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初探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道德教育 道德建设
论文摘要:网络道德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对网络道德教育♀重要性、必要性的论述,分析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效应,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提出了对策。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应用成为高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广泛接触网络比较集中的群体,通过网络了解各种信息,利用网络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已经成为他们重要的渠道和受教育的方式。网络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在给大学生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伴生着一系列道德问题,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目前高校中关于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课程起步很晚,在一些高校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就显得势在必行。
一、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凸现
道德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所谓网络道德就是一种依靠网际公民的舆论和其内心信念来规范、调整的道德规范。网络道德规范是人们在网络道德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现实社会及网络社会对网络行为提出的道德要求,也是网络道德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在网络使用与网络生活中产生和形成的,是健康的网络道德关系及其本质的集中概括。
1、网络的快速发展,要求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往不再单纯地依靠面对面的交谈,而是可以依赖网络进行间接的“人机交流”,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网络人际关系。同时,在网络社会,人们又具有隐蔽性,这些导致现实社会诸多的伦理道德可以轻易地被忽视,对因特网引发的一系列不道德行为:如在网上发布假消息、有害信息、传播病毒、篡改数据、侵犯他人隐私等等,传统的伦理道德和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已显得苍白无力。
2、抵御西方文化渗选,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网络作为一种西方物质文化被引入中国以后,自然会对中国价值观产生某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祖国大陆的众多网站所传播的信息中,也不乏与主流文化相悖离甚至对抗的东西,以至于某些有识之士对中国网络文化的发展提出了防止“西化”的警告。但是,无论是当年的坚船利炮,还是今天的互联网,虽然可以敲开中国的国门,但绝不可能用与之与相适应的西方文化完全替代和征服中国的民族文化。中国网络在1999年5月8日中国使馆遭到轰炸后第一时间的全体愤怒,实际上就是反对西方用暴力形式推销其“人权高于主权”价值观而维护中国文化安全的一种真实写照。据统计,目前在互联网上,英语内容占90%,法语内容占5%,其它语种的内容只占5%,然而网上的中文信息还不到其总量的1%,相比之下,未免让人觉得尴尬。发达国家在利用网络连续不断地传播信息文化的同时,也将其意识形态、世界观和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念,不断大量灌输给大学生,我们必须认清他们的险恶用心。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行道德认知和评价的教育、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教育,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任。他们能否承担起这样的历史重任,不仅取决于他们所掌握的科技知识,而更重要的取决于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大学生知识面广、求知欲强、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广泛学习网络知识、利用网络知识提供了现实可能。随着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大学生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利用网络了解各方面信息,提高网络技术水平,也使得他们对网络情有独钟。但是在现在的大学生所开的课程中,涉及网络道德的课程极为少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网络道德教育的力度,目前,网络道德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只能依靠大学生的道德自律。
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是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新课题
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现在的大学生如果不懂得网络知识,没有上网经历就会被认为不可思议。网络对大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不仅仅因为它是便利的通讯手段,更在于网络创造了一个独立于现实的虚拟世界。在其中,一切都是未知的,有很大的随意性。然而,虚拟社会中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价值观念与现实社会有着极大的差异,这就会对大学生的价值、道德标准产生影响。现实社会中提倡诚信,而在网络里,人们学会如何去保留自己的隐私,假姓名、假年龄、假地址、甚至假的性别。过多的涉及虚拟的世界,使一部分大学生形成“网瘾”不能自拔,甚至造成人格分裂,自毁前途。据报载,某大学上百名大学生因为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所修学分不够,被学校除名,这在全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在道德建设上更要走在全社会的前列。大学期间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 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相当强。在网络环境中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全 社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网络道德和网络文明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要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和管理工作的力度,鼓励发布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防止反动、迷信、淫秽、庸俗等不良内容通过网络传播,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近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学者对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有些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还存在对这个问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防范措施不到位、认识不到位、经费投人不到位、研究工作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如何加强和改进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及时克服网络上的各种负面影响,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这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但随着社会非主流文化信息的不断发展,其负面效应也随之显现。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垃圾使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淡化,一些自控力较弱的大学生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去寻找色情、暴力信息。网络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全球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的汇聚交织,使大学生轻易就可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网络传播内容、方式的超地域性,很容易使大学生陷人一个迷惘的境地;利用网络进行思想交流的结果造成部分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冷漠,从“虚拟世界”出来,面对现实生活常常感到悲观失落。
1、道德价值取向错位
互联网的开放性,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联系起来,他们彼此进行文化、信息交流,使整个世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在这里,出现了信息无国界传播现象,加速了各种文化的相互吸引、融合,使各种文化得到广泛的发展。网络的交流,重新调动起发展、创新的潜能。网络的发展,形成各种文化的共享,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尽可能多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发展对文化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特网有利于英语的扩张,可能导致许多国家的民族语言萎缩,不利于保护世界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现在世界有大约6万种语言。然而,每过一个月,丧钟就要为其中的一种响起。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言:“世界已越来越离开依靠金钱与暴力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一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中,他们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征服和控制世界的目的。”《数字化生存》一书的作者尼葛洛庞蒂狂言:“在互联网上没有地域性和民族,英语将成为标准。”由于英语不仅是全球计算机通用语言,而且它是世界上计算机技术最发达的国家的语言,而且还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的语言,它承载着超级大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力量为基础的文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网络向网络的使用者连续不断地传递文化信息、将其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强加于人,不可抗拒地影响受众对其的感受和价值判断,久而久之对同一文化理念的传递,接受,会使受众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最终产生认同、依赖感,与此同时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这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是危险的,将松动其存在的根基。大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还没有定形,极易受到这种信息的吸引,迷恋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产生民族虚无主义,迷失生活理想和价值追求目标。网络文化的强势渗透必然加剧中西方伦理传统、价值观念的冲突和矛盾,对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对中华民族优秀伦理道德价值选择产生迷失。
2、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由于互联网的分布式的网络结构,任何国家、组织、个人都不可能统治占有它,任何力量都不可能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彻底的控制,在这里有的只是电子化的信息交流,所有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说任何话,做任何事情,而不必担负任何责任和义务。同时由于网络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还没有形成完备的道德法律体系,而且现实生活中对于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也没有相应的制裁措施。由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正处在心理、行为上的不成熟期,自律性与自制性较差,如果过于沉酒于网络社会,甚至盲目追求绝对的自由与民主,则有可能使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抬头,淡化应有的道德责任意识。
3、相当一部分生活在网络中的大学生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从一些调查中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还没有完全协调好网上与网下的关系,他们对自己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道德要求不一样,实行的是双重道德标准。在网下对人是彬彬有礼,在网上却是换了一副面孔和形象,随意使用不文明语言。为了表现自己的才华,有些人破译他人网络密码、窃取、篡改他人网上信息,甚至以传播病毒为乐事。还有些人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揭人隐私,毁人形象,甚至于恶意中伤他人。这些现象说明,大学生虽然在学业上有一定的建树,但是在网络道德的形成上,还不具备完善的人格。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现在应该将网络道德教育纳人课程体系,利用网络信息♋做好引导工作,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三、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应对之策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时代的到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任何力量不能阻挡的。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包括高校内部,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相依并存是大势所趋,必须确立与此相适应的新的教育理念。
1、加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
中国传统伦理哲学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财富,闪耀着中国先哲们的睿智之光,蕴藏了宝贵的价值理念,其中的很多思想对于今天的网络道德建设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中国历来就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非常完善。在德教方面,儒家提出了“德教为先”和“修身为本”的思想。我国古代圣哲早就提出“仁义礼智信”,强调“人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诚信不仅作为一种柔性社会规范约束人们,更作为一种更新丰富、取之不竭的社会道德资源而存在。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基本要求,它既是人们道德修养的基本范畴和最高境界,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只有网络社会各成员,规范自己的行为,“克己”、“知礼”,才会从根本上消除网络社会建设上出现的网络损公肥私、网上赌博、网上色情游戏、网上破坏、网上偷盗等负面现象。当前,高校实施以德育人,用传统的优良道德引导人、教育人对于高校网络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优良的传统和优势,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其中的一些方法和手段已经显得过时和低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转变教育思想与工作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特别注重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提倡网络文明。高校广大德育工作者必须适应网络时代的新要求,主动占领网络这块新阵地,不仅要具备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论根底,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自觉维护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还应该掌握必备的网络知识,深人了解网络的特征,能熟练的使用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从思想观念和素质能力两个方面积极适应网络社会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胜任“网络时代”灵魂工程师职责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重、自警、自律意识;二是要强化舆论正确的道德评价,对网络信息中的不良道德现象进行谴责,形成舆论压力;三是需要研究上网大学生的行为特点,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熟悉他们的表达与交往方式。以更能有的放矢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使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化、道德化;四是要在全社会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形成网络道德规范,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判断力,唤起自觉维护科学价值观和ษ道德观的责任感,构筑起一道稳固的道德防线,并与信息立法形成良性互动,使网络空间最终成为一个既高度开放、又高度文明健康的精神王国,使文明上网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
目前,随着电脑网络日益发展,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一些西方国家高等院校的教育课程,如美国杜克大学就对学生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的课程,我们要以“两课”为主渠道,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对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使大学生理解、掌握、认同、实践网络道德规范,能够以道德理性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从而正确地利用、研究、开发网络这把“双刃剑”,建立起一道自我保护、自我约束、扬善抑恶的内在防护墙,做一个网络文明大学生。
3、净化网络大环境,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成长氛围
江泽民同志在第十六届世界计算机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和各国人民加强交往具有重要作用。但必须看到,因特网上也存在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十分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有些人有目的地发布不符合事实的信息,误导人们对真实情况的认知;个人隐私,企业秘密难以保全,黑客攻击甚至造成信息中断、网络瘫痪。为了促进因特网健康发展,我们主张制定国际因特网公约,共同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充分发挥因特网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接受能力强,模仿性强、但辨别能力还有待提高,这就使得网络的大环境在网络道德教育中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还应从净化网络大环境人手,对那些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加强法律、技术上的监督。信息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和计算机网络的监管,及时清除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的反动色情和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电子信息。同时要建立健全校园信息网,包括校报、校刊、校广播台,宣传橱栏,特别是校园计算机网络。应尽快净化网络内容,构筑网络“防火墙”,也是网络道德教育取得实效的当务之急。
4、推动道德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统一
道德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调节社会关系。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道德总是通过评价、教育、指导、示范、激励等方式和途径,调节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和交往中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调节的范围和作用虽然是广泛的,重要的,但并不是万能的。道德所能调节的社会关系,主要的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和对抗性矛盾中的非对抗行为。所以,我们在强调道德自律的同时,也不应忽视法律等社会他律性规范的作用。只有把道德自律和社会他律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转型社会的良好秩序。著名的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戒律:你不应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你不应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你不应窥探别人的文件;你不应用计算机进行偷窃;你不应使用或拷贝你没有付钱的软件等。美国计算机协会制定的道德规范有: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隐私权;保守秘密等。这些网络规范不仅汲取了传统道德的合理成分,还对原有的道德规范加以补充和发展。现代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赋予个人以过去不可想象的巨大力量,享有以往不可想象的自由,网络道德的践行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道德自律。信息技术越是发展越是要求人的“道德自律”,高科技个人具有高道德素质与之相平衡。要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做到网上“慎独”;要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意识和能力,面对网上的各种各样的诱惑能够做到“任它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要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教育他们不只是做网络时代一些不文明现象的看客,而应该做一名勇敢的“斗士”。有了这种道德主体性,就会使大学生在网上冲浪的时候,做到不逾规,使整个网络健康发展。大学生应该自觉践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做文明的网络使用者,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网络是一个自由的传播媒体,上网者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这就给道德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网络道德水平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自律必须与他律相结合。通过立法将各网络主体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以法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目前,我国关于他律的实施应着重两个方面。第一、利益机制的调控。如罚款、限制其网络功能的使用暂停网络使用权,促使网络行为不道德者吸取教训,改过向善。网络生活中的利益原则是道德他律的深刻形式,它对人们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影响是持久有力的。第二,法律制裁。法律具有强制性,它以“必须”的形式使人们不敢超越法律法规的限制。完备的法律、法规是有效建设和管理,积极预防遏制、减少各种网络不规范行为影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