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现代转型及问题思考
"
[论文摘要]现代农村职业教育内涵应该从发展阶段、教育内部、教育外部等三个方面进行把握。我国现代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初创与完善、重构与徘徊、改革与创新三个时期。社会转型背景下,现代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在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根本性转化,需要城市与农村的统筹、西方与东方的融通、现代与历史的整合。
[论文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 现代化 转型
现代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第一,在发展阶段上,现代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五四运动中国实业教育早期现代化以来,我国现代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探索路径,是一个渐进的累积过程。第二,在教育内部,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是教育内部系统包括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体制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等多方面发生根本性转变的革新过程。✡第三,在教育外部,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教育外部系统的发展转型不断调整、更新、适应的过程。
一、中国现代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清朝末年,从1904年癸卯学制颁行,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其间实业教育发展迅速。随着高安蚕桑学堂、遵化农算学堂、温州蚕学堂、杭州蚕学堂等一大批实业学堂的建立,中国近代农业学校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开始步入早期现代化。之后农村职业教育经过了跌宕起伏的中国式发展历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农民和农村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的成就。实现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现代转型,有必要对这段曲折历史进行梳理,以史为鉴,总结经验与教训。五四运动以来,我国现代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中国早期现代农村职业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教育思想上,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等一大批实业教育家在中国大地上进行了广泛的农村教育改革,从实践中发展了中国实业教育思潮;在教育体制上,初步形成了初、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且教育形态灵活多变,正规学校职业教育和非正规的农民培训、农业推广,以及包含了农民日常生活培训和职业指导等的非正式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包括了农林专业教育、涉农工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多种内容;在教育管理上,政府相关部门颁布了《职业学校法》《职业学校规程》《各省市县推行职业教育程序》等一系列保障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法律法规。
2.重构与徘徊:新中国成立初期现代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1949~1977)。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以恢复稳固为建国的基本方针, 国家建设主要强调生产关系的调整和意识形态的改变,试图通过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促进农业的增产、农村的全面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通过对苏联经验和根据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建设发展经验的学习与总结,对中等农业教育进行了相关调整与整顿,在农村探索建立职业学校的途径,使农村职业学校逐步走上为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轨道。此外,教育部、农业部、林业部等相关政府机构还实施了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组织编写教材等工作。然而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政治、经济风云多变,既有符合客观形势要求的新生事物,也有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为主要标志的急躁冒进错误。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急剧膨胀、超常规发展,生产劳动取代教学的主导地位。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事业受到重创,农业中学几乎全部停办,农业中专也受到严重破坏。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虽然历经磨难,但是也构建了很多富有中国特色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在教育思想上,确立了教学、技术推广、生产三者结合的理念基础;在教育体制上,兴办了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模式,包括学校系统外的农村职业教育,包括学徒制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学校系统内的农村职业教育,包括各级专业学校、技术学校等全日制学校,业余学校,半农半读学校;在教育管理上,建立了一整套教育管理制度,教育秩序稳定,教育质量普遍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教育思想上,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出为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农村新型人才。在教育体制上,不断创新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形成了“三教统筹”、县级职教中心、专业产业一体化等模式。在教育管理上,不断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的支持体系,出台了《职业教育法》,明确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地位,增加了农村职业教育的专项经费。 "
二、中国现代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挑战与战略转型
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即中国的社会生活和组织模式从传统走向现代、迈向更加现代和更新现代的过程。“转型”集中表现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等社会多领域的变迁。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也要发生相应的战略转型。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对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提出的时代挑战包括以下几点:首先,社会发展的现代转型,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与地域与群体间差异的凸显;其次,经济发展的现代转型,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与劳动力市场技术型人才的匮乏;最后,文化发展的现代转型,多元性与主体性特征日趋明显。现代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在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多个教育内部系统发生深刻的变革,以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快速转变。
1.教育思想的现代转型。全面树立“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理念。在传统观念里,农村职业教育是发生在农村、面向农民、服务于农业的职业教育。很显然,这是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形成的区位概念认识,具有片面性。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国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战略目标的提出,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教育和培训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就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现代转型的战略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概念正在发生转变,即由过去的“农村”职业教育转到现在的“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2.教育体制的现代转型。长期以来,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模式仍然以学校三年制学历教育为主,很显然,这种周期比较长的职业教育模式对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根本没有能力进行及时反映,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同时,注重实际收益的农民不可能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职业学校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知识。现代农村职业教育在学制设置问题上,应该充分尊重农民的实际情况和农业生产的规律,建立起“学历教育、技术培训及农业推广”三维一体的办学体制,实现立体化教学、灵活化教学,真正起到中介服务作用。学历教育作为农村职业教育的传统模式,以学校课堂为办学依托,实施系列化课程☯教学,获得国家认可的中等学历,起到就业、升学等多重作用;技术培训作为对劳动力市场的一种灵活反应,以订单式培养和自主选择双重模式存在,起到促进就业的作用;农业推广作为对基层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的技术培训,以合作农场和示范田为办学依托,促进农业生产的科技化。
3.教育内容的现代转型。社会转型期,我国耕地面积和人口总量的矛盾不断上升,农副产品销售的市场化作用日益显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反映出目前以农村、农业为发展根本的“留守农民”大多数是缺乏农业生产技术知识和市场营销理念的。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仍然是小农形式,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作物种植不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容易出现盲目跟风,农作物产品价格波动大,农民收入不稳定。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主要是向“留守农民”推广最实用的新技术、新品种以及当地农贸市场信息,把科技和知识作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坚实基础。同时,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训内容必须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根本。社会转型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制造业升级需要高端技术型人才,而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熟练操作工人和各行业服务人员。现代农村职业教育应结合区域经济产业的发展特点和现实条件水平,以第三产业发展需求的职业岗位为导向,设置教学专业和课程,培养中等熟练型技术工人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同时,加强创业培训,鼓励农民谋取适合自身发展的行业岗位,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4.教育方法的现代转型。职教专家福斯特认为,农民最注重实际,单靠农业技术培训是不能对农业生产发挥明显影响的。只有让他们看到科学技术带来实际收益的时候,他们才会有学习这种科学技术的愿望。在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方面,可以采取合作农场与示范基地的建设办法,走进农村,把讲台挪到农田里,在实践中教学,让农民看到技术改变生活的巨大作用,提高农民学习先进技术的积极性。在技术培训方面,农村职业教育积极谋求与区域内企业和劳务输入地企业的多项合作,以就业岗位的实际技能需要为教学内容,采取以工作过程为参照设置的项目课程教学法,培养农民的熟练操作能力与职业道德素质,以期他们在进入城市之后,能尽快适应工作需要,获取最优收益。
5.教育管理的现代转型。政府必须整合县域职教资源,形成政府统筹、部门联办、隶属不变、各尽其责、长期协调配合的良性运行机制,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通过政府统筹,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规范职业培训市场,解决县域职业培训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市场混乱的现象,完善职教功能,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同时,创新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渠道,摆脱农村职业教育低水平运转陷阱。由于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项巨大的投资。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经费长期以来实施的是“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模式。由于县域地区经济规模的影响, 以县级政府为主的公共财政基础比较薄弱,很难满足农村职业教育的实际需要。如果实行农村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拨款,也很难保证拮据的县级政府不挪用资金。因此,中央和省级财政必须提高县级财政的实力,从根本上改善教育服务的供给能力。 "
<>
三、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现代转型需要思考的问题
现代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绝非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极端,需要的是城市与农村的统筹、东方与西方的融通、现代与历史的整合。它是一种由对立走向统一而谋求新生的过程。所以,在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现代转型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努力开创符合时代和国情的发展之路。
1.如何统筹城乡农村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城市与农村作为两类不同的社会生态类型,形成相对独立的社会系统,具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这两个社会子系统要素及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存在的耗散关系构成了城乡关系。十六大召开之后,农业税取消,政府加大了户籍制度改革、转移财政支付、科技教育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推动农村发展的政策力度。建立新的城乡关系,逐渐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需要从整体上统一筹划城乡经济结构、空间结构、人口结构、生态结构的布局,优化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经济资源和教育、文化、卫生、交通、水利等公共资源的配置,逐渐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制度体系,实现城乡“体制统
一、规划一致、资源共享、利益共得”。如何建立城乡关系深刻变革下的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机制,近几年来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这个问题必须要深化研究下去。现代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政府本身必须担负起统筹发展的宏观调控的主要职责,必须摒弃包括户籍制度、财政金融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在内的严重阻碍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多重障碍。同时,依据新农村建设以及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需要,进行积极的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制度的配置与创新。
2.如何借鉴国外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走上快速工业化道路,是因为这些国家都是由政府倡导职业教育与培训,并提供资助,由职业院校、企业和有关社会团体举办,农民、待业青年、失业工人均可参加,如日本的公共职业训练、英国的训练机会计划和青少年就业机会计划等。尽管国外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表现形式有所差异,但是从本质上可以总结出一些共同经验,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职业教育管理法制化;第二,职业教育主体多元化;第三,职业教育体制科学化;第四,职业教育形式多样化;第五,职业教育投入规范化。这些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借鉴。但是,在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中,如何处理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值得中国政府以及职业教育工作者关注。“本土化”指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吸取外来文化的先进成果,以丰富、补充中国文化,在此基础上建设新文化的过程中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也可称为“民族化”。作为后发展国家的共同经历,我国现代农村职业教育基本是引进、学习西方文化的产物,具有强烈的外来文化导向和外源性特征。但是新中国的发展史表明,任何国外的经验必须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否则不会持久生存下去。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既要有国际视野, 又不是抛弃民族性的西化,必须要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中国社会文化的背景相结合,必须是经历从“外来化”到“本土化”的创生过程。
3.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毫无疑问,未来的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将朝着现代化方向奔进,不断改变落后状态,适应时代的新要求。这种现代化将是全方位的、系统性的进程,并且这种革新过程必须也只能建立在对传统教育的继承、批判与改造上。
纵观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曲折跌宕而又富于创新。民国期间,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等人的乡村职业教育思想与乡村教育实践;新中国成立后,革新农村教育局面的不断革新,社会主义农村教育体系的不断构建,等等,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毫不夸张地说,这些经验与教训比起世界各国的农村职业教育经验显得更为珍贵。尽管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与困境,但我国现代农村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之路,必须是以传统批判现代,改善现代教育局面;又要以现代化批判传统,创新传统所缺乏而又为现代转型所必需的农村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