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误区及对策
摘要 在“综合与实践”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存在怕“过程繁琐”而直奔结论,因“知识本位”而拔高要求等误区。针对这些误区,教师应以鲜明的问题为载体,激励创新;以活动过程为关注点,积累经验;以学生自主为主,发展应用意识。
关键词 小学教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误区;对策
2011年版教学课程标准的“综合与实践”领域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一 ت个新内容,它反映了数学课程与数学教学改革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通过综合、实践的过程去做数学、学数学、理解数学的机会,也是新形势下教师面临的新问题。在这一教学领域探索过程中,笔者关注到某些教学误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一、“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存在的误区
(一)怕“过程繁琐”而直奔结论
部分一线教师囿于意识或功利思想,认为期末不测试“综合与实践”的相关内容,就跳过“繁琐”的活动过程,直奔结论。如人教版六下《自行车里的数学》,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并加深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但在一次巡课过程中,笔者却发现某教师整个教学流程仅用15分钟就搞定。表面上看起来,本节课主要研究的两个问题“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和“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都“解决”了,但这种“大笔一挥,直奔结论”的教学却完全是应付式的,违背了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宗旨。试想:跳过了观察、了解和收集数据,失去了经历分析、建模、求解的过程,只靠教师的包办代替,学生如何能够积累活动经验、发展应用意识?
(二)因“知识本位”而拔高要求
另有一些教师,对综合与实践课型教学仍然以知识为本位,过分看重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多少知识,得出什么结论,而忽视了学生在活动过程的“自主参与”,评价定位不当。如人教ซ版五上综合与实践课《铺一铺》,旨在通过实践活动继续让学生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进行密铺,从而进一步理解密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一节教研课上,某教师为了上出“深度”,在探索哪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哪些不能密铺之后,又花大力气讲解图形密铺的条件(第三学段内容)却把“让学生实际铺一铺,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密铺”这一重点实践的过程匆匆带过。至于第三个内容“让学生利用附页中提供的图形,自由地设计密铺图案,从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用数学的眼光欣赏美和创造美”则因时间关系,被完全摒弃。
二、思考与对策
正是由于部分教师认识和行为上的误区,致使综合与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随意性较大。笔者认为,应该结合具体课例加强对策研究,使该课程领域的教学真正起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能力、提升数学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的作用。
(一)以鲜明的问题为载体,不断激励创新
新标准提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要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案例A. 人教版六上《确定起跑线》】
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A老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一石激起千层浪。
师:(播放录像)老师今天带来了两段100米和400米跑步比赛的录像,请你们认真观察、比较、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生1:100米跑运动员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400米跑运动员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师:你发现100米和400米起跑线的位置不同,是吗?那什么是相同的?
生1:他们终点的位置是相同的。
师:是的。终点相同便于我们看出胜负。哦,你有什么问题?
生2:那为什么400米起跑线的位置会不同呢?
师:咱班有运动员吗?说说看!
生3:因为400米要经过弯道,要是也在同一起跑线上,外圈的运动员比内圈的运动员跑得长,这样比赛就不公平了。
师:对呀!为了公平起见,外圈的起跑线要往前移。那么关于“起跑线”,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生4:유外圈的起跑线要比内圈往前移多少?
生5:如何确定起跑线?
师:同学们真棒!……
而后师生通过自主探索、观察分析、互相交流、相互启发,最后得到公式:周长差=道宽×2×π。这是教师依托问题载体,不断激励创新,经由学生实践操作、逻辑推理、自主发现的结果。
(二)以活动过程为关注点,积累活动经验
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更应关注活动过程,即突出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实践和探索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直接经验。在活动形式上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多采用诸如小组合作、实景观察、动手操作、真实数据计算等活动形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 经验。
【案例B. 人教版五下《打电话》】
这节课是让学生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从中寻找省时的最优方案,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统计是运筹学的工具,所以它被安排在“统计”这一单元里,属于新增的内容。
结合课件演示打电话的过程,验证表格中的数据。在师生互动、生生补充中,学生发现了最优方案的规律。
正因为本节课的着眼点不在½于知识或结论本身,而在于过程体验、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的拓展,在于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的平台;学生在观察、尝试、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发现规律、优化策略,提高应用最佳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其关注活动的师生互动全过程令听课教师耳目一新,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和实践中得到了形成与发展。
(三)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发展应用意识
在综合与实践的过程中,强调“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以自主参与的方式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解放学生的身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经历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它兼顾综合性与实践性,充满趣味性与挑战性。
【案例C. 人教版五上《数字编码与应用》】
新课标“提倡教师研制、开发、生成出更多适合本地学生特点的且有利于实现‘综合与实践’课程目标的好问题。”《数字编码与应用》本是人教版数学广角的内容,但借鉴苏教版五下的综合与实践课《数字与信息》,C教师本节课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网络学习环境。教师采用先调查、再探讨的策略,课前先让学生对家庭成员的身份证和居住地的邮政编码进行调查了解,课中利用校园网上的资料,探讨身份证、邮编上的数字含义,注重引导学生对数字编码的要求,所要传递的信息,以及不重复、不遗漏、唯一性等方面进行探索。最后让学生亲身实践根据实际需求编制合理的学号,培养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进行简单的科学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强化应用意识。
这节课最后的质疑环节,学生还提出身份证的第18位――校验码是怎么设置的问题,又将课内活动延伸到了课外。教师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对家庭成员的身份证按这个方法算算,也可以将这个充满时代气息的问题扩充到书号、商品条形码等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总之,教师只有关注取自生活实践的真实问题,关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关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综合运用,才能真正将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落到 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