
(二)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提升创业成功率
社会的转型发展为大学生创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当前,社会形势的飞速,变化、不良的社会风气、多元价值取向等正影响着大学生的创业过程,因此,如何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各类社会问题,建立良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意义重大。
1.政府各级部门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实现高校与社会创业教育的有效衔接
政府及社会各级部门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相应的支撑,包括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大数据分析、创业评估、指标评价、创业培训、政策宣讲、资金技术支持等,但最为关键的是大学生毕业离开高校后创业的各类行政及创业政策✪支持,包括来自就业主管部门、工商税务、银行信贷、卫生监督等多个方面。此外,社会支持体系还涵盖了家庭成员、创业导师、同学朋友等的精神鼓励与帮助,良好的创业氛围能够使创业意愿成为创业现实。
2.依托各类媒体营造氛围,鼓励创新创业
网络新媒体时代,网络资源已然成为物质环境资源之外最重要的时空资源,对社会人的影响深远巨大。在公共管理走向公共治理模式之后,政府及社会各部门要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提升创☢新创业舆情的治理水平,通过各大宣传媒介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广泛传播,利用公共资源优势,打造创新创业信息公开平台,做到资源共享。[4]例如政府部门开通的创客空间、社会组织的创业项目公众平台、高校的创业教育网站等,让创新创业理念根植于大学生成长生活的始终,通过网络舆论的强化效应,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获取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成功率。
3.加大对创业者、奋进者的社会认可度,树立进取信心
社会对一种行为的认可是行为人前进的不竭动力。通过广泛宣传和报道创新创业先进典型,以点带面,通过榜样示范带动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创业,在社会各层面形成鼓励创业、尊重创业、创业光荣,宽容失败的认可氛围,使大学生明确人生奋斗目标,战胜各类困难,胸怀远大理想,以积极的创业者心态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三)发挥家庭单元创业引导作用,加强创业基础保障
家庭单元在大学生教育方式、性格养成、成才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的认同或否定,积极或消极的态度对大学生创业至关重要。
1.家庭联动,树立创新创业意识,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坚强后盾。
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要发挥协调引导作用,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要给予精神上和财力上的支持,协助大学生选择项目、积累经验,引导他们利用现有的各类家庭资源有效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无论创业成功与否,都要给予积极的肯定,鼓励他们结合个人实际重新尝试创业。此外,家长也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和孩子多交流、多沟通一起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
2.大学生要做好自身定位,以积极心态应对创业挑战。
作为创业实践活动主体的大学生在创业教育中要协调利用好各类资源和关系,做好自身定位,不过高评价自我,也不轻易否定自己,对创业行为进行预评估,以客观平和的心态整合各类创业可用资源,开展创业实践。要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以良好的意志品质,应对创业过程中的各类困难,同家庭成员、学校创业教师、社会创业导师等一起完成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的各项任务,开启创业之旅。综上所述,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建设过程,仅靠高校自身的力量无法实现,需要高校、社会、家庭协同联动,形成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管理合力,才能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创业环境,助推大学生成功创业。
参考文献:
[1]徐以标.大学生创业力培养策略研究[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7,:9-11.
[2]雷振香,杨柳.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意义、困境与实施路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44-48.
[3]张留禄.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J].广东社会科学,2013,:53-58.
[4]赵波,张志华,范蔚.模式创新与路径协同大学生创业力培养策略[J].江苏高教,2016,: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