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心中的“诗”与远方
“他是描绘雾与泉、云与雨、暮霭与林间斑斑光点的诗人;他会被月光陶醉,被海浪陶醉,会在满天的星空下失魂落魄。他所有的感觉都受音乐灵感的支配。”这就是美国作家奥斯卡・汤普森眼里的德彪西。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是德彪西经典的作品之一。而单簧管演奏的版本在我看来有着一股别样的韵味,它更像是一位深情的男歌唱家用浑厚的美声在讲述一段½最温情的表达。那散淡的记忆,浓浓的爱慕,清素简洁却不失一番韵味。
安静的音符带着微弱的气息悄悄舒展开来,像时光般从容有序,像柔情的目光注视着天边即将破晓的黎明,云雀吱的一声唤醒了沉睡的大地,阳光优哉游哉的开始漫步,温暖了依偎在篱笆下的小草与落花,此时雨露与嫩芽开始相逢。
单簧管如歌的旋律从远处踏来,步调稳妥却迟疑着快慢之间该如何抉择。原来,远处站在阳光下的是一位有着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她身披淡红绸子的披肩,静坐在春暖花开的遍野里。单簧管演奏中部开始急促,仿佛内心里有着难以言表的挣扎与纠结。这是一首柔情的诗,曲调简洁却意味深远。远方,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低吟浅唱着的是苍绿的流年,邂逅着的是与光阴的约定。“诗”里有웃着德彪西描绘的不曾老去的风景,有着永驻的青春,也有着依旧无恙的时光。只是,随着单簧管结束的那一声吟唱,所有的画面渐行渐远渐无声,唯有自己,被抛掷在了记忆的长河里,不能醒转。
在我看来,德彪西心中的“诗”也有着神秘而梦幻的时候。单簧管《第一狂想曲》是德彪西笔下经典的幻想“诗”。诗里的远方由缓至急,从静到闹。在一声高亢的©鸣响里划开了天马行空的旅程。
引子的开头钢琴缓缓地奏出平行八度的旋律,那是一股空旷而深远的意境,紧接着单簧管出来的三个四分音符伴随着一股朦胧的色彩若隐若现,这应当是德彪西的梦,记忆轻浅,只在这个不经意间的情境里创造了若有若无的想起。德彪西是感性的,但这样的感性却在乐曲的开始就已经抓住了听者的心。这是一种神秘而又酥麻如醉的梦ถ,是“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情愁,是“而无车马喧”的宁静世界。
紧接着,在主题结束之时,德彪西巧妙地将原本朦胧的意境打破,眼前一片生机盎然,单簧管演奏开始变得调皮与轻快,像一位无忧无虑的孩童奔跑在金色的海滩上,赤着双脚在浅浅的沙滩上留下了一串串不规则的脚印。德彪西这一灵动的处理是心中的“诗”意打翻了浓郁的情怀,还是骨子里温情的性子在他最年轻最年轻的时候交付给了如诗的梦里呢?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谜,谜一般的德彪西,谜一般的远方。林徽因说:“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太薄弱/使人们的美丽的想象/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你和我/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德彪西的音乐如此的不羁,能读懂他的音乐的人我想应当也是追寻着属于自己的自由世界。日本音乐家坂本龙一用他的一生走来的经历倾诉着“音乐使人自由”的时候,此刻我必当能明白“诗人”德彪西心里的远方应当就是“山色葱茏入胜境,空谷低回溪流声”的地方,只有那个地方,清淡闲适,朴素安稳。在他的世界里年华渐老,却依旧不改初时模样。
是否已安静的太久了,不免也会急坏了“诗人”德彪西的脾气。汤普森说“在德彪西的音乐表达中,除了感觉的,还有更多的东西,在将大自然变成音乐的和声时,他把自己的情感变成了声音。 他远离了喧哗、战败或胜利,只能想象牧神与水中的仙女,幻想月亮,幻想露台上的忧郁,用魔幻般隐隐作响的和声表现夜晚的降临。”所以,德彪西永远℉都是“精神分裂”式的给人当头一棒,不然,为何《第一狂想曲》的尾声单簧管与钢琴的交织如此的急促与紧密,似和谐却又如此的混乱,听觉上犹如一场暴风雨的来临,雷声阵阵,狂风怒吼。这不是悲歌,不是沮丧,是激情澎湃的情怀,是他德彪西的信仰与声声歇斯底里的呐喊,是一起去追溯在那遥远的源头之上,两两相望。而单簧管与钢琴的旋律配合之间就如光与影的反射和相投,错乱之中确有着无法割舍的温柔。
泰戈尔说:“我的心是旷野的鸟,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它的天空。”就像德彪西一样,他是描绘大自然精美景象的诗人,他用他的才华在音乐中创造了大海的声音、地平线的蜿蜒、树叶的沙沙声、还有小鸟的鸣叫。20世纪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诗里写道:“那天清晨,两条路都铺满了落叶,未经脚印的污染。哦,就把第一条留待来日吧!但一想到条条道路相连接,恐怕我难以再回来。也许多年以后在某个地方我会轻声叹息着说起这件事:树林中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少的那一条。这,就造成了天大的不同。”似乎诗里有着德彪西的影子,他从不曾后悔自己走的每一条路,即使天大的不同,对于世界而言,存在的只有他自己;但是对于德彪西来说,诗与远方就是他的全部。
也正如汤普森说:“德彪西活回了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