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创新实践

时间:2025-01-13 20:40:0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一、立足功利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要靠外在的道德教育和自我道德修养共同完成,而道德教育要通过道德修养才能起作用,所以说,自我道德修养才是道德素质提升的根本途径。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大学生自我修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目前大学生重专业技术而轻思想教育的功利化现象,道德教育应逐步开展。首先,从大学生的功利需求出发。

调查发现这一方法很受学生欢迎。在“以下哪些举措会增强你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主动性”的调查中,有63%的大学生选择“联系学生实际需要进行讲授”,38.5%选择“增强娱乐性、趣味性”,32.5%选择“增加实践环节”,24%选择“注重知识性和系统性”。可见,选择联系学生实际需要进行授课的比例最高。为此,教学过程中调整教学体系,增加和强化“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教学环节,改变大学生认为道德的主要功能是调整社会关系、维持社会秩序,与个人生存和发展无关的错误认知;改变由于错误的道德认知而引发的缺乏加强道德修养的内在动力,以至于对熟知的道德规范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知而不行的现状。

以目前大学生最关心的关于促进就业、促进个人成长、提升生活技能等功利性需求为切入点,从道德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内在联系讲起,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道德不仅是社会有序运行的需要,对个人的健康成长更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高尚的道德人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自我实现的不假外求的、最为经济的条件和手段,如哲学家麦金泰尔所言“:德性是一种获得性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法获得这些利益。”让学生明白,良好的道德品质会有利于就业、交友、事业发展等。明白了这些,大学生会为了更容易地找到一份工作或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事业而修德。这样的教学对于重点关注自我实现的大学生来说是相当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能够很好地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引发大学生的认真思考,有效激发大学生道德修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管这一阶段道德修养的功利色彩还很浓。其次,由功利需求向精神需求的飞跃。

在调动了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关注和思考之后,进一步明确加强道德修养不仅可以满足功利需求,还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德性的人是高尚的,也是幸福的。“有德即有福”,德性是幸福的内在品质,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廖申白也有类似的论述:人生实践的内在善即人的总体的好生活,与我们在这个实践中所展示 ت的实践者的德性的实践品质,是相互“紧密勾连”的。这是因为,我们只有通过获得和保持这样一颗心灵,才可能有这样一种人生实践,才可能获得或实现这种人生实践的内在的善。缺少这样一颗心灵,我们作为人的生活总体上不可能是好的。就是说,好的生活即幸福,离开德性是不可能实现的。可见,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不仅可以实现物质幸福 Ü,而且可以实现精神幸福的满足。这时,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不再出于纯功利的目的,已经上升到为追求幸福而修德,完成了道德修养境界提升的第一次飞跃。第三,由功利向超功利的飞跃。在完成第一次飞跃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道德不仅具有工具属性,更具有目的属性,是工具性和目的性的统一,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更是人自身的本质需求,是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讲道德是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讲道德有利于实现人的社会化,是使人成为真正的社会人的关键环节。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离开了道德的支撑,人将不人,何谈发展和完善。至此,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不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没有附加条件的修为,是为成为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修德,是为了道德而修德,道德不再仅仅是手段和工具。至此,最终完成了道德修养境界的第二次飞跃,实现了由功利向超功利的质的转化。

二、立足功利培养大学生以服务和奉献为核心内容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

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和正确人生观的核心,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教学中一提到“为人民服务”,往往会引发学生唏嘘声不断,满脸的不屑一顾。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科学性及重大社会作用,无论体系多么完善、理论多么高深、逻辑性多么强,学生都会出于逆反心理对接下来讲授的内容产生本能的排斥,导致我们后面的努力将成为徒劳。这种情况下,如何使教学有效进行?

首先,调整教学思路,把“为人民服务”拉到现实中来,与学生的功利性需求相对接。

讲清为人民服务的层次性,告诉学生不仅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顾全大局、先公后私是为人民服务;师生间、同学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是为人民服务;热心公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为人民服务;遵纪守法、诚实劳动并获取正当的个人利益,同样也是为人民服务。让学生认识到为人民服务是伟大而平凡、高尚而普通的,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去践行的,并非高高在上、远不可及的,而且为人民服务是与获取个人正当利益不相冲突的。这样,我们讲授的内容才与价值取向功利化的大学生的需求相符合,学生才会认为我们讲授的内容不再是虚假的宣传,是实实在在的、具有可行性的,他们才会认可、会信服,才会静下心来认真地听下去。

其次,在捕获了学生的注意力之后,接下来,通过案例与理论讲授相结合等方法重点讲清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有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从理论上告诉学生:个人是社会的人,个人在服务和奉献社会中才能合理合法地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满足衣、食、住、用、行等基本的物质需要,有付出才会有回报。这样就把为人民服务和大学生所关注的就业、实现独立生活、自食其力等联系到了一起,这样的教学内容对特别关注个人成长的大学生来说是能够做到入心入脑的。学生会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愿意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但这时的为他人服务还只是被大学生看作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手段。紧接着,让学生明白,为他人服务和奉献不仅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更能实现精神需要的满足。

因为,个人只有在服务和奉献社会中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被社会所认可,才能获得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在服务他人和奉献社会中才能成为受欢迎的人,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最终实现包括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的满足。而且高层次精神需要的满足,只有在为他人服务和奉献中才能够实现。明白了这些道理,学生的服务和奉献就会从追求简单的物质利益需要的满足提升到了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的满足,其道德境界已经提升了一个层次。为检验这一教学方法的可行性,我们设置了调查问卷,“以下哪种解释能让你发自内心地接受和践行‘为人民服务’?”56%的学生选择“在为他人、为社会服务中,会获得展现自己的平台,能更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41%选择“在为他人服务中会获得快乐”,11%选择“在为他人、为社会服务中,能实现个人需要的满足”,只有10%和9%的同学分别选择“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可见,学生绝大多数是从自身需要去考虑问题,以ϟ之作为行为选择的出发点,所以从大学生的关注点出发展开的教学活动是比较有效的。上述教学过程都是从学生的自身需要出发展开的,从自身利益出发去为他人服务,仍然是将服务和奉献行为看成是工具或手段,尽管功利性的服务和奉献也是对社会有利的,但从本质上这仍然属于功利道德的范畴,是“从私人立场上来劝人为善”,还不是从善良意志出发的至纯至善的道德。虽然如批评过边沁的托马斯•黎德所说:对此不能绝对地加以排斥,因为在存在着许多利己主义者的商品社会中,“在人性的现状下,从私利着眼来劝人行善,并非完全无用,它们是唯一的拯救沉沦者的方法”。

对于那些道德自觉性不高的人,简单地用“应当怎样做”或“不应怎样做”来说教是不会起作用的。对于“沉沦者”,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求其由道德向崇高的提升,而是由不道德向道德的迈进。对于基本道德规范都不能很好遵守的教育对象直接要求其达到至善的道德境界,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我们必须承认功利道德的局限性,承认行为主体的道德选择仅从个人功利出发,道德选择缺乏张力,承认功利道德的确不能体现道德的崇高性和神圣性,尽管要求每个人在任何时候的行为选择都达到神圣与崇高的境界是不现实的,但社会是需要神圣,需要崇高的,个人也应该有超越功利追求神圣和崇高的道德追求。立足功利开展教学不是教育学生仅仅追求功利道德,将道德修养停留在功利层面。立足功利开展教学只是教学的一个着眼点和出发点,在从私人利害着眼劝人为善之后,更要注意培养道德良心,使其不图任何回报地完全出于善良意志行事,这样才能培养出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第三,培养道德良心。

关于良心及其形成,自古以来观点纷呈。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看来,所谓£良心,“就是人们对他人和社会履行义务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个人意识中各种道德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可见,良心是由当时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条件决定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经过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而逐渐形成的。良心的形成就是善的内化,通过潜移默化地道德教育与自我修养的长期积累,实现外在的道德他律向内在的道德自律的转化。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良心,除了要具备德福一致、公正有序的良好社会环境外,在教学过程必须注重知、情、意、行各环节的培养。对道德规范的充分认知是良心形成的基础;克服一切外在干扰践行道德规范的顽强意志是良心形成的重要条件;对道德规范体系的充分认可和发自内心地接受的道德情感的养成是良心形成的关键环节;自主自愿的道德践行是良心形成的最终标志。

在教学中,首先,通过功利性的引导,让学生感觉到践行道德规范是有用的,学生会出于功利的目的努力去学习和践行道德规范,会形成对道德规范的充分认知和践行道德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其次,培养道德情感。在一贯地、经常性地践行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行为者会逐渐领悟道德的内涵价值所在,对道德规范产生喜好和认同感,使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主体内在的心理需求,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这种意义体验是道德情感的核心力量,对良心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中要注重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采用打动人心的精选案例,以情感体验、感受、感化等情景式教育方式有效引导和培育这一情感的生长,使其逐渐发展壮大。最后,通过不断的道德践履形成良心。正如学者所言,“良心是人们对道德行为实践不断反思概括和总结的体现和反映”“道德实践是良心由来的直接动因”。行为养成习惯,在反复的道德实践中,社会外在的富于价值和意义的客观精神逐渐进入个体心灵,完成道德的内化,实现人的精神内在的、整体性的生长生成,良心最终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除上述道德修养的动机以及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道德观、人生价值观教育以外,还包括爱国主义、传统道德、诚信等具体道德规范、法治观等内容的教育,这些都可以运用这一方法,以大学生的功利性需求为切入点,因势利导,逐步提升。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