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班级学生自律行为的生成机制及其操作实践

时间:2024-12-26 02:41:5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一、学生个体道德认知的发展与道德行为改善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却不能刻意用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因为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都是个体在人格成长中经由社会化的历程逐渐发展起来的。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学生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两个阶段,即十岁以前的学生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多半是根据别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十岁以上学生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根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他律的判断具有客观性,表现为向学生发出命令的权威性,依赖于发出命令人是否在场。如不在场,命令失去权威,违反命令只会引起学生短暂的不安。而自律则是学生✌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所支配,道德判断具有主观性,是道德判断水平发展趋于成熟的标准,根据这种自律道德是同伴、群体之间取得的协议认定的结果,大家以民主方式取得一致意见时,可以修改规则。这种规则是不同个体间彼此相互尊重的合理规则,与他律道德关系的单方尊重的强制性原则相对立。因此,学生的道德认知从他律教育、培养、发展、完善为个体自律,是班级道德教育重要☮任务,让学生在他律教育、督导、评价中促成自我道德认知的提升,自觉规范、调适自我行为方式,把他律内化为自律行动,是当前学校班级管理与教育的主要建构目标之一。

二、现代班级活动中学生自律行为养成的心理发展历程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认为,学生在班级情境中因为受到他人行为表现刺激和影响而学习到新的行为,但此新的行为的获得,则是学生经由观察模仿的历程。学生在班级社会化活动的观察学习中,逐渐产生替代学习,由自我观察而学习到新的某种班级社会化行为。而学生自律行为的建立,是学生根据自己价值标准评判自己的行为,从而规范自己去做自己在班级中认为该做的事,或避免自己不应该做的事。显然,培养学生行为自律,是班级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无论是学生消极遵守班级制度,或是积极地表现道德行为,都是先从培养自律行为做起。不过学生的自律教育都是由他律管理开始,循序渐进,随学生人格的成长、独立与完善,逐渐由他律学会自律,从自律发展为自治。

班级活动中,学生自律观念不单纯是由外控管理来强制养成的,也可以由观察模仿等过程获得。从道德认知发展历程看,学生自律行为的心理发展须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自我观察。指学生个人对自己所做所为的观察与自省。自我观察可以在某种行为表现的当时,也可以在某种行为表现之后,前者通常称为自觉,即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后者通常称为自省或反省,即检讨自己做得如何。对养成学生自律行为而言,单是自我观察就会发生效果。使用自我观察时最简单原则是让学生自行记录行为结果,记下何时何地做了何种不当行为。如对缺交作业行为矫正中采取让学生每次犯错后,把不做作业的事实如实记录下来,通过反复强化,不久发现学生拖延作业的行为大为改观。

2·自我评价。指学生个人经自我观察后,按照自己所定的 ☺行为标准评判行为的标准,是由成人教导的,学生的自我评判也是经由观察学习向模范学生学习来的。学生在社会情境中,观察示范人物所采取的标准及成功后获得的奖励或失败后受到的惩罚的间接经验,以替代学习的方式,建立起对自己或对别人行为的评判标准,即自定标准。因此,在班级管理中选定社会模仿及学习楷模时,对自己的行为标准定的不宜太低,也不宜太高。如果对自己行为标准定得过低,不经努力即可完成与实现,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事情不知晓努力以赴,因而学会自我涣散;如果对自己行为标准定得太高,即使努力去做,结果仍然失败,则会影响学生内心心理体验学会自我否定。由此,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影响着学生知情意行即行为规范、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情感等诸多方面,不能只从自己的理念去建立标准。而有些教师过分重视自己的成就,难免脱离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及身心特点,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过度提出一些超越学生实际能力的要求,极有可能让学生生成人格发展障碍。

3·自我强化。指学生按自订标准评判过自己的行为后,在心理上对自己所做的奖励或惩罚。在此情况下,学生受到的奖励或惩罚,施者与受者都是个人自己,故而称为自我奖励或自我惩罚。自我奖励是个体对自己正确行为的肯定与认可,在意义上正符合正向强化原则,自我惩罚是学生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否定,否定后如果知过能改,改以正确行为替代其错误行为,从而免除因自我惩罚而引起的心绪不安与愧疚,在意义上恰符合负向强化原则。因此,以上两种自我强化方式,在个体心理层面上的自我反省过程中起到定向激励的作用。可见,自我强化在养成学生自律行为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三、现代班级管理进程中学生自律行为发展的六个阶段

随着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道德能力的逐步提高,道德结构的渐进完善而缓慢趋向合理,最终会服从学校或班级社会规范。在班级社会化生活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及特殊性,决定了学生自律行为的生成必然经历以下阶段:①自我认知,即学生个体在进行班级松散群体向正式群体过渡进程中,能参照学生日常规范,明白自我行为的优劣与得失;②自我纠错,指通过班级活动,结合自我反省,针对个体行为的过错,自我纠错,自我校正并汲取经验与教训,同时写一些“道德日记”;③自我约束,指在班级集体教育中,学生通过自我纠错,进一步向自我提出更高标准的道德要求,自我进行有目的行为约束。道德内省与监控,促成个体道德行为趋向合乎道德规范的需要;④自我教育,即学生在自我纠错基础上,进行反省,自我教育,提高道德认知水平,使自己行为趋于合理规范化,更符合规范与要求;⑤自我管理,就是在自我教育基础上,把自我教育内涵扩大,形成自制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样可学,让学生自我教育规范化、制度化,更易操作、更易调控;⑥自主发展,即在自我管理的规范操作和简明制度保障下,随着行为规范与学生道德认知发展逐步过渡到学生行为自动化转为自立自主化的更深层面,再依据自我道德意识评判决定自我发展方向,并结合班级集体建设阶段目标,以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体,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让每个学生个性全面主动和谐发展,健全和完善学生自我健康人格。

四、现代班级管理中学生自律机制的生成

现代班级管理与建设的核心之一,就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道德认知特点,建立和完善学生自律机制,因此,学生自律机制的建立标志学生个体从“可能的人”变为“现实的人”,标志着个体自主成人或成才。只有在班级管理与实践中,促成学生自律机制生成,才对班级所有教学活动和要素具有统摄作用,才能对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及主动发展发挥重要的组织作用,这样的班级也才能称上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班集体。

倘若把学生自律机制的建立作为现代班级管理与实践的灵魂,那么,学生作为特定班级社会关系中的自由自觉地活动着的主体,将是自律的人。在此意义上,学生个体从可能的人向现实的人生成和转化,就是“自我中心”到“去自我中心化”,再到自律机制的生成与建构过程。可见,“学生永远是‘未完成的人’,是开放的,可能的人,是永远需要学习进步,提高发展的人”。因此,自律机制的生成,是学生在青少年到成年所经历的充满可能性的动态机制。教师应结合班级管理实践以素质全面主动和谐发展为目标,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大胆实践。

1、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方面,要求都是一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敏感和细腻,以使学生体验班级文化所蕴积的丰富情感,增强个体与他人交往的情共鸣和感染力,另一方面,自觉培养起学生“平常心”,以帮助学生建立整合和序化主体怀旧体验机制,或称之为“情感简化机制”,忽略情感的实质性内容,增强情感的形式稳定,使情感为人的思考和行动腾出充分的心理空间。因此,情感自律机制的生成,对学生学习生活的道德认知有着重要影响,甚至影响非智力因素健康发展和学业的成败。

2、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要求教师训练学生一方面以理解和领会方式洞察发现、事理和序化存在于外在环境中的各种关系,表现出对外围环境,对学习文化知识,对社区劳动实践的主动性、选择性、效能性、自为性和创造性,从而积聚和培植一种内在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过程中学会ฝ思考和理解,努力去体验前人进行发明创造的愉快,从而潜移默化地造就一颗有条不紊、善于思考的创造的头脑。由此可见,智能自律机制建立是学生个体为发挥内在潜能并使之导向班级文明进步的必要前提。"

3、在培养学生道德意志力方面,要求教师推动学生建立自我克制的内在机制。以便自觉扬弃和超越天生的能动性,克服攻击性和破坏性,自我调解各种冲动、愿望、信念、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紧张。努力在体验、理解、接受班级规范过程中获得社会化,成为班级社会人、文化人和学习者,进而要求根据学生自律机制的建构规律,促成学生内在自律机制有效建立,使外在于个体行为的社会规范,通过体验和理解作用,内化为个体内在的“心之秩序”。

4、在道德交往能力的增减方面,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道德上自律只能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水平表现出来,实际上个体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从根本上说,都是以与其他人形成的各种权益关系体现出来的社会交往能力不仅是客观人际互动的基础,也是形成处理各种道德问题和道德情景及道德自律的基本技能。个体与集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力,实质上都与学生交往能力密切相关。建立学生道德能力训练矫正机制对学生交往行为自律与行为纠正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以自律机制的生成为灵魂的班级教育具有解放指导和组织教育活动的功能,它使整个班级德育教育目标体系有机组织完善起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并对教师的班级德育管理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新要求。

五、现代班级管理中学生自律行为机制建立的操作与实践

道德自律能力包括情绪自律、价值自律、行为自律等诸多方面,而个体的自我调节和监督能力则是促成自律的最核心要素,学生道德发展从他律向自律过渡实质上是学生自我调节和监督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道德上自我调节和监督能力发展不是通过灌输或者自然成熟就能实现的,而是只能通过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逐渐内化而来,因而是班级德育活动的重要任务。而随着现代班级中学生自律机制的建立,将会把传授知识当成一种训练学生自律性能力机制的实验,使传授知识成为道德教育的直接手段。激励学生投入感情去体验,开动脑筋去理解,从而科学文化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心之秩序”,借此,学生在整合外在秩序基础上,进行创新活动,有利于素质全面发展和提高,也有利于班级管理的可行性和操作性的增强。通过社会化实践,可促成道德自律及社会规范在学生大脑认知过程中内化和学生个体的自我实现,从而使学生尽快成长为行为规范、道德自律、人格健康的人。

1☒、深化自律意识

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道德认知上的自辨能力,文化的自学能力,生活的自理能力,体魄上的自健能力,行为上的自律能力。所以,班级管理操作应不断强化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发展,使学生在教育实践中能自律自控。

实施“班级能力组换制”

活动内容:包括轮流值周制,值日班长制,双委会制,单组组合制,岗位承包制等。活动目标:给学生提供各种锻炼机会,增强主人翁意识,强化学生的道德自律、自我成功意识培养。

创设优化学风系列主题活动

活动内容包括:①开展各种学科知识能力竞赛;②优秀学生及进步生学习成功经验介绍;③开展“一帮一、一对红”活动。

活动目标: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自主性,创设良好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正当竞争,在竞争中找差距,不断自我完善,学会行为自律、道德自省。

2、强化自律的舆论氛围

活动内容包括:①开展系列自律主题班队会及知识竞赛;②开展特色演讲比赛、校运动会;③定期评选文明个人、自律标兵、自律示范生,以先进激励后进,以先进鞭策后进。

活动目标:让学生明白规范制度、纪律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有榜样,发扬优秀学生示范作用,激励定向功能,促成学生自我反省、纠错能力提高,以实现道德自律。

3、固化自律,加强多层面沟通

活动内容包括:①定期召开主题鲜明的家长会,建立家长委员会,发挥社会舆论监督功能;②与家长共同签定自律合同书;③坚持写“道德日记”或周记;④开展学生操作自评、互评、组评活动;⑤参与社区义务社会实践;⑥尝试柯尔伯格“公正团体法”。活动目标:强化在社会及家庭中的自律意识,促成道德自律,学会在交往中协作,在协作中自律,并能通过社会化实践养成道德自省、行为自律,实现“公正”与“团体”之间的平衡。

总之,实践表明,调动家长、学生积极性,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形成教师、学生、家庭三者合力,教会学生学会自我服务,由他律中学会自律,由被动生活转为自主自治,符合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也有利于学生个人道德情感发展需要,更有利于培养面向21世纪的具有自我分析、自我评判、自我完善和具有强自制力的未来新人。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