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阅读能力一般是指通过阅读独立地获取知识的技能。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可持续性学习能力的一种策略。笔者以为,教师在教学中需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的指导。
1.框架式阅读,把握整体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文章,提高理解水平。在阅读中,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不管阅读什么文章,都要从“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三个方面去思考,这三个方面依次是内容、形式ฒ和鉴赏,这三个方面也就是阅读的“框架”。在阅读中,要理解文体特征和掌握阅读方法。读诗歌主要应该抓住情感、意境和语言,读小说主要应该抓住人物、情节和结构,读散文应抓住散文的表象(形散)和ษ实质(神不散),读戏剧应抓住对话和冲突。这些阅读的方法就是一个个阅读的框架。例如教学《给我的孩子们》一文,我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进行框架式阅读思考:谁给我的孩子们?给孩子们什么?给我的怎样的孩子?为什么要给孩子?这四个问题的思考把握,能一下子抓住课文内容和思想,也清晰了学习环节和思路。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实践表明,框架式阅读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性理解和对文章主旨的全面把握。
2.问题式阅读,着眼探究
不会思考,不会提问,就不会有发展。所谓“问题式阅读法”,就是反复阅读课文,就所读的课文提出问题质疑问难。这些问题,可以是关于课文内容的,也可以是关于课文形式的;可以是自己经过思考有了答案的,也可✉以是经过思考仍没有答案的。总之,读了课文必须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自己试着去解决这些问题。如阅读戏剧《威尼斯商人》,可以边读边提出问题:为什么鲍西亚一上场,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之间的矛盾就迎刃而解了?她掌握了什么金钥匙呢?在学生理解了一磅肉条约的漏洞后,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触类旁通的联想: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条约漏洞的纠纷呢?怎样避免呢?这样问题式阅读,能够使理解更加深入。又如学习古文《愚公移山》,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愚公真的移山成功了吗?神仙帮助移走山,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呢?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但愚公为什么不移屋,偏要移山?这样的质疑问题,能够使课文内容开掘更加深刻。实践证明,带着问题的阅读使学生思维变得广阔,并敢于向课本发出质疑提出挑战,有效培养学生深刻的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3.比较式阅读,注重辨析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是理解事物的重要基础”。在阅读教学之中,可用比较的方法把相关的内容观点整合在一起,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比较异同,以把文本读深读透读活。比较阅读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字词句之间的比较,有思想内容方面的比较,有篇章笔法等方面的比较。一些文章选作教材时,作者和编者又作了精心的删改,有时还能找到作者的原稿。对此可用比较法来阅读,对修改处反复比较、分析、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改?有什么好处和作用。有些文章在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方面颇有相同之处,但又各具特色,比较式阅读,能够展开联想贯通环节,深刻理解文章的要旨,有利于启迪思维深化认识。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文,同为“记”,同是作者在被贬时所写,两人都有一种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情感,但细细辨之,两文思想情感又有所不同。《岳阳楼记》文作者具有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境界堪称高尚。而《醉翁亭记》文作者表达出一种与民同乐的思想,但多多少少带有一点于欣赏山水中流露出的抑郁情怀。可见,比较是开拓思路的好方法,比较式阅读,能够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
4.感想式阅读,突出共鸣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阅读中应该用心去读文章,提倡学生对阅读的文本发表有关感想,可以是文本或者是文本语句的片言只语的批注,可以是由此及彼,自觉地由文本迁移到文外的联想,可以是对文本流露的思想情感阅读作出或褒或贬的评价。如学生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一文时,学生可以联系自身的体验和阅读感悟,创造性地解读文本,达成对文本的感想阅读。有学生这样批注:后花园是“我”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乐园;也有学生联想到鲁迅的“百草园”,感悟后花园、百草园都是两位作家童年天真快乐的缩影;也有学生这样评价:后花园是作家童年的精神领地,也是我们每个人童年的影子。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我们自己天真快乐的后花园……这样的感想式阅读使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把握主旨,使学生将文章自觉不自觉地与个人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积累相结合,用个人的经验去解读文本,使之产生意义,进行再创造。
5.猜测式阅读,激荡思维
欣赏戏剧电影,我们也许都有过这样的情绪体验:当剧情的波折引起剧中人命运变化的时刻,我们总要猜测、期待乃至欲罢不能,非要看到结果不可,这就是“悬念猜测”的作用。这种猜测的方法用到阅读中就是一种很好的猜测式阅读法。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时,常采用此法,要求学生(先不预习文章)阅读文章题目,掩卷沉思,猜测读书:根据这样的题目,文章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呢?它会怎样写呢?如果来写这样的文章,自己会写些什么呢?在阅读中,有时也可以把文章的重点部分或文章的结尾隐去,让学生根据能见到的文字来合理推测可能的结局。这样做刺激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大大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一次让学生猜测阅读《妈妈,我心中的太阳》这篇文章,有的想到妈妈关心自己的事情,有的谈到妈妈辛勤工作,有的说到自己需要妈妈的帮助引导。及至阅读文章,学生思维有了顿悟,原来文章写了自己刚开学非常想家,拨通了妈妈的电话,妈妈看透了孩子心思,说了一番话,使得孩子心头的乌云散去了――妈妈实在是孩子心中的太阳。在教学《最后一课》时,笔者把末尾部分的文字隐去,让学生猜测思考:临下课时,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会有怎样的神情动作语言。学生兴趣盎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创意,及至打开书本,两相对照,阅读的劲头更足了,也更为细心了。实践表明,猜测式阅读,能使学生充满对阅读的期待、思考和探究,时时体验着“忽焉有悟”“豁然开朗”的愉悦❣心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阅读的成就感。
古语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劳而功半。”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注意向学生适时适度地传授指导阅读方法,那么,久而久之,学生能够成为“善学者”,阅读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也能收到“师逸而功倍”的最佳效果。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