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教学应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时间:2025-01-13 06:44:1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素质 培养

论文摘要:体育教学是一门让学生身心都得到充分锻炼和发展的学科,做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同时,更应该通过体育锻炼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生理和健康状况及学习的态度与成绩,甚至影响学生日后的个性成熟与发展。

现代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体育活动大部分在实践中进行,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观察、思维、操作和实践的表现机会,但在体育教学中有些老师通常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健身技能方面的知识传授,却很少注意学生心理方面的变化,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新形势下,体育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把知识、技术技能、道德品质的培养很好融为一体,培养身心都健康的新一代。

1.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因素产生的原因

1.1轻体心理。部分学生学习体育的动机不明确,传统的观念仍在影响着一部分大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认为体育课不是主课,参加锻炼一下就行了,好与不好无所谓,而对文化课的学习却十分重视,往往认为文化课才是决定自己命运的主旋律,他们认识不到体育对自己终身的意义,不了解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不能充分认识体育发展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自己身心健康在日后工作学习中所占的地位认识不足,普遍存在轻视体育课的现象。

1.3自卑心理。有些同学在上课过程中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有些是反应迟钝、身体不协调,学习效果差,有些是在考试时未取得好成绩而受到老师的偏见和同学之间的冷淡,有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身过胖、偏瘦、矮小等生理方面的不足,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

1.4怕苦怕累心理。部分学生害怕耐力素质训练,对竞技性强的项目有紧张情绪,怕苦怕累。耐力素质通常为力量耐力、速度耐力、力量一速度耐力,每一种耐力素质的训练都需要经过与体能、意志做斗争的过程。有些学生面对体育活动中的困难,意志不坚强,畏缩逃避,于是遇到耐力体能素质练习便有害怕心理。

1.5自我封闭心理。部分学生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好,不愿与大家在一起活动,即便是参与了,在活动中也表现出神情冷淡,练习消极,不合群等,对集体项目不热心参加,生活在自我怪圈之中,交际范围比较窄,不善于言辞,易受到其它同学的冷落,久而久之,更加自闭。

1.6逆反心理。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在提高教学质量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文化素养、工作态度、语言艺术、组织才能及思想品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大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都不太成熟的时期,这个阶段情绪容易波动,自我评价过高,对挫折过于敏感,如果老师过于严厉或训斥学生,伤害了学生自尊心,引起学生压抑、不满或反感,对立情绪迅速表现,或教师的综合素质较低,也容易被学生看不起,产生逆反心理。

1.7场地器材陈旧,学生兴趣不高。体育场地是学生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场所,对人的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些学校体育设施的不完善不配套,场地器材的陈旧,有的在室外上课,受天气因素的影响较大,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体育兴趣的锐减。他们会觉得这是学校的不重视行为,从而更加轻视体育课的学习。

2.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心理教育

体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现代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蕴涵了丰富而又积极的教育功能,只有把心理教育融于体育教育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才能符合我国现代教育的要求。"

2.1教师要提高自身心理素养水平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首先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课余时间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提高自身的教育心理学素养。这样就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勇于表现自我,学会理解与认可不同的意见与分歧,并适时提供一种谅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这些都给学生以很大的感染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2进行情感教育促进心理相容

体育教师平时应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状况,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因人而异。尤其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使他们生活在和谐氛围中。

2.3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应积极引导,多进行鼓励。对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差或身材矮小、力量差等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应明确指出这与他们的技能和体能无关,其实并不比别人差,这只是先天性条件的差别,要正确面对客观条件,充分正视不足,利用其它优势项目弥补本项的差距。另外,鼓励他们经常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逐渐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有意识地调整学生的心理。

2.4利用评比竞赛形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体育教师在布置学生课堂练习时可以运用竞赛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一般在竞赛前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的预习,这样每组为了取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形成较好的团队集体风气。进行比赛时,同组的同学就会呐喊助威,从而促进同学间的友情互动。

2.5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反应,教师应适时调整和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应将快乐教学、情景教学等有机地渗透于教学之中。要重视教与其它要素协调,同步互补,使启发式的教法与创造性的学法有机统一,在内容上强调“发现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形式上强调“过程的自主”,多为学生提供获得成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四性 ϡ”:即参与练习的全体性,使人人有练习的机会;练习内容的层次性,确保全体学生在不同层面上获得成功;练习过程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要;练习过程的自主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目标意识,从而使他们在自学自练自评中,从互教互学互评中、从友爱团结的多项交流中、从自我肯定中得到满足,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自我意识。

2.6强调体育教学中的集体性。集体活动的形式最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在集体的活动中,体会到集体的力ภ量是巨大的,同时明白自己作为集体中的一员的责任。通过参加集体活动,使人产生自信、自尊、自强。对有焦虑和人际关系心存顾虑的学生,无疑具有良好的调节和教育作用。

2.7建立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老师上课应朝气蓬勃,态度和蔼可亲,讲解生动活泼,示范形象逼真,学生学起来不但感兴趣,而且会激励胆小怕羞的学生练习的勇气和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更加接近和信赖老师,使师生关系融洽。其次,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公正、平等的对待学生,是消除师生隔阂的重要一环。有的学生爱面子,性格孤僻;有的爱出风头,自由散漫,教师应采取真诚、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感染他们。在学生情绪低落、气氛沉闷时、应及时表扬、提高士气,活跃气氛。对违背纪律的学生,老师要爱护、关心,以理服人,使他们感到批评是善意的、真诚的,在心中产生良性的“解放效应”。"

3.肯定学生创新性思维,使其在体育运动中找准自身存在的价值以满足其自信心的需要。

3.1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的创新意识、意念,得到很好的实践锻炼。在实现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任性、争吵等联系。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性一般有与个体的智力、个性以及 ﭢ知识有关。有个体的才有创新。因此,它要求教师也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教师要学会“宽容”。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教师如果一味的按照“我教你学、我教你做”的老传统,那么学生将由“敢想敢说敢做”变得“你教什么我学什么,你考什么我练什么”。学生的个性将被“压榨”成共性,扼制了学生创新动力的发展。所以,让学生敢于创新就必须“宽容”学生的一些良性的错误和争吵。课堂上多给学生发问、争辩的机会,突出学生个性,唤醒学生个体创新的潜在意识;给学生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时间、空间。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方法,让他们尝试创新探索的乐趣,体验创新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2发展学生个性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培养学生开拓创新和思维能力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是独立的行为活动,体育课教学有着较广阔的天地。学生在较广阔的领域中学习技术、技能,进行各种身体活动、游戏竞赛,并通过人与人的频繁交往,人的兴趣、性格和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容易表现出来,这对培养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心理是有利的。在强调培养和提高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同时,学校的体育活动与竞赛应广泛开展,提倡广大学生的参与、拼搏、进取精神,使他们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人才。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