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升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
论文关键词: 中职学校 学校文化建设 特色
论文摘 要: 日益激烈的教育行业的竞争已将学校推向了“市场”,面对学生及家长的挑选,每一所学校都强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但从实践来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现代意义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在我国开办的历史还不是很长,职业教育的地位还没有在社会上得到充分的认识, ツ只有创办有特色的学校,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才能提升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文化是一片土壤,也是一种力量。文化是心灵境界的折射,它对群体具有无形的感召力,有着强大的育人功能。学校文化是以校园为重要空间,以学校精神为主要特征,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共同培养和营建,并通过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群体行为、生活方式、校园环境等所蕴含、表达或体现出来的,得到学校认可的,具有趋向性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的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总和。学校文化建设对于职业学校具有凝聚力量、统一思想、陶冶心灵、约束行为、激励师生和提升办学的作用。中职学校加强文化建设,才能提升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学校环境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外在标志,是学校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是学校文化的基本载体,也是学校内在精神的外化,更是学校的内涵和品位的外在体现。若想打造好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石”,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就应处处突出和彰显“职”的特点。对中等职业学校校来说,具有科学先进的实验实训楼比拥有气派的体育馆或其他设施更重要,它对学生锻炼和掌握专业技能和技巧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
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场馆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致力于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培养,提高学校品位。
1.以环境建设为载体,营造学校环境。一是文化走廊布置了名人名言及体现学校职业特色的宣传板报;二是教室文化布置各具特色,有横幅、条幅,每月定期出一期黑板报。
2.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形成优良的教风。学校着重加强教研组建设,强化教研组长的责任感、教研意识。学校要求以教学现场为载体,着重抓课堂教学改革,做到“及时看、随堂听、随时查、随时评”,备课强调做到“四个要”,即钻研教材要深,教学环节要清,作业练习要精,把关检测要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提升学校教研品位。2009年上学期,由一名校领导主持的“特色中等职业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课题列入省级十一五规划课题计划,并顺利开题,紧接着又有课题“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与研究”成功申报被审批省级规划资助课题,两个省级课题的启动,吸纳了学校30多位教师的参与,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参与教研教改的积极性,同时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品位。
改善学校环境,放飞青春梦想。
我校十分重视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通过完善学校网站,建好信息平台,启动网络教学资源,即为每位教师配备一台电脑、每间教室配置多媒体设备手段,以积极和包容的心态赋予信息化技术更为积极的文化涵义,有意识地吸收有意义的网络文化,充实学校文化内容,提升学校教学水平。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规范学校管理
制度建设是中职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稳定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把学校制度文化内化成全校师生的行为规范和习惯,这对提高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成才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必须推行依法治校,使学生在良好的制度文化教育中得到纯化、净化、美化。我校始终把建立一套科学、稳定、规范、合理和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使师生在制度规范与约束下自觉地提高自身素质,以更好地融入学校的品牌文化。
全员竞聘上岗,增强团队活力。
从2008年下学期起,学校多次召开校长办公会议、行政会议,研究人员配备,教学改革事宜,并提出相关提案,在职代会上通过,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校长室成员为副组长,各处室主任为组员的领导小组。从2009年上学期起,全面推进教学改革,调整课程结构,教职工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强化了教职工的竞争意识,激发了教职工的工作使命感和责任感。用人制度的改革,激发了教职工爱岗敬业意识,增强了团队活力。
完善管理各项制度,管理有章可循。
学校广泛征求社会、家庭及学生意见重新修订了《安化县第二职业中专管理规范》,进一步完善了《教师年度考核评估细则》、《教学常规考评细则》、《教师日常教学行为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等一系列制度。同时创新管理模式,落实管理制度,强化值周校长、处室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网络化管理责任制和教职工上下班签到制,落实值周校长“十到位”、安全值日员“五到位”、学生公寓生辅老师24小时轮流值班制度。2009年下半年,为使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真正落到实处,有效加强学生思想行为管理,建立了校长—学生处—班主任—家长—学生的完整德育管理网络,并号召全体教职工热心参与,创造学校良好的德育氛围。
注重班主任⌛队伍建设,强化班级管理。
对班主任,特别是对新班主任采取个别谈话、观察了解、及时反馈、共同协商、师徒结对、召开班主任会等方式,全力做好班主任工作的管理与指导,学校每学期召开5—6次班主任工作专题会议,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提出对学生教育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安排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在教师例会上作经验介绍。按照《班主任工作考评办法》,加强对班主任各项工作资料的检查、批阅与管理,同时重视提高班主任的心理指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以职业倾向测试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 "
三、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创设和谐发展氛围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其他各层次文化的结晶和升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学校的精神力量和文化优势,对学校的发展形成一股强大的推动力。办学理念是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统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学校精神是办学理念的进一步升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是师生员工经过长期努力积淀而成且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与追求。
形成优良的办学传统和独特的办学风格。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即是今天我校遵循的校训,也是多年形成的我校特有的精神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继承学校优秀文化基础上与时俱进,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实现学生与学校、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树立“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科研兴校,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坚持对接市场,培养实用人才、转交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职业学校的多功能作用,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开展多项活动,丰富学校文化生活。
以刊物、广播站、校电视台、板报为载体,积聚文化底蕴。
我校创办了校刊《柳岸文学》,设立了校广播电视站。校刊的出版、传阅,促进了校园文化的交流,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和凝集力,使全校师生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广播站、校电视台、板报宣传报道发生在身边的师生先进事迹,柳岸文学社组织学生到洞市茶马古道采风,邀请著名作家、省作协主席叶梦来校举行文学讲座等。2009年10月全县第十一届中小学生运动会在我校召开,50余名学生志愿者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展示了二职学生的风采,同时起到了宣传二职的“名片”作用,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操,为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注入了活力。
四、加强特色文化建设,彰显职业教育魅力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借鉴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学校决定执行“双证书”制度,即要求学生拿到相应的专业职业资格证、英语等级证、普通话证才能领取毕业证。学校加大了专业实训、学生考证力度。
英语能力测试等级考试准备工作全面铺开。
教研组精心组织,认真策划,英语组编印了复习资料,强化了课堂练习,并从2009年12月1日起,学校专门拿出一间机房作为英语考试训练场地,以满足学生上机实训的需要,保障英语考试顺利进行。高二全体学生参加考试。
计算机考证,学生训练刻苦扎实。
学期初,高二计算机专业学ห生召开动员会,了解对口就业对资格证书的需求,明确考证的意义。利用每周的自习课和周
二、周四的晚自习,采用在多媒体室授课,在机房集训,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职业资格证考试已成为常规性工作。
2009年我校已成功申报为从业资格证培训基地,300多名学生获得了钳工、焊工和电工证,为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狠抓了实训考证工作,学生技能水平进步很快,各项竞赛成绩较好。
学校为了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狠抓专业教师技能的提高,积极选派骨干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培训,并计划实施专业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对我校省级专业带头人制定专门培养计划,安排了培训经费。通过培训、实践、科研等途径,培养了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全年派遣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技能培训2人次,市级专业理论培训30人次,县级基础能力培训20人次。学校还高薪聘请了4名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技师担任机电专业实训指导老师。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窗口,更显示了一所学校的底蕴,我们通过整体策划、逐步实施、定期更新,并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文化。
参考文献:
[1]庄锡昌,顾晓明,顾云深.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0,第1版.
[2]刁培萼.教育文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赵中建.学校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教基[2006]5号.
[5]李飞.努力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陕西教育学院报,2003.
[6]耿玲.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职教论坛,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