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1)

时间:2024-11-10 14:14:3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它在认识论、学生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本文就建构主义学习观关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建构主义 课堂教学 教育观念

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并对学习与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一、学习是主体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反对机械反映论。它认为,认识不是人脑对事物直接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而成的。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建构主义提出了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意义建构的独特观点。以建构观念取代传统的学习是一种反映的观念,更能体现学习的本质特征。因为反映是从客体的角度来看问题,强调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所具有的客体性和符合性;而建构则强调主体性和选择性,指出了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是主体能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中心在于学生的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社会已定义的知识和价值的共同建构,是通过社会建构的机会发生,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进行。这一观点强调了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要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就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互动的学习环境。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才能自由自在地呼吸。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营造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相ღ信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智慧潜能和创造能力,倡导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烈主张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个体出发,从人出发,以人为本,真正把学习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放在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首位。这种观点尊重学习者个体的观点与个性,把学习者看作一个发展的、能动的个体。虽然每个个体都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但又都有其独特的内部文化。这种内部文化既是学习者个体后继发展的基础,又影响着个体后继发展的状况。这种观点是对传统教学个体发展观的突破与超越,是对传统个体发展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社会决定论的一种扬弃。因为从个性角度来说,人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双重统一,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双重统一,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双重统一。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而建构主义理念彻底转变了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以及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

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就是针对每个人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教育。人性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个性,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教育不能只关注那些可能会成为精品或极品的部分尖子生,而忽略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应面向全体,又要从每一个个体开始,既要关注那些可能成为家的少数学生,更要关心那些成为匠的多数学生。在教学中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每个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学习。如果学生的学习发展被老师牵着走,教师不顾及学生不同知识生长点上的差异,接受来自同一个信息源的信息,这种求同式的教学,是制造标准件的典型方法,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个体接受的差异被摒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被践踏,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当代教育提倡从人出发,以人为本,主张因人施教、率性而教的个性教育。只有个体的充分发展,才能促进整体的全面发展。

3.发展不断建构的认知过程

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帮助和促进人成长的努力。教某人学习这些学科,主要并不是要他记住那些成果,毋宁说,是要他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我们教一个科目,并非要建立这个科目的许多小型活动图书馆,而是使每一个学生自己有条理的思考,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决不是一个结果。可见,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看作是一个不断建构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方面,主体按照自身的知识结构同化、建构客体,使客体内容不断丰富与创新;另一方面,客观世界的不断发展又使主体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容量,提高认识能力。这种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动态发展进程。发展无限,学习无限。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旨在促进学生学习,提倡在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运用以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这样,建构主义教学就成为一种发展性教学,而不是一种适应性教学。

二、在问题解决中自主学习

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由师生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小组搜集材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合作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ช中,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即使中间穿插一些提问,也主要是½对一些事实现象的再现,没有多大的思考余地。建构主义以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和学,主张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同时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探索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善于挖掘素材,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探索问题,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启迪学生智慧,帮助他们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极限,享受到探索问题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从而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的理解引向深入。

3.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也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从而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4.激活学生求知欲望

求知欲是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的内在动力。求知欲越强,学习的自觉性越强。教学过程是教师导,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效果既受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也受学生主体作用的影响;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实现。所以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就能取得最佳效果。很多时候,学生有学习的欲望,有动机,有上进心,却不知道如何去学,或学习的效率低下。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理念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求知欲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知识、巩固知识。

三、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策略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是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策略,教学是与学生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并要扩展每个学习者的保留节目。这一理念非常鲜明地告诉我们,现代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向的信息传递,而应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应该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在各种信息的反馈中,循序渐进地锻炼和提高学生洞察力和分析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共享的、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

1.在师生互动中建构知识

在建构主义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像传统教学观认为的那样,是一种比较"孤立"的个人竞争行为,而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逐渐完成的。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从这种相互作用中主动开发自己的思维品质,并完成自己知识意义上的建构。即教学过程是在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完成的。从活动的个体看,学生不是作家笔下被动的小说,不是画家笔下被动的图画,也不是电影电视面前被动的观众,更不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从活动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要素都会产生一定的力,但最终导致教学效果的力并不是各要素之力的简单相加,而是个要素间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从而产生一种"合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显然,建构主义教学过程观已经超越了传统教学观的狭隘,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动态因素的作用。既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又充分强调教师的指导帮助作用;既注重智力因素的发展,又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与开发。这种教学过程观更具有明显的合理性和说服力。

2.在主体参与中建构知识

"主体参与"既是学生的全员参与,也是学生自始至终的参与;不仅要从行为上直接参与,更应该从情感、心理、思维上参与。只有这样,主体参与才能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课堂教学中参与情景的创设,对主体参与过程起到了引发、导出和定向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以调整学生心理,形成参与欲望。教师要不断调整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只有在情与情相融,心与心相碰,教与学相长,教与学互促的情境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生长的"养分"。

总之,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合作学习还能使教学适应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增强平等意识,促进相互了解,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沟通,学会处理分歧意见,学会分享学习成果。

四、强调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原则以及各种教学方法中,建构主义一再强调对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把其放ถ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这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闪光点。

1.学会自主性学习

传统的教学观基本上否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表现为把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在学的意义上,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离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任何学习都是无效的。而在教的意义上,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明确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利用所有可能的教学信息资源激发、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促进学生学习。这种主动性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建构主义的这一教学过程既有利于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又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学会探究性学习

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传输的过程,而是一种使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向并积极探究的过程。教学应把学生所学知识置于多种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情景中,或镶嵌于活动背景中,使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理解。或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来学习探究新知识,建构自己对各种问题的观点和见解,建构自己的判断和信念。这种通过高级思维所进行的学习,会使学生对知识、对学习表现出更深的"陷入"和更高的批判性,知识的对错会牵动他们的神经,激发他们不断地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

3.学会创造性学习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根据知识经济对知识的解释,获取知识不是目的,运用知识只是一般效用,知识的创新和生产才识创造财富,实现人的本质的核心。创造性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创造性人人皆有,至少创造性潜能人皆有之;创造性没有等级,学生发明一种新游戏同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一样,都是创造性活动;任何创造性产品的结构必须是新颖而又独特的。每个人都具有先天性的创造潜能,但都被隐藏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如果没有适当的条件,没有激发它产生的催化剂,它就不可能释放和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弘扬主体,不仅要提供给学生创造的时空,使求知的过程成为不断改造的过程,让学生在认识世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创造力";同时还要给学生添加释放潜能的"催化剂",使学生学会建构知识,学会创造知识,学会生产知识,丰富情感世界,服务于人类社会。

参考文献

[1]王锦化,孟庆华等.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

[2]薛国凤,王亚晖.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

[3]罗明东.当代教育改革新探索[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