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与语文教学结合的路径探讨
摘要:非连续性文本以其直观、简明、生活化等特点,对母语教学、学生思维培养、弥补教材不足都有重大意义。在语文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不仅是阅读材料,更应成为一种表达方式,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我们既要利用好非连续性文本这一辅助性教学手段,也要掌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原理、阅读方法等知识,开展“主体型”非连续性文本教学。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 语文教学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
非连续性文本与语文教学的结缘与其说是因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不如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非连续性文本进入语文教学,不仅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便利了语文教学实施,而且也让非连续性文本在教学中有了容身之所,真正受到人们的关注。可以说,非连续性文本走进语文教学是一次双赢的合作。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学理阐释
“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概念最早由PISA测试提出,是由“列表”构成的,与连续性文本、混合文本、多重文本并列的一种文本形式。“新课标”则将其定位为“图文等组合材料”[1]。我国大部分学者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认识基于“新课标”表述,但是也有部分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认为“非连续”应该理解为文本“意流”上的暂时断裂。[2]
从名称看,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属于不相容概念关系中的矛盾关系,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文本意义是否线性连续。连续性文本的意义呈现出从左到右的单一直线连续,与此相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意义则表现出多维性、间断性等复杂特征。这种多维与间断既可以由词句以外的形式(如表格、图画)造成,也可以是词句间语义逻辑的断裂与重组。但是不论非连续性文本,还是连续性文本,都要符合“文本”特征――具备“完整意义”和“完整功能”,表现为一定的主题性。[3]因此,非连续性文本是由图文结合方式呈现的具有间断性特征和完整意义、功能的文本形式。
二、非连续性文本走进语文教学的意义
非连续性文本凭借其浓厚的生活气息、简洁的表达形式以及多维的思考路径,不仅给语文教学提供了便利,而且弥补了语文教学的不足。
首先,就语言学习而言,非连续性文本是母语教学的合适材料。全语文教学观代表人物哈斯特认为,“儿童对文字的认识开始于解读环境中的印刷文字,如食品包装袋上的文字、道路上的文字路标、商店广告等”[4]。同样是母语教学,坚持整体语言教学法的美国语文教师一般不采用语文教材,而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趣味性强的正式出版物作为阅读材料。事实证明,生活才是母语学习的广阔天地。非连续性文本,如广告、地图、清单、说明书等,带有鲜明的生活情境,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它将语文学习由课堂引向生活,促进母语的活学活用。此外,现行语文教材奉行文质兼美的选文标准,导致语文学习重积极修辞而轻消极修辞。然而,以“明白”为总目标的消极修辞不仅是积极修辞的基础,而且在生活中具有极高的应用比例。追求简洁明了的非连续性文本进入语文视野,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消极修辞学习的不足。
其次,就学生而言,非连续性文本适应学生思维发展需求。一方面,非连续性文本图文兼容的特点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种视觉表达,兼顾图像的直观与文字的凝练,能够将文本意义形象准确地传达出来。另一方面,非连续性文本多维分布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培养。由于文本意义的间断,学生在阅读非连续性ฐ文本时须不断完成思维的跳跃与切换,同时,为获得完整连续的信息,学生须要对碎片化的文本信息进行概括与整合。
最后,就教材而言,非连续性文本能够改善教材以篇为例的弊病。夏D尊认为选文是说明词法、句法、章法等“共同的原则”和“共通的样式”的“例子”。[5]作为“例子”的选文在教学时往往只关注其中的一点或几点,不作面面俱到的阐释。但是,“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以从种种视角来看,也可以应用在种种目标上”[6]。文章的丰富性在某种程度上会干扰所例的主题。为此,王荣生曾提出“例文”并不一定非要整篇全文,它有时也必要是“三言两语的片段”[7]。在这一点上,片段文字类非连续性文本凭借其纲要式信息呈现方式可以成为“例文”的表现形式,从而突出所例主题。
非连续性文本走进语文教学不仅是语文教学实施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与教学的必然选择。非连续性文本对学生而言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为非连续性文本在生活中出现频率很高,是学生闲暇阅读的主要对象,学生或多或少会使用甚至创作非连续性文本。“陌生”是指学生缺乏阅读或创作非连续性文本的系统方法,或者说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阅读、创作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据此,语文教学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辨别、筛选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从而对学生进行闲暇教育;二是帮助学生系统掌握阅读或创作非连续性文本的方法,养成自觉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意识。
三、非连续性文本走进语文教学的方式
非连续性文本在语文教学中的存在方式主要有两种:阅读材料和表达方式。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一种阅读材料已被广泛接受。“新课标”将非连续性文本置于第三学段(5~6年级)和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板块下,并且提出了相应的阅读要求。第三学段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四学段则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2]。由此可见,非连续性文本既是阅读对象,同时也是阅读教学的工具,即通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掌握相关的阅读技能。
除阅读材料外,非连续性文本还可以成为语文教学可资利用的有效表达方式。从非连续性文本自身优势看,非连续性文本融合了多种表达元素,如线条、图形、符号、文字等,不仅拓宽了表达范围,又将内容可视化、直观化,有利于内部思维外显。从非连续性文本的价值看,非连续性文本是生活中常用的文本形式,学会运用非连续性文本进行表达同学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一样,是学生的生存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运用非连续性文本辅助教学,但是对学生而言,更多的是阅读接受,而非表达运用。事实上,学生在生活中不乏运用、创作非连续性文本的例子,如记账、手绘地图、列购物清单,为笔记制作目录、做学习计划表等等,学生缺乏的只是有意识地利用非连续性文本进行语文学习,把它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表达方式。非连续性文本作为一种视像语言,在美国语文课程标准中已成为和口语、书面语同等重要的语言形式,对视像语言的学习要求也涉及阅读、理解、分析、创作等各个层面。由此可见,非连续性文本的表达不仅是时代发展赋予的新任务,同时其进入语文教学也是可行的,有可供参考的对象。
四、非连续性文本走进语文教学的策略
依据非连续性文本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和价值,可以将非连续性文本分为“主体型”和“辅助型”两种。两种非连续性文本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不同,它们的教学策略也有所差异。
1.“主体型”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
“主体型”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有待补充完善的一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须有效利用生活资源,从生活中取材,模拟生活情境,同时遵循相关教学规律,有机整合教学内容,讲求教学得法。
(1)回归生活善取材
现行语文教材缺少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关照,表现在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数量少且不设专章专节。其实,对于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而言,即使教材设置相应内容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学习非连续性文本不仅在于掌握概念、原理、策略等静态知识,更重要的是解决在实际的、动态的阅读过程中所面临的真实问题。所以,非连续性文本的课程内容取向应由教材走向教学,侧重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取材,选择社会热点话题等学生关注度高、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对这些内容或多或少有自己的看法,在教学中更容易引起他们注意,启发他们思考。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将非连续性文本与语文学科特色相联系,凸显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语文味。
(2)创设情境显实效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重在对信息的获取与处理,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模拟生活情境等方式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借助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明确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目的,从而有针对性地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同一份药品说明书,不同身份的人获取的信息是不同的。服药者侧重阅读它的功能、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制药者关注它的成分、形状、生产企业等;售药者则倾向它的功能、有效期、贮藏方式等……教师应依据不同的情境需要,指导学生有效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3)群文对照讲方法
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零散、杂乱,不利于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形成系统的认识,也不利于学生对问题形成全面深入的看法。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将非连续性文本归类,形成一定的非连续性文本群体,如多重文本、混合文本等,在比照中求得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由非连续性文本组成的多重文本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总结提取、整合、评价信息的方法,并让学生尝试运用。在混合文本教学中,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的异同,感受非连续性文本长于运用消极修辞以及说明、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的特点。
2.“辅助型”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中都大有作为。教学中,教师应增强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意识,提高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技能。
(1)转变文本呈现形式,促进语文阅读教学
教材选文多由文字构成,以篇章呈现,表达元素单一,有时稍显冗杂。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的转换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图表类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直观简洁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绘制文章结构图、人物关系网络图、知识对照表等来帮助学生梳理文章思路,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绘制这些图表,以此训练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此外,片段材料组合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师可将不同角度、观点的材料组合在一起,让学生形成头脑风暴,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或者将文章某一知识点的相关内容集中呈现,从而实施针对性⌚教学。
(2)打开文章写作思路,促进语文写作教学
非连续性文本在帮助学生确定写作内容、构建写作思路上可大显身手。在网式联想练习中,学生Ⓐ可以通过画话题网将所能联想到的内容写出来,从中筛选确定写作内容,再利用拼图技巧将相关内容组织起来,从而梳理写作思路。美国母语教材向学生推荐了“方块法”来收集写作细节。[8]它借助方块的六个面分别介绍了描述、联想、运用、分析、比较或对比、评论这六种分析话题的方法。学生可分别从这六个角度来思考、收集写作内容,确立文章写作提纲。
(3)搭建语言运用平台,促进口语交际教学
非连续性文本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突出的生活化特点有利于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创设对话情境。学生以网络跟帖的形式对某个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是很好的例子。片段材料组合则容易形成争论的局面,激发学生表达欲。这些材料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的观点,学生在分析、反思有关材料后逐渐确立自己的看法,并且与同伴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写作发言提纲,让学生将自己观点中的关键部分、重要信息以文本框、线索图、关系网络图等非连续性文本形式呈现出来,由此做到表达时胸有成竹、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同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养成认真倾听、诚恳表达不同见解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 陆Z.PISA测试的理论和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102.
[3] 康澄.文本――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核心概念[J].当代外国文学,2005
(4).
[4] 董蓓菲.全景搜索:美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夏D尊,叶圣陶.文章讲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7] 王荣生.语文课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8] 洪宗礼,柳士镇,倪文锦主编.母语教材研究7[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