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从学科建设的视野看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时间:2025-01-13 09:10:2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关键词]主体性 思想政治 教育 学会选择 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这一课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显而易见。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以主体性哲学为基础围绕这一中心问题进行研究的教育观念或教育哲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设立的同时,研究并建立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学科,有利于克服依附性教育或客体教育的弊端,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引导人们学会选择的教育形态,是一种体现以人为本精神的创新型教育形态,也是一种寻求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形态。

随着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设立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支学科问题被提上日程。众所周知,“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始终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围绕这一重大课题,切实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郑永廷教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人的层面讲,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学科,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主体性增强。”[1]因此,加强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不仅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并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

一、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现代阐释

首先,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主体性哲学为基础的教育理念或教育哲学思想,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客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或依附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关于主体性的解释,学术界大多认为所谓主体性就是指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2]研究主体性问题,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实现“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毫无疑问,人的主体性不是天生的、先验的存在,而是在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生成的本质,是后天获得的人的本质力量。因此,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必须有利于增强人的自觉性、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其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平等交流的过程,是针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把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的“道德客体”与“思想容器”而言的。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长期受到忽视、压抑甚至被泯灭,制约了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自我发展。本文认为,所谓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情景和激励引导等途径,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与发挥,以实现其主体性人格的形成及良好道德行为的实现,最终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研究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社会现实出发,强调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理念,不断增强人的主体性,这既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衡量人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尺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应加强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重要分支学科的研究。

第三,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针对前社会主义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统治阶级推行愚民政策的工具而言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存在,前社会主义时代的所谓主体性发展都是一种片面的、畸形的主体性发展,这是由阶级社会的性质和客观社会现实决定的。自从阶级社会诞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维护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而普遍存在,它的基本内涵也深深地打上了阶级统治的烙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4]在前社会主义时代,尽管不同的阶级先后统治人类社会,但都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统治阶级推行愚民政策的工具,其为阶级统治服务的本质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大多数人对极少数人的统治,尽管在这里“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5]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依然适用,然而由于广大人民当家做了主人,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广大人民提升精神生活质量、开发内在潜能和培养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成为引导人们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自觉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引起思想政治教育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

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精神的创新型教育形态

首先,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多强调对学生的制约与控制,试图ณ通过系统的思想道德理论与相关知识体系的讲解与灌输,来引导或强迫学生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是典型的外塑式、改造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由于知行脱节和学生主体性受到压抑而实效性较差,易导致主体性发展的片面化、抽象化;它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规律,对人的发展形成制约和束缚,属于典型的客体化思想政治教育。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自主式、生成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贯彻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个性,能够倾听学生发自心灵深处的呼唤,在思维方式上体现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统一,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有利于克服依附性、片面化,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性,从而形成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一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形态。

其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不断克服思想权威的过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具有特定的身份,主要是指主导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教育者,在高校主要指大学教师,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无可置疑的主导权,毫无疑问,他们就是权威。“这里的所说的权威,是把别人的意志强加于我们;另一方面,权威又是以服从为前提的。”[6]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灌输,在事实上成为了学生“思想的监护人”。互联网等新型载体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受全球化的影响,虚拟世界里大量制造和广泛传播的信息,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主体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已很难再充当学生思想的“把关人”,只有以实际行为成为学生思想的引导者。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恰恰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心灵沟通,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从教师独白的舞台变成学生与教师合演的舞台,学生的自觉能动意识在无形之中的迸发有利于克服思想权威的羁縻,自觉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一过程中的教育主体不具有特定的身份,甚至可以不被称为教育者,他们具有非主体性的特点,不进行说服,而提供选择和引导。师生之间的地位也是平等的,因而这种教育模式更具有人情味、亲和力,也更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创新型教育。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成长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大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内在需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人为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学生的身心发展与之相适应。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并以此作为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培养的人保守有余而创新不足。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把学生当成主体的自主建构的实践活动,根据不同个体的身心成长特点实行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启发,有利于他们克服从众心理和保守状态而张扬个性,有利于人的潜能开发,这里既包括智能开发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也包括能动性开发,即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增强。“人的主体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7]因此,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着眼于未来的创新型教育,通过传递文化来张扬人的个性而不是用权威模式去压抑它,刺激并鼓励学生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生活,最终促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引导人们学会选择的教育形态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竞争性的风险社会,学会选择对人的发展非常重要。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引导人们学会选择的教育形态,它不提供现成的模式和固定的答案,而是鼓励人们去认识社会、参与竞争,在社会实践中比较鉴别。随着个人的主体性的发挥,良好的人际关系得以构建,人们自觉自主地去选择健康、进步的价值观ร念和行为方式。大学生社会阅历较浅、实践经验不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可塑性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机遇与风险、权利与义务、顺境与逆境、消极与积极因素,很难在比较与竞争中选择适合自己健康成长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功利化的趋势,“物的依赖关系”的历史局限性依然束缚着人的发展。为了避免人们在追逐物质利益的同时迷失自我,克服成长的困惑与生活的盲目性、片面性、自发性,就要引导人们重视对自身发展的自觉性意识,通过陶冶情操来提高他们的幸福感、满意度,进而作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选择,促进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一致,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而这种引导和选择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

思想政治素质,无论是作为潜在的理想信念还是现实的行为方式,都带有强烈的个体特征和选择性。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8]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主体是个体,而不是集体和社会,只有通过个体的行为选择才能实现增强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当然,“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个体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9]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消极的社会防范力量,更不是社会套在个体身上的枷锁,而是人类肯定自己、发展自己的一种方式。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增强人的自主性、选择性和能动性,决不是为了约束和钳制人的自由发展而存在。个体只有对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才有助于提高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和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不至于使思想政治教育沦为社会奴役个体的工具。从人的本质来讲,“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特性”。[10]人不是被动的接受物,而是能动的反应者,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体现在引导人们对自身意识和行为方式的自由选择之中。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个体学会选择,这里主要是指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自身与对象性世界的关系问题。学会选择,首先意味着自身生理与心理的平衡发展,把自身作为改造客体,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体现出自觉性、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学生要形成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价值理念,就必须把高尚的道德要求和价值理念进行内化,并在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评价,真正唤醒自身的主体性。个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个体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标,增强个体自身的主体性是学会选择的根本动因,因此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们学会选择,就应把侧重点放在如何促进主体性的生成上,使学生能够独立或理性地反思自己的目标,自由地作出选择,从而把思想政治素质的潜能发展成为现实的主体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主体性的实质在于选择,在各种现实可能性中选择最符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可能性的思想和行为。 "

四、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寻求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形态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客观上要求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要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服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最大限度发掘人的主体性,又要努力抑制主体性的异化所导致的“人类中心论”、“自我中心主义”。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理性的高扬,人类对外部世界的征服、占有和改造规模空前,凸现了个体的意志力量,张扬了人的主体性。然而恩格斯指出:“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3]人类在征服世界的同时忘却了对世界的关怀,形成一种占有和支配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导致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引发了哲学界“主体性正在走向黄昏”的争论。因此,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的人的主体性,再也不是过去时代的片面性、依附性的主体性,而应当是促进个体精神生活、创新能力、心理世界等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主体性,是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体性。

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也要求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是一种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14]人的存在既是一种个体性存在,又是一种社会性存在、类存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重视每一个真实具体的个体,又要把个体主体性的张扬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之中,既要合理引导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控制,又要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共同利益,重视主体与主体之间以交往和对话为手段、以理解为目的所达成的一致性和共识。卡西尔指出:“人只有以社会生活为中介才能发现他自己,才能意识到他的个体性。”[15]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与研究必须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不断增强人的主体性。开发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必须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来实现,因此要用富有时代特征的先进精神文化以及人类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塑造人、开发人、发掘人的内在潜能,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2]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30-31. [4][7]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62. [6][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4,760.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2.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