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4-12-26 14:28:3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我国研究生招生及培养方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较弱,导师制度不完善,研究生自主创新意识薄弱。应完善招生机制,优化教育培养方式;改善科研条件,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提高研究生自身科研创新意识。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研究生是高校为国家社会所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近三年仅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每年都在50万人左右,且存在不断上升的趋势,研究生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基于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同时作为社会科研力量的主体,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任务,虽然国家和社会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倾注了巨大的精力,但仍存在研究生科研成果质量不高、毕业研究生就业难等问题,集中体现在研究生整体的创新能力不强。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限制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

(一)招生及培养方式单一

我国研究生录取采取全国统一考试的方式进行选拔,一般经过公共课及专业课统考、面试及同等学力加试组成,每一环节的成绩都影响着最后的结果。公共课以国家线为基本要求,尤其对外语成绩的要求限制了相当数量报考者的录取机会;专业课重视基础知识的考察,缺乏对思维逻辑、创新性方法使用的考量。统一的分数标准并ง不能很好地衡量一个研究生报考者作为科研人员所具备的科研潜能。即使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在培养计划单一,缺乏对多样化学科的学习和指导,课程方面更重视所在专业的具体知识的强化,使研究生知识面受到限制,即使有有价值的课题也难以得到深入和发展,创新后劲不足。

(二)实践教学环节较弱,科研硬件水平不高

研究生阶段的实践教学,也就是科研训练,是培养研究生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研究生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显著标志。在我国目前的在校研究生队伍中,有相当部分是应届毕业后直接参加到研究生的学习当中,很少甚至没有在岗位的实际工作实践的经验,科研训练不足。在我国当前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各高校的硬件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研究生的实验室、学习室面积较小,实验器材陈旧甚至缺乏,相关图书资料较少,没有为科研训练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持,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研究生在实践中进行创新的进程。

(三)导师制度不完善

在我国,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的数量配比存在较大差异,一名导师带多名研究生的情况普遍存在。导师除了负责所带研究生的培养之外,往往还有较为繁重的课题研究任务和校外职务,分配给每位研究生上的精力有限,而创新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能力,导师对研究生这方面的培养更是少之又少,加之个别研究生导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在指导研究生上尚存在可提升的空间,影响了研究生的学习和发展。此外,我国研究生大都采取单一的导师制度,即从入学到毕业都由一名导师进行指导,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生在其专业学习上的深入,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范围往往也会因此受到限制,只“深”不“博”,知识储备不完善,思维易受到限制,很难有新的想法、新的思路,更难有新的实践、新的成果。

(四)研究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自主创新意识薄弱

研究性、创新性学习,归根到底是研究生自己的事情。在我国数目庞大的研究生队伍中,部分研究生的学习被导师所牵引而被动学习,以修满学分、合格毕业为目的,对科研缺乏使命感和紧迫感,热情缺失。这种不端正的态度对正常的学习会产生消极影响,对研究性、创新性学习更是不会起到一点帮助,在对待科研上表现为:简单移植,简单揭示表面现象,简单延伸,简单推理。自主学习意识不够,较少地进行主动学习,难以形成较为丰富的知识体系,难于发现创新点,难于实现创新。

二、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一)完善招生机制,优化教育培养方式

在原有考核基础上实行多要素考察招生机制,对经严格考察后有科研能力、拥有有价值科研成果的报考者在保证生源质量的基础上适当放宽要求,或采取其他方式如思维交流、实验等方法考察报考者的科研能力,如对理工科报考者可安排实验室或者其他实践环节的考察,在此过程中观察判断报考者的创新实践能力,改革“一条成绩线”的传统方式,对有较突出科研创新成果的报考者,可酌情降低公共课如外语的成绩要求,或者实施其他措施,如须报考者本人承诺,在研究生在读期间,加强对薄弱公共学科的学习,达到相应标准后才有资格参与硕士论文答辩等较为灵活的方式。พ

在培养方式方面,注重对交叉学科的培养,建议研究生培养单位设置更多领域的研ฬ究生课程供研究生自由选修,支持研究生跨专业和跨学科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把被禁锢的专业视角释放出来,培养单位甚至可以尝试先不要在研究生入学就确定其研究专业和方向,根据研究生学习期间所修的学分分布授予相关的学位,这样能够结合研究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开拓综合视野,掌握更多的知识,完善知识的结构和水平,为创新提供完善的知识储备和更多机会。此外,在教学方面,教师应尝试转变在本科时“灌输式”的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转而更加注重引导研究生自己去独立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日常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二)改善科研条件,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这主要针对国家和高校等研究生培养单位而言。首先就是要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家要加强对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经费支持,再就是培养单位积极引进社会各界的资金,建立科研基金会,为科研创新提供保障。除此之外,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善于运用资金,把它们有效地运用在研究生实验室建设、科研仪器的配备、相关图书和电子资料文献的完善方面,结合加强研究生实践环节的设置比重和课程要求,为研究生的实践训练提供保障,在实践中动手和动脑的结合,比单纯学习理论更易产生创新的火花。

(三)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

在严格的教学水平、科研成绩等的评价之后,培养一批有资格、有能力的研究生导师,使导师队伍年轻化,以适应越来越庞大的研究生队伍和研究生较为年轻活跃的思维方式的要求,加强导师与所带研究生的交流与合作,保证每位研究生都能得到导师根据其不同个性、不同优势特长的培养。同时,导师应平衡⌚自己的教学工作和校外及科研事务的时间和精力,不能因为个人原因放松了对研究生的培养,并且做到不压抑研究生的想法,不把研究生仅仅禁锢在自己所在的课题研究中去,鼓励研究生区开拓其有兴趣、有能力的研究领域,积极引导并努力为之创造良好的研究条件,只有在日常的研究生培养中师生能够达到有力配合,培养研究生过硬的知识基础,才能为日后的科研创新提供好的机会和环境。

尝试改进现有的单一制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允许研究生根据自己的课题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多名导师,允许导师的跨专业指导。不同领域的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思维的碰撞,以此拓宽研究生的思维广度,提高研究生多角度研究的科研创新能力。

导师应当加强对研究生的教育与管理,严格监督研究生日常的学习,对研究生论文不论是写作过程还是答辩程序都严格要求,积极鼓励研究生在论文写作上运用采用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并把是否有创新元素的体现中作为论文评判的一大标准,提高研究生论文及科研质量。

(四)提高研究生自身科研创新意识

从研究生自身而言,研究生应摆正自己的研究学习态度,把致力于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运用好学校提供的学习科研资源,加强与导师的交流和探讨。注重对交叉学科的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结构。如若实现一名研究生多名导师指导的办法,对研究生自身也是很大的挑战,故应当在学习中积累更多的知识,拓宽知识广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应多多注重热点问题,培养从实际生活发现创新点的眼光,积极参加创新实践竞赛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