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绿汀钢琴曲《牧童短笛》分析

时间:2025-01-14 06:26:4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牧童短笛》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教育家贺绿汀先生在新文化背景下创作的中国现代钢琴曲,刻画了完全不同于西方风格的中国田园音画,它将欧洲音乐理论与中国音乐传统相结合,呈现出独具一格的中国风格特征,并对后来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贺绿汀;牧童短笛;分析

19世纪上半叶,西欧等国家的钢琴音乐进入了浪漫主义的黄金时期,然而在中国,随着教堂和新学堂在中国的兴起,这种“洋乐器”才逐渐被中国人接受并得以在中国推广❥和被应用,但却一直处于萌芽阶段。直到《牧童短笛》的出现让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有了新的一页,它将西方的复调写法和中国的民族风格相结合,在西洋乐器上演奏出了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本文通过对钢琴曲《牧童短笛》的分析研究,概括和总结出了作品在曲式结构、和声、复调等方面的特征,旨在帮助读者进一步学习和理解贺绿汀先生将西方音乐和中国的民族风格相结合的作曲技法及创作理念,并希望能对现在的音乐学习者和创作者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一、贺绿汀及他的钢琴曲《牧童短笛》 1934年的一天,贺绿汀先生在学校栏刊上看到一则由俄国钢琴家☠兼作曲家齐尔品先生举办的“征集中国风味钢琴曲”的活动的海报,喜出望外的他从此就泡在襄阳南路84号一家裁缝店的小楼上租住的屋里进行夜以继日的创作,最后以《牧童短笛》、《摇篮曲》和《往日思》三首作品参加比赛,《牧童短笛》﹙当时为《牧童之笛》﹚获得了一等奖。此后,齐尔品把这首作品带到欧洲亲自演出,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后来在日本正式出版,使这首作品闻名国内外,也成为音乐会中最常演奏的中国作品之一。

二、曲式结构分析

《牧童短笛》结构简洁,为典型的三段曲式。

整个呈示段速度较缓慢,旋律十分悠扬、宁静。采用的是二声部对比复调的写法,高声部与低声部一呼一应,一对

一、一对

二、一对四,上紧下松,上静下动,乐节与乐句之间左右手互为补充,形成呼应性交替进行,既有密切关联,也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中段,为“并置型”中段,采用了中国音乐中的“旋宫”手法,主调性为G徵调式,2/4拍。复调音乐变为了主调音乐,音区提高,速度加快,采♪用了民间舞蹈的节奏,旋律欢快有趣,描绘了天真无邪的牧童在愉快的玩耍、嬉戏的情景。从主题材料、节拍、速度、和声调性、音乐织体和情绪等各方面都与呈示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段分为3个乐句,每句4小节,系同一主题材料在不同ฟ音高上的移位重复,采用了动机模进发展的手法,与前一段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乐段自身反复了一遍。第一句为D徵调式,第二句为第一句的上五度属方向严格模仿 ,A徵调式。第三句又为第二句的上五度属方向变化模仿,A宫调式,但只进行了两小节,因要进行乐段反复,所以在后两小节又回到了第一句的G宫调式。为了与前后的对位风格统一,中段采用了平行的三度下行与持续的低音,减弱了功能进行,从速度、力度、和声调性上为回归再现作准备。

再现段是呈示段的变化再现,在保持呈示段骨架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一些装饰性的音符,其方式多是在二个八分音符的节奏中再加入两个音符变成了十六分音符,使主题的旋律显得更加流畅、紧凑、欢快。

再现段的调性先在G徵调上,然后在D商调上,最后逐渐减弱音量而结束在主调G调上。“加花变奏”手法的应用,达到了“变化再现”的目的,使音乐更为婉转动人,更深入而富于动感。

三、和声与复调技法分析

通过对《牧童短笛》的分析可以看出,贺绿汀先生既继承了黄自、赵元任等前辈作曲家在和声与复调方面对民族化探索的成果,又开辟了此领域的新天地,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牧童短笛》的和声较多采用变格进行,甚至在乐段或全曲结束部分均采用变格终止,与旋律风格一致。中段为了与前后两段复调对比风格统一,伴奏采用平行三度下行和声音型与主持续低音写法,从而减弱调式和声功能进行,与活泼的主旋律相协调。为达到双声部对比的复调效果,贺绿汀在和声写作中构造民族调式的“复合层”,即在高低声部采用了不同的调关系。呈示段下方突出C宫调,上声部则以G徵调为主;中段第一句下方为G宫调、上方是D徵调,第二句下方为D宫调、上方是A徵调,第三句下方A宫调、上方E徵调;再现段与前面呈示段一致。这一系列被分层突出的民族调式主音,正好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五声调式音阶,使这首作品的民族音乐风格更加浓郁。

《牧童短笛》中复调手法的应用更是出神入化,被称作是近代钢琴音乐在探索中国风格的复调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重要标志。贺绿汀在乐曲中巧妙的运用复调手法,五声性的旋法、多用级进的主旋律、三四度结合的常见终止式、重复法与对偶句式为主的音乐发展等,使得两个声部的旋律都富有中国民歌的风韵。用复调的两个声部来模仿民族乐器,以模仿中国传统鱼咬尾的方法写成,在声部关系的处理上,采用了“你繁我简、你简我繁”的原则,当上声部活跃跑动时,下声部以对比式复调相伴衬;当上声部出现间歇或停顿时,下声部则“咬”着上声部的结尾音顺势跑动,恰似江南丝竹中的“鱼咬尾”,这样两个声部之间的音乐就能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使整个乐句、乐段,甚至整首乐曲形成连绵不断、一气呵成的气势,让人感受到一种回味无穷的韵味,体现出了贺绿汀音乐创作手法的多样性及钢琴作品发展的逻辑性。

四、《牧童短笛》的历史意义

《牧童短笛》是第一首具有鲜明、成熟的中国风格的钢琴曲, 无论在内容、结构、旋律、和声、复调,还是装饰音、演奏法等方面,都已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点,一经问世,就受到中国听众的广泛喜爱,也很快受到了世界其他国家听众的欢迎。《牧童短笛》的成功,不仅对中国钢琴曲,而且对整个现代中国音乐的新创作都有重要启示。它证明西方音乐中的某些作曲技巧、原理、因素等是可以能来表现中国气质的,同时也给更多的作曲家的创作道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宝贵的钢琴音乐写作经验,使中国钢琴作品的面貌为之一新。

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风情,美丽的自然风光等都吸引着全球越来越多的目光,“中国风”不断地在世界范围内刮起,中国的音乐表达就如同山水画,重在写意,化景物为情思,春色寄托在数点桃花中,启示着自然的无限生机。《牧童短笛》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不注意自己的民族特色,抛弃自己的民族传统,在文化生产中一味模仿外国的经典,即使模仿得惟妙惟肖,也只是一个高明的仿制品而已,单纯的模仿总是东施效颦,难免贻笑大方,唯有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去学习借鉴其他民族的长处,才能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中不迷失方向。

贺绿汀曾说过:“我们总不能忘记一句至理名言: ‘伟大的艺术家必然是传统的儿子,同时又是传统的叛徒’。这里面包含了很深的道理,任何艺术家必须深入学习传统,没有传统你就不可能有所创造,同时你也必须从传统的既成规范中突破缺口冲出来,才有可能创造你自己的艺术。&©rdquo;他的这番话,对当代中国的音乐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贺绿汀先生在中国钢琴音乐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为了能在世界钢琴乐坛上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他大胆创新,在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两方面努力探索中国风格,,创造出既是中国自己民族的、又是世界性的钢琴音乐,进而形成中国自己的民族钢琴学派并取得了成功。在创作中,他并没有刻板地模仿西洋音乐,而是采取许多极有价值的西洋音乐理论,充分发挥了东方民族的精神,但又决不为狭义的民族意识所束缚,作为音乐创作者或音乐学习者,我们应学习贺绿汀先生的精神,努力创新,坚持以“民族化”为基本,充分理解和把握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不断完善“中国风格”的作曲理论体系,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在继承前辈作曲家的创作技法与创作理念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进取,为中华民族的音乐创作与艺术繁荣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贺绿汀.关于作曲及其他[J].新音乐,1941,3

[2]王建.贺绿汀钢琴曲《牧童短笛》探析[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09,

[3]赵宇.民族化的典范——浅论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J].四川戏剧, 2006,

[4]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5]林冬.中国钢琴的一道霞光——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初探[J].云岭歌声, 2005,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