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分析

时间:2024-12-26 13:22:1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山西省是一个煤炭大省,煤化工产业基础雄厚。近年来,随着山西省传统煤化工行业的转型发展,相关企业一方面引进国外先进工艺技术设备,另一方面也加快了与高校、研究所的协同创新。与此相适应,山西煤化工企业对生产型、技术型、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山西大学是一所省部共建的地方高校。山西大学以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非常注重研究生教育。近年来,山西大学根据自身特点和山西省区域经济特色,积极ส调整本科生、研究生教育的结构,鼓励各培养单位的主动创新。至2013年底,山西大学在校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已经接近,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学位硕士比例接近,专业学位硕士的规模扩大了,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是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的具体培养单位,学院以基础研究见长,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具有浓厚的理科背景。随着国家对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力度不断加大,如何结合校企优势、在理科优势环境中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山西大学硕士培养的重要课题。

本文基于山西大学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探索,分析了地方高校化学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围绕理科优势下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及校企联合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改革办法,希望能为其他地方高校及传统理科院校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一、现状与问题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将高校的教育科研优势与企业的工程实践优势结合起来,兼顾了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在基础知识水平及应用能力上的培养要求,并已在专业硕士培养中起到了突出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校企联合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

校企合作形式与内容

校企合作形式是影响联合培养的最重要因素。重点大学及行业特色型大学由于其品牌和行业影响力而在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方面有显著的优势。以中国石油大学为例,该校立足于石油石化行业和领域,而向东营胜利油田和青岛近海油气田及两地相关产业开展人才培养,是国内化学工程专业硕士校企合作效果最好的高校之一。

然而,国内大部分地方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形式仍较为初级,特别是地方高校受到学校科研实力、学校办学层次和软硬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校企之间的相互联系多建立在项目合作和个人感情联系的基础上,未形成长效机制。如果企业负责人离职或合作项目中断,则联合培养将大受影响甚至停滞。此外,部分地方企业创新意识不强或过分追求短平快的项目,都将影响人才持续培养机制,无法实现良性循环。从人才需求角度来看,地方经济状况的优劣也会明显影响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而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基础。

导师

很多高校的校内导师过度倚重发表学术论文,或者一直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缺乏应用研究项目和研究经验。该类导师在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时往往延续过去的研究思路和方向,以学术型研究生模式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最终导致毕业生与企业要求相差甚远。此外,很多校外导师是企业的高管或主要负责人,日常事务繁忙,对自己负责的学生疏于管理和指导。学生在企业或沦为廉价劳动力,或实践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培养过程

国内各高校的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的主要管理和培养政策已经基本齐备,但仍有部分政策还在修改和制订过程中。很多高校在课程体系构建、考核方式、实践内容等方面没有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加以区别,未能体现出专业学位职业性、应用性的特点。与企业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课程开设不足也是目前国内高校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

生源

对于重点高校,无论是学术型硕士或专业学位硕士均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学校可以从容择优录取。而地方高校的专业学位认可度普遍较低,直接导致部分优秀生源流失,毕业生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

其他问题

部分地方高校在导师激励政策、学生奖励机制等方面不够完善,由此产生了导师因专业学位学生花费多、产出少而不愿意接受专业学位学生的情况;学生也因在奖学金等方面无法与学术型研究生竞争而影响了科研积极性。

二、方针与措施

鉴于以上问题,我们以山西大学与三维集团合作构建的山西省催化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平台,通过深入探索山西煤化工转型对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影响,从合作模式、导师管理、课程体系构建、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并力图构建一种符合山西省化工行业需求的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

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是稳定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的根本措施。2002年,化学化工学院的研究生就因项目需要而在三维集团进行数月至一年的工业侧线实验。随着双方项目合作的深入,进入企业实践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而企业的技术人员也积极参加山西大学的博士或在职工程硕士考试,双方实现了人才培养上的互动。在此基础上,2004年双方共建了精细化工催化与反应工艺共建实验室,实现了校企层面的科研平台构建。2007年底,经山西省经委、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产学研工程领导组批准,校企双方通过政府层面建立了山西省催化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随着相关管理制度逐步完善,该中心不但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实践平台,也逐渐成为高校和企业间的技术、人才交流平台,并为企业技术带头人的知识更新和产业技术升级提供了支撑。

近年来,山西大学积极开展煤基资源高值循环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拓展多方合作关系。目前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企业平台已包括阳煤集团、潞安集团、河南煤业集团等大型煤化工企业,未来还将探索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科院过程所等研究所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山西大学化学工程领域的校企合作经历了如下发ง展历程:校企合作项目牵引建立校企层面的科研合作平台建立政府层面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建立多方参与的校企科研教育合作平台。其中,多方平台的建立不但解决了科研项目延续性、科学性的问题,更有利于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的长效性和持续性。

管理体制创新

为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水平,我们就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体制方面开展了改革创新。研究生院成立了专业学位管理办公室,负责与专业学位相关的政策制订、学科建设、品牌建设,以及对各培养单位进行管理、督导和服务等工作。学院成立了相关的专业学位教育中心,负责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工作。

化学化工学院以山西省催化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基础,吸纳了相关学科负责人和校外导师,共同承担化学工程专业学位教育中心的职责。上述举措有利于各培养单位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符合各自专业实践特点的培养模式。

导师遴选及评聘制度改革

山西大学研究生院根据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的具体情况,制订了详细的校内导师、企业导师评聘制度。特别是对企业导师实行一年一考核,三年一聘的管理办法。

在学院教育中心层次上,化学化工学院成立了化学工程硕士指导小组,以山西省催化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核心,吸纳其他理科或相关学科导师,实现导师之间的理工优势互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科环境中开展应用实践的问题。此外,学院教育中心强化了企业导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通过让企业导师参与课程设计及研究生选课、确定科研课题、开设学术讲座和专业特色选修课程等方式,进一步让企业导师融入学生培养过程。

课程体系构建

2013年,山西大学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结合各专业具体情况,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详细的修订。

在课程设®置中,我们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应用课、选修课4类,各类课程均采用了教授授课、双语教学等模式,特别突出工程应用类型的课程。由于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的导师的知识存在多学科、多研究方向的交叉,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上采取丰富选修课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为了避免重复设课或课程内容重叠,各专业领域均可选择化学学科或其他专业领域的课程作为选修课。

师资力量和师资水平方面,由于山西大学工科师资力量不足,我们采用外校聘请+本校培养的模式逐步提高师资水平。此外,学校还通过请企业导师或行业知名专家开设学术讲座、特色专业选修课等方式,使学生获悉国内外化工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

奖学金制度

现阶段山西大学研究生奖学金主要为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原有奖学金评价主要基于学生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的考虑。化学化工学院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分开评比。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可以是学术论文、专利、负责项目、实践报告、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特别强调学术论文、专利、项目等必须具有应用背景。此外,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结果无法量化的问题,我们采用预审+集中答辩的方式,由答辩委员会评出获奖等级。上述评审制度的实施明显调动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

三、发展与方向

尽管我们在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面进行了许多改革,但仍有很多方面需要高校、企业及地方政府进一步协调改进。我们将目前改革探索的方向归纳如下,这既是我们的努力目标,也希望能够给予其他高校一些启发。

提高学科认可度,创出专业品牌效应

优质的生源是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发展的大前提,没有良好的生源,校企联合培养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近年来,山西大学通过增加推免生名额比例,明显提升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素质;与此同时,山西大学通过鼓励校企合作科研,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扩大了学校、学科的业内影响力。未来,山西大学将以校企协同创新中心为发展核心,以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为发展动力,通过科研成果和科研团队创出专业品牌效应。

深化校企人才技术交流平台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校企双方只有真正实现技术流、人才流的双向流动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因此 ッ,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涉及项目合作、利益分配、人才交流等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企业研究生实践中心的构建,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引领、扩大平台的影响力,提升平台自我造血能力,逐步引导校企合作由项目带动发展到人才+技术混合带动,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改革奖励制度,激励学科发展

目前,高校普遍以论文、项目等容易量化的参数考核教师和学生,这样不可避免地导致从事应用开发的导师和学生在论文、项目等级上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通过探索应用开发型导师的评价和奖励机制,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专项奖学金的可行措施,将有利于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今后我们将在充分评估学生企业实践的基础上,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平台成立专项奖学金制度,奖励联合培养期间实践成绩突出的研究生。

四、结语

在归纳化学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服务山西省资源大省转型发展的宗旨,以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为核心,具体通过校企合ณ作模式、导师管理、课程体系、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深入改革,构建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还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我们希望这一探索实践能够为国内其他高校的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