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采茶戏现状调查报告
【摘 要】在戏曲式微的大环境下,约有200余年历史的阳新采茶戏正像许多地方小戏一样面临着多重困境,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本文结合实地调查情况,考虑当地发展条件,以“改人、改制、改戏”为基本框架,提出四步发展策略,希望帮助阳新采茶戏走出困境,迎来春天。
【关键词】阳新采茶戏;困境;突围策略
作为一种传统的表演艺术,地方戏曲凝聚了各地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和古老典雅的艺术情韵。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娱乐方式的可选择性大大增加,除了京昆之外,余下数百种中国传统剧种都在面临着受众缺乏、社会关注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这些地方剧种的生存,对于中国戏曲体系而言,这无疑是极为不利的现象。作为地方小戏大省的湖北,不但剧种多,且一度名家荟萃、发展鼎盛。而如今戏曲人才流失,戏曲市场急遽缩小,戏曲遂一蹶不振。地方戏曲的现状及发展问题,正引起各界的研究与探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笔者家乡的阳新采茶戏也正是处在这样一个日渐衰微而又不得不勉力支撑的尴尬境地。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总结阳新县采茶戏的现实困境,并立足于此,借鉴其他地方戏曲持续发展的创新思路,吸取之前阳新县采茶戏革新的经验教训,考虑阳新县当地的经济背景和文化背景,力求探寻一条适合阳新采茶戏的发展道路。
一、阳新采茶戏的现实困境
新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一帆风顺,在新的环境下,阳新采茶戏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再难恢复昔日的辉煌景象。笔者以实地调查的情♥况为基础,发现目前的危机现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传承人数量减少,传承人素质未得到明显提高。
由于阳新采茶戏是湖北省的一个“孤儿”剧种,不仅在剧目、音乐和表演方面,而且在演员来源和培养等方面,都十分困难和单薄。自阳新县采茶戏剧团成立以来,采茶戏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探索,在培养自己剧种的演员上,已经走过了六代人的历程。如今,第一代、第二代演员已经陆续退休,第三、第四、第五代演员或者离开剧团另谋生路,或者留在剧团成为当前的领导人员,主要的演出任务落在第六代演员的身上。眼看第六代演员也已步入中年,为了培养新的采茶戏演员,剧团与职教中心联合办班,旨在从中挑选出有潜力的表演者,以便将采茶戏更好地传承下去。然而,培养出来的年轻演员不论是舞台功底,还是对剧本的理解和演绎,都差强人意。且由于剧团工作待遇、排练环境较差,再加上编制问题难以解决,最终能留在阳新采茶戏剧团的新人寥寥无几。
第二,社会认同感和自身认同感降低。
作为一个有着200余年历史的、具有浓郁特色的地方剧种,阳新采茶戏在鄂东南、赣北一带常有演出,小有名气。然而随着时代变化,知道阳新采茶戏的人正日渐减少。为了了解阳新本地人对于阳新采茶戏的熟悉程度,笔者于2014年8月去往当地进行实地调查,有针对性地采访了一百名阳新本地人(包括县城和乡镇),获得84份有效问卷。据统计数据来看,结果并不乐观。虽然采访对象以中老年人占的比例最大,但依然只有不到70%的人知道阳新采茶戏,而这些人当中又只有68%的人真正听过阳新采茶戏。“不知道”、“没听过”,它们的来源指向同一个群体,即30岁以下的年轻人。表演者的稀少,对应的正是这个市场的急遽萎缩。对阳新采茶戏有兴趣的人群基本上集中在60岁以上,60岁以下的人群有80%表示兴趣一般和完全没有兴趣。经常听阳新采茶戏的人在30岁以下几乎没有,30岁以上的人群也不到10%。即使是阳新采茶戏的主要受众――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中也有将近90%的人只是偶尔或从不听阳新采茶戏。年轻人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自然不必多言,即使是老年人,他们也慢慢将自己的眼光转向了电视剧、广场舞、音乐、报纸等多种娱乐途径。更何况,有些老人更加偏爱通俗易懂的黄梅戏,这就又分去了此地本就狭小的戏曲市场。
为了适应新的时代变化,剧团也排演了一些新的采茶戏歌舞表演,以期适应当下人们的审美,吸引到不同年龄层的观众。然而创新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年轻人关注有限,而主要受众老年人对这种改变表现出不适应ด和不满。不成熟的创新带来更大的受众流失,在这种情况下采茶戏工作者的自身认同感也被极大降低。李家高老人曾回忆说:“当时在老苏区以及鄂东南、赣北一带演出的盛况,如今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观众抢票、场场满座,使演员们真正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尝到了甜头和快乐。”①如今盛况不再,采茶戏工作者的积极性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开始出现分层。一部分是有经验的、老一辈的采茶戏工作者,他们科班出身,见证过阳新采茶戏的繁荣期,面对如今的♂门庭寥落,他们的焦虑情绪更加严重。虽然剧团应时而变,积极创新,然而他们在这当中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即创新过程中的同化困境,与创新失利后的方向问题。另一部分是刚进入剧团的、年轻的采茶戏工作者,他们有热情,吃苦耐劳,然而对于采茶戏的感情不深,责任心不够,文化素质和艺术素质都有待提高。他们更支持创新,但也更容易陷入盲目的境地。由于渴望尽快在采茶戏表演中证明自身价值,一旦遭受挫折,他们受到的打击也就更大,也更可能产生消极思想,甚至离开剧团另谋出路。 第三,逐渐脱离其赖以生存的群众基础。
二、阳新采茶戏的突围策略
事实上,阳新采茶戏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并不具有特殊性,当下正有数百个像阳新采茶戏一样的地方小戏正陷于这种剧团生存艰难、人才流失断层严重以及观众锐减的处境。综合以往的研究来看,也有不少学者对戏曲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大多集中在三点:一是外部原因,即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带动了娱乐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变化;二是戏曲内部原因,农耕时代形成的戏曲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已经落后,人才稀少,创新能力不足;三是剧团管理体制的原因,国营或地方剧团尽管有利于保护戏曲遗产,却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剧团的发展和演员的成长,也制约了新戏的产生和普及。②
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传统戏曲在新的时代想要继续生存下去,改革和创新是必然趋势。而回顾历史,对于中国传统戏曲的改革创新,学界多有争论。从二十世纪初的“戏剧改良”到二十年代的“国剧运动”,从五十年代的“三改”方针到八十年代的“新变”与“应变”,再到九十ฐ年代后,戏剧界的心态渐渐平和,不少有个性的精纯之作纷纷问世,成为二十一世纪初的“舞台精品”。然而,对于大部分地方小戏来说,不成熟的创新所带来的地方特色淡薄不仅没能够让它们走出家乡,反而又失去了一部分家乡的老戏迷,得不偿失,这使得它们的改革和创新更加举步维艰。
作为阳新采茶戏的主力军,阳新县采茶戏剧团的工作者也在思考更为有效的突围方式。针对以上三点,剧团曾作出相应的努力,试图改变困难现状。首先,阳新县采茶戏剧团向政府申请了采茶戏专项基金(国家扶持基金与政府扶持基金结合),专门用于培养人才和改善条件,然而限于政府财政能力有限,相关部门关注度不够,资金往往无法落实到位;其次,为了面向更广大的市场,剧团曾进行了5、6次股份制改革,但均宣告失败,后来转为阳新县采茶戏传承中心,在管理上实行企业管理,但由于缺乏人才和资金,改革显得力不从心后劲不足;最后,剧团尝试与企业合作并传递合作意向,但本地企业能力有限,与外地企业的合作又需要政府的牵线搭桥,难以凭借一己之力实行,故而也渐渐搁置不提。在对剧团领导的采访中,笔者了解到剧团目前所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就是财政困难。无论是培养人才、引进人才,还是改善环境、更新设备,都需要经济上的大量投入。然而阳新县是一个国家贫困县,这其中的问题就更为复杂。且因为涉及到发展初期的顺序问题和轻重缓急,无法简单套用“改制”、“改人”、“改戏”的传统模式。因此,针对阳新县的现实情况,结合实地考察的结果,笔者拟提出以下发展策略:
首先,寻求政府的政策支持。目前国家固定拨付给阳新采茶戏的发展费用,仅仅能够支付剧团的职工薪水和日常开销,因此政府的经济支持和政策支持是一个首要突破口。而在政府“无钱”的现状下,采茶戏剧团可以首先寻求政府的政策支持,即向政府申请专门人员负责剧团与企业合作的相关事宜,既不改变剧团目前的事业单位性质,又能获得额外的经济收益。
其次,利用初期的经济收益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由于阳新采茶戏是建立在方言基础上的地方剧种,引进和培养的对象应以阳新本地年轻人为主,通过较高的薪酬待遇吸引真正有兴趣、有天赋、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学习阳新采茶戏,继承阳新采茶戏事业。而目前剧团与职教中心的联合学习班也当注重对学习者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文化知识。过去学戏之人多为穷苦家庭的孩子,身份地位极低,更不论接受教育。尽管时代变迁,传统的思想观念却是根深蒂固,即人们认为学戏之人不需要太高的知识文化水平。殊不知时代已经对当代戏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传统戏曲程式,更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并具备一定的审美观和美学修养,努力创造新的表演形式。更为重要的是,在戏曲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需要提高下一代戏曲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加强事业心责任感的教育,提倡虚心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
再次,共同探索阳新采茶戏的新方向。新采茶戏工作者有活力、敢创新,能够紧跟时代潮流,熟悉各种新兴传媒;老采茶戏工作者有经验、有功底,能够把握住阳新采茶戏的核心灵魂,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剧团领导者应当把这两类人群的优势最大化,采用工作分配的差异化和奖金绩效的多样化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使剧团的每个人都能够出谋划策,共同探索阳新采茶戏的新方向,而不是局限于目前的老教幼学和传统的按资排辈。就演出形式来看,阳新采茶戏可以以现场演出为主、电视演出为辅。当前制作精美的大戏和传统剧目所需经费较多,而现场演完后也没有留下清晰完整可供反复播放的影视资料。如果能够在每场演出时有意识地架设设备进行录制,甚至单独录制电视节目,在阳新及周边几个县市的电视台进行投放,便能够解决不少老戏迷的观赏需求。就戏曲内容来看,阳新采茶戏不能只演老戏,但也不能不演老戏;新戏的创作要谨慎,不能一味跟风失了自己的特色;新戏的题材选择可以更大胆,古老神话、地方传说、民间故事都可以作为素材进行改编和创作。
最后,与王英镇仙岛湖风景区相结合,打造阳新县文化品牌。王英镇仙岛湖风景区是阳新县近年来大力发展的旅游景区之一,与杭州千岛湖、加拿大千岛湖并称“世界三大千岛湖”,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虽然景区内风景秀美、空气清新,休闲娱乐节目众多,然而设施有限,一天即可结束行程。如果能够安排部分演员在仙岛湖定期驻留,将观看阳新采茶戏表演设置为游客行程的安排之一,不仅能进一步扩大阳新采茶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培养更多的爱好者,还能够丰富仙岛湖景区的旅游资源,可谓一举两得。不仅如此,发展阳新采茶戏的最终目的是将采茶戏打造为阳新县的特色文化品牌,成为外地人经过此地时不可不看的节目之一。
在中国戏曲的“寒冬”时节,阳新采茶戏作为“盛开在鄂东南地区一支独ย放的山茶花”,迎寒而立,经久不凋,显得尤为可贵。也许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阳新采茶戏依然有属于自己的一批观众。如今“野班子”的数量大减,然而在阳新县乡镇的各个新旧祠堂内,依然设有戏台,年节之时也有演出。传统习俗虽然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慢慢淡化以至消失,但传统的力量却根植在人们的生活中久久不散。阳新采茶戏陷入了一时的困境,但这困境也让她思考,思考以一种更好的方式活跃在人们面前。至笔者结文之时,恰好了解到阳新县即将建造一个新的大剧场(原有剧场已经破败),各个大小剧团将有更加专业的舞台进行表演,阳新县采茶戏也许正在迎来她真正的春天。
注释:
①李家高.馨香的山茶花[M].阳新:阳新采茶戏传承中心,2012.99.
②刘文峰.传统戏曲艺术陷入危机[J].t望,2006(27).
参考文献:
[1]叶长海.当代戏剧启示录[M].台北:骆驼出版社,1991.
[2]杨红莉.戏藏古今曲尽人情:地方戏曲文化研究[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
[3]刘文峰.传统戏曲艺术陷入危机[J].t望,2006(27).
[4]唐全贤,李家骅.戏曲的危机与生机[J].上海戏剧,199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