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学生
" 内容摘要: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赏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进而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笔者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从赏识学生打破教材;赏识学生的问题;赏识学生的“闪光点”;赏识学生的创意;尊重差异,赏识后进生;把“赏识”与“批评”结合起来等六个方面分析了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赏识学生。
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赏识,便是教育的一种艺术体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赏识教育正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被确认和推广,并且在很多个体范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认为,赏识学生是美术教学活力的源泉。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赏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进而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
一、赏识学生打破教材。
按照传统,教材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不容置疑。教材安排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从内容设置到教学进度都周密计划,具有普遍性、划一性。一般来说,教师不敢轻易质疑教材,也不允许学生脱离教材的学习,否则便♛被视为“不务正业”。然而,往往存在一些“不务正业”的学生,他们对课本视而不见,另有所好。如:按照新课程标准,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九册(以下简称美九)《桌面上的物品(写生画)》,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家里、教室里的桌子上摆放的物品,并把它画出来。学生作业交来后,我发现有几个学生画的不是“桌面上的物品”,而是“书包里的物品”、“铅笔盒里的物品”,甚至是“商场里的物品”!是批上“不符合作业要求”发回给学生重做,还是给予肯定?经过考虑,我暂且撇开作品的质量,给这些“标新立异”的学生全部评为“优”,并在课堂上公开表扬,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创新。
事后,其中的一位学生对我说:“老师,真没有想到,我还等着挨批评呢!”经过类似的几件事之后,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充分解放,他们在课堂上、作业中表现出了更多的创新意识、挑战意识和超前意识,出人意料的作品不断涌现。
二、赏识学生的问题。
有人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教师采取讲授式,“我讲你听”、“我教你学”,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加上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偏爱某些学生,使得课堂出现了“一边倒”——回答问题成了少数学生的“专利”,大多数学生不敢问、不想问、不善问。为了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我放下“教师”架子,甘当“小学生”,常常采用“问得好,老师也不是很清楚,我们一起来学习”、“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你真聪明”、“你真棒,可以上台当小老师吗?”等赏识性语言。
比如,教学美九《平衡式纹样(设计)》一课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要根据方、圆、三角形等外型来设计纹样?纹样和外型有什么关系?由于“平衡”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解决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因此,我摆出一副惊讶的神态,充分赞许了那位学生,并反问大家:“不根据方、圆、三角形等外型来设计平衡纹样行不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经过讨论、分析,最后得出了设计平衡式纹样必须参照外型的结论。
三、赏识学生的“闪光点”。
小学生虽然喜欢受表扬,渴望被赏识,但他们不需要“不切实际”的表扬和赏识。如果学生不加思考地回答问题或作业只是一般,而老师和家长不是从鼓励进步的角度去评价,而是敷衍式地、不合实际地去表扬:“做得很好”。这样的表扬不但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被看成是讽刺,会疏远双方的情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表扬应有实在的内容才能体现出赏识者的真诚。
我曾经作过实验,将学生作业随机平均分成A、B两组,在批改A组学生作品时,仅采用空洞的语言“很好”、“画得不错”;批改B组时,我仅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具体地提出学生在哪些方面有进步,哪些问题上表现还不错。结果我发现,B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学习美术的兴趣也更浓。如下表:
A组(22人) B组(22人)
学习兴趣提高 5人(23%) 10人(45%)
上课认真听讲 11人(50%) 16人(73%)
积极提问 9人(41%) 15人(68%)
作业优良 10人(45%) 17人(77%)
四、赏识学生的创意。
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目标不再是知识型的、刻板式的人才,而是创新式的、开拓型的人才。如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一味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教条式的接受知识,这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而要培养有创见的,有个性的有用之才,赏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在课堂教学中,我尤其赏识学生的创意。对于学生的创意,我的理解是:只要突破了一般学生的思维,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便可称为“创意”,而无须要求合乎实际,更不能把学生✍的“创意”与成人世界的“创新”相提并论。再如,美九《台灯(写生画)》一课,就有学生别出心裁,凭空想象画出了“可折叠、便携式台灯”。面对如此创意,我毫不犹豫地评价她:你比老师更聪明!
正如有经验的教师说过的: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同的解题方法应大加鼓励,大加赞赏;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甚至反对意见,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养成积极思维,努力创新的优良品质,逐步成长为开拓型人才。
五、尊重差异,赏识后进生。
不光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存在后进生,美术学科中也同样存在后进生。这些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相对较低。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育者只有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赏识教育,不仅要赏识优秀学生,也要赏识后进生。
有关研究表明,在人的本性中,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尤其是少年儿童,他们的知识粗浅,意志脆弱,但又极力地想表现自我,想得到别人的承认。他们的一些想法不可避免的带有幼稚性和不成熟性。如果此时教师和家长们过分地去求全责备,不支持、不信任,甚至蔑视,会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不是成大才的料子。反过来,如果我们都以赏识的眼光和态度去对待他们,从积极的方面去肯定他们的成绩和进步,则可使他们看到自我的价值,从而向更高的目标去努力。
曾有一位很调皮、懒惰的学生,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成绩非常低下,常常不交作业。即使是美术作业,也通常胡乱涂抹一气便交上来,可谓“硬着头皮完成任务”。尤其是手工作业,由于懒得去找材料,“找不到材料”、“没有工具”成了他不交作业的极好借口。无计可施之下,我尝试着“赏识”他,发现他只对一些简单的线条画作业完成得比较好。于是,在一次手工制作课中,我给他单独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利用两个圆形、一个三角形、两根直线进行画画,要求画出5种图形。结果令我十分兴奋,他画出了眼镜、天平、葫芦等7种图形!鉴于他的“超常”表现,我给他颁发了“美术作业最高奖”——一个我精心制作的小矮人。自此,他觉得“脸上很有光”,逐渐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六、要把“赏识”与“批评”结合ฉ起来。
“只要表扬不要批评”,这是赏识教育的误区。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说,“我这孩子要哄、要捧”。如果认为这就是赏识教育,那是片面的,有失偏颇的。赏识教育也包含批评。少年儿童,由于知识的不足,缺乏足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这些,如果教育者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甚至违心地表扬,这样下去,学生就会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弱点,失去努力的方向。这样在表扬声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心理素质差,不能经受挫折,一旦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出现失败,就会怨天尤人,强调客观找出若干理由来原谅自己,终究不能成长为有用之才。因而赏识教育不是不要批评,而是批评的方法要巧妙,要在适当的氛围中恰如其分的提出批评,要以帮助提高认识的语气和态度,诚恳地提出批评,要在被批评者能够接受和愿意接受的基础上提出批评,要把批评与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批评中有赏识,赏识中有批评。
总而言之,赏识学生是美术教学活力的源❥泉,灵活运用“赏识”艺术可以使美术课堂焕发青春活力,使教师的教育、教学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