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主体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4-09-20 07:08:1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关键词:世界观;思想政治教育;虚拟世界;网络意识

论文摘要:虚拟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二重化了现实世界,使原本单一的现实世界分化为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虚拟世界使青年大学生原本不定型的世界观受到冲击。更新观念,培养和增强网络意识,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全新的世界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

当大学生面对网络中的虚拟世界感到迷茫或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的时候,他们对虚拟世界还缺乏足够的理性分析,对其本质还不够了解,以至对世界观的现代形态没能进行科学的分析,使得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影响和冲击,这就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全新的世界观,将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

人们已经习惯了传统意义上的世界观:它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整个世界以及人与外在世界之间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今天,我们去定位全新世界观的研究对象,它依然是整个世界以及人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关系。然而,整个世界以及外在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的对象世界是单一的现实世界,而虚拟技术的出现和使用,使单一的现实世界不再单一,而变为二重化的世界,即:真实的现实世界和虚拟的现实世界。对象世界的变化要求人们的观念形态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赋予世界观以全新的内容和意义,我们需要在真实世界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同时也需要在虚拟世界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全新、科学世界观的树立有赖于人们正确地认识虚拟世界的本质,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关系。

虚拟首先是一种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投入’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与该环境直接进行自然交互的技术。”同其它技术一样,虚拟技术在本质上是一个中介系统,当然这种中介系统和传统的中介系统有所不同,“传统的中介不能派生和创设客体,而只是联系主体和客体的桥梁”,“而虚拟技术这种中介系统其本身就能展现为一个虚拟现实,它派生和创设着虚拟客体,若没有虚拟技术,就不可能有虚拟客体。”

凭借虚拟技术创设的虚拟客体构成了虚拟世界两极对立中的一极,它和虚拟世界中的主体共同构筑着虚拟世界。在虚拟世界的电子空间里存在着两类客体:一类是对真实事物的模拟。这是人们借助于虚拟技术所进行的“重建”或“再造”,使得人类历史中的过往“现实”、微观世界中的分子结构形态、人类不可能进入的微小世界、平时不能到达的危险环境以及常态条件下不能展示的社会历史事件和人类活动的未来前景等等得以在虚拟空间中“真实存在”。一类是虚构。虚构的事物是建立在真实世界中主体幻想基础之上的。

虚拟世界中的客体和真实世界中的客体有很大的区别。真实世界中的客体在成为客体之前,它首先是一种实存,是一种尚未同主体发生任何关系的、但自身已经实际存在着的物质的或精神的东西,一旦它和主体作为对立的两极而出现时,它便进入了主体的活动范围,成为主体的对象即客体。虚拟世界中的客体则不同,它在成为客体之前是“无”,它的出现,完全借助于主体的认识能力和社会技术水平,是主体的认识能力和社会技术水平的结合。因此,虚拟世界中的客体归根到底是由主体赋予的,ล是主体借助于虚拟技术对真实世界中客体的某些属性的复制和创造。

主体的对象世界被二重化为了真实客体和虚拟客体,使人们有必要去思考与之相对应的主体是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与现实的客体世界所发生的分化相对应,主体也发生了分化,由过去单一的现实主体而二重化为真实主体和虚拟主体。同虚拟客体是真实客体的虚拟化一样,虚拟主体也是真实主体的虚拟化,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完全虚拟的数字化存在。当真实主体面对的客体是人类无力涉及的危险领域或不可能的可能性时,他会根据自身的需要以完全虚拟的数字化存在出现在虚拟世界的主体舞台上,去认识和把握虚拟客体;另一种,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是真实主体根据自己的愿望赋予自身以虚拟的人格,主体把自己的真实身份隐藏起来,以某种面目来表现自己,这类主体所面对的客体大多是有“生命”的人。虚拟世界为主体塑造形象或者改变扮相提供了舞台,这是真实世界所不具有的,这就是心理学家荣格所指认的“人格面具”普遍化,并且在多元化交往中构造无数的“网络面具”。

ท 然而,虚拟世界无论多么精彩,虚拟主体无论如何更能尽情地表现自己的个性,虚拟世界及虚拟主体最终是由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主体所制约、所规范的。因此,虚拟主体与真实主体是一个主体的两种不同的身份,它们应当是相互联结、相互映照的,而不应该是相互异化的两个不同的主体。"

虚拟客体和虚拟主体共同构筑了虚拟世界,虚拟世界的出现使原本单一的现实世界不再单一,而分化为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而对于现实世界中的个人来讲,虚拟世界的出现拓展了他们的活动空间,扩大了他们的客体范围。

虚拟世界的出现,使大学生们的活动空间扩大了,他们所面对的现实世界更为复杂。在这个世界中,真假难辨,虚实难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任务抓好。

1.增强教育主体的网络阵地意识,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近年来,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许多高校有效地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

如东北大学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以党委宣传部“视点网”、团委“先锋网”和学生处“学生信息网”为代表的一批思想教育类网站。西北工业大学积极抢占网上阵地,逐步形成了“管、导、建”相结合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

在重视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他们还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表现之一:在网络建设和管理中,发挥大学生的助建助管作用。先后有数千名学生通过勤工助学等方式,参与了网站的制作、管理与维护,在活跃思维、开阔眼界、丰富知识、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学生自身的政治素质也得到提高,达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表现之二: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分别设立自己富有特色的网页,网页的创设过程是他们不断加强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建立发挥了重要教育功能,并取得显著成果。

首先,它能有效地加大教育的信息量,及时收集和迅速传播教育思想和信息,提高了教育的时效性。

其次,它为教育主、客体提供了平等、自由、及时的思想交流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拥有了亲和力和说服力,更易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可,思想政治教育不再象以往那样显得十分被动,而具有了某种主动的色彩,这种主动性也有益于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再次,它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预警装置,使我们能够防患于未然。当某一话题在网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发表情绪化的意见时,当有人在网上提出过激的行为要求时,网络便成了反映师生思想状况的“晴雨表”。这些表现都可以成为有效的信号,提醒我们密切注意问题的出现与事态的发展,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时引导,使问题在萌芽状态中得以解决。

第四,它有助于各领域、各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互相联系与沟通,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冲破一校的限制,形成教育合力。

第五,坚持管理、引导和教育的三位一体。以管½促教,以导促教,全力出击。"

2.增强教育客体的网络中介意识和网络主体意识

教育客体网络意识的核心是网络中介意识,它是网络意识的根本,亦可称为网络本质意识。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网络中介意识,为学生揭示网络的本质。它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系统的一个要素,是主体接受客体信息赖以借助的手段和工具,它兼具主、客体双重特征。对于客体来说,中介传递着主体的作用;对于主体来说,中介又传递着客体的作用,它应当在主、客体之“外”来为主体服务,人应当是网络的主体,人在左右网络使其为自身的需要服务,而非网络是主体,人成为它的奴隶,为它所左右。

网络主体意识是网络中介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强调网络的中介意识,强调网络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中间环节,并非意味着力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网络是完全游离于主体之外的。恰恰相反,网络从一开始就具有“属人”的性质,它是主体人创造、为人的活动服务的。网络主体意识的培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主为我意识的培养。通过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自主为我意识,使他们能独立、自主地支配网络为他们提供的信息,能相对有效地区分合法的和非法的、有益的和有害的、有用的和无用的、真实的和虚假的信息;同时,能够真正意识到网络是“为我”的。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需求观,明确知道自己应当需要什么?通过网络应当获得什么?应当成为支配网络的主体,而非网络的奴隶。

第二,怀疑批判意识的培养。作为新的信息传播媒介,网络缺乏有效的信息“把关人”,其中的信息庞杂,并且信息的获得“随心所欲”,里面所包含的西方价值观以及其它的垃圾信息时常冲击着大学生。当他们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时候,需要拥有怀疑批判的态度。以怀疑为前提,自主、有效地区分不同的信息,对非法、有害、无用和虚假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抵制和批判。当然,任何怀疑和批判都蕴涵着否定,对旧信息、垃圾信息的否定,就意味着对新信息、信息宝藏的肯定。

第三,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当大学生作为网络信息的输入者借助于网络输入信息的时候,我们更多地强调其自主为我意识和怀疑批判意识的培养和增强,然而,他们同时也可以是网络信息的输出者,当他们向外输出信息时,应自觉充当网络信息的“把关人”,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