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教师队伍建设
"
【论文关键词】创新人才 培养 教师队伍 建设
【论文摘 要】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战略。高校要创造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氛围,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批判精神和开拓精神;课程设置大幅度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注重开拓型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教育改革也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列为重要内容,力求有新的突破。一般来讲,社会高级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由高校来承担,教师队伍的特质对创新人才培养,无疑具有最直接的影响作用。纵观中外名校教育实践,开拓型的教师队伍更有利于促进创新型人才的成长。
创新型人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的本质特征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精神。这种精神主要包括三点:独立精神、批判精神和开拓精神。这三点精神便构成了创新型人才的完备人格,使其较稳定地沉淀下来,最终形成永不衰竭的创新动力,不断取得创新成果。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也取得了一定成就,然而时至今日,高校对培养人才的本质和方向仍不够清晰。长期以来,我国把高校作为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性工具,其培训人才的职能大于培养人才的功能,浅层次的专业知识、技能传授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深层次的全面素质、人格培养被忽略。导致了应试教育风气愈演愈烈,素质人格教育氛围难以形成主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变化,现在已从经济角度慢慢意识到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其实,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创新人才不是高校的一个专业人才产品,恰恰它触及到了高校培养人才的本质和方向。创新是人才追求的可持续行为和结果,完善人格、树立精神才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本质,而全方位引导社会进步则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唯一方向。
一、创新型人才必备的三点精神
1.独立精神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一个人从幼儿、少年到成人,最显著的标志是具备独立生存能力。但就高校培养人才而言,从入学、学习过程到毕业,最重要的就是形成独立精神,它是人才培养的第一要素。其基本内涵包括:独立的个性思维、独立的责任态度、独立的价值观认同取向。也就是说高校要培养教育学生明白:你必须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在世界上你与任何人都不会相同,举起属于自己的旗帜,这就是独立精神。在独立精神的统帅下,学生会以自己特有的思维去接受知识,甄别好恶,选择汲取,化为营养。在这方面,一些国外著名高校都有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如美国东北部最著名的“常青藤盟校”8所大学: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康奈尔、布朗、达特茅斯和宾夕法尼亚,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政治、经济、科学人才。它不仅是美国学生,甚至是世界青年学子梦想进入的高等学府。它们虽然办学风格各具特色,但培养学生独立精神的理念是相同的,倡导独立思想、独立决策、独立创业,从而成为国际高端人才层出不穷的摇篮。如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已有7位美国总统、4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名图灵奖得主、34位普利策奖获得者、数十位跨国公司总裁等,哈佛大学注重和闻名于研究生教育;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已有5位美国总统、1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数以百计的政坛名人、数以千计的大企业高管及许多著名大学校长、艺术家等,耶鲁的本科生教育更具特色,它的“独立人格”精神倍受人们推崇。也正因为这8所大学人才培养硕果累累,获得了“常青藤盟校”的美誉,寓意着人才成长永葆常青。
2.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在哲学上就是否定,它是事物发展前进中的必然环节。没有否定,事物就不可能前进,批判精神就是人类进步思维的冲动。真理不仅是在批判中诞生的,也是在批判中检验的,更是在批判中不断发展的。因此,就人类社会发展而言,没有批判就没有进步;就创新型人才而言,没有批判就不会有创新思维的原始冲动。目前,我国教育模式已发展到了全民大批判的艰难处境,这应该是好事,因为批判预示着变革的必然,学习的革命正在酝酿之中。如我国中小学教育对人才萌芽天赋的摧℉残,高等教育对人才创新思维的束缚,都已成为教育异化扼杀杰出人才成长的隐形病毒,致使我国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提高。对比中外教育模式,中国教育文化强调的是共性、服从,西方教育文化推崇的是个性、挑战,两种模式培养人才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形象比喻概括:中国人才是羊的性格——随群、循规、温顺,因在教育中缺乏个性、挑战和批判的精神,也就自然形成了创新动力资源先天不足,创新人才十分稀缺;而西方人才则是狼的性格,独领、创建、冒险,因在教育中充分培养了个性、挑战和批判的精神,所以自然形成了创新动力资源先天丰富,创新人才层出不穷。从哲学的角度讲,肯定是暂时的,否定是必然的,创新人才的核心特质是否定而非肯定。因此,无论在科学发展或社会发展中,批判精神总是引导着未来创新的方向。
3.开拓精神
开拓精神的本质就是实践尝试。从逻辑上讲,开拓精神是在独立精神和批判精神基础上的重建行为。从哲学上讲,是肯定——否定——肯定(新)一个循环的结束。一般来讲,创新型人才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富有开拓精神,无论技术、管理、领导诸方面诸领域,它最终开拓出超越前人的路径。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初步走出了一条从引进、消化到创新的路子,现在才逐渐意识到原始创新的重要性,也确立了科教兴国的长远战略。然而,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和模式的严重弊端,在ธ国内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研究生毕业,能够具备创新型人才三点精神的凤毛麟角。有的高级人才有独立精神,但缺乏批判精神和开拓精神;有的高级人才有独立精神和批判精神,但只能坐而论道,没有开拓精神。不可否认,目前我国完整具有创新特质的人才,绝大部分是从海外归来或引进的。他们由于接受国外教育有别于国内模式,在创新方面较好地树立了批判精神和开拓精神,敢于批判国内落后陈旧的东西,敢于开拓国内新的工作领域,而且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这些就足以证明中国教育的差距。应该说创新型人才与研究生教育关系更为密切,而我国的研究生教育问题更多,创新人才的开拓精神甚至成为研究生的弱项,模仿、改良却成为长项,这样的人才状态简直不可想象。因此,只有具备了开拓精神的人才,才能成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开拓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终端教育,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师队伍的素质类型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比较中外高校的教学环境,国外高校大多比较宽松自由,学生占据教学的中心地位;而国内高校则不然,教学行政化管制严重,学生、教师自由度十分有限,学生表面是服务主体,实际并不占有教学中心地位。因此,就目前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而言,高校必须创造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真正让学生成为中心,教师也不能墨守成规,要注重开拓型教师队伍建设。 "
1.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是创造宽松自由教学环境的关键因素
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氛围状态和教师的治学氛围状态,这两个氛围状态决定了教学环境优劣的基本框架。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必须创造适合学生学习并能调动学习积极性的环境氛围,教师是完善和提升这一环境氛围的指挥,教学管理只是一般性的服务。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大多强调教学环境的宽松自由。在大学里学什么,学生自己做主,课程授课方式由老师选择,师生互动的效果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一些教育学者指出:尤ช其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而言,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氛围更是个性化学生赖以成长的土壤。因为只有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氛围,才能使创新型人才的独立精神、批判精神和开拓精神得以充分培养,从而形成习惯和人格。然而,回过头来审视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行政化现象根深蒂固。用刻板的制度把学生、教师管住,用机械的考核指标衡量束缚教学,学生、教师几乎没有自主教学的空间。难怪有的知名教授比喻:中国的大学再不进行改革,发展下去就会成为“养鸡场”,培养的人才只有共性、毫无个性。
其实,创新型人才必备的三点精神体现的就是个性,只有与众不同的个性,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创造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并使其尽可能转化成独立的人格。而我国目前行政化的教学管理制度,严重剥夺了学生、教师的自身权利,学生、教师的自由选择权少的可怜,更无宽松环境而言。尤其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学者深有感触,中国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模式必须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要彻底去行政化,还学生和教师以自由。因此,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是创造宽松自由教学环境的关键因素。
2.大幅度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是培养学生个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3.开拓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保证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不仅需要给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氛围,而且需要加强高质量的开拓型教师队伍建设,来驾驭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航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绝非简单之事,学生的个性、自由的思维;独立精神、批判精神、开拓精神的形成,必须要求教师无论知识、理论、观点都有实力接受众多学生的挑战,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突破和新的飞跃。这样看来,在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氛围中,教师要✞走在学生前面发挥引领作用,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开拓能力,否则就会被学生淘汰。而在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一般教师讲授的知识、理论、观点基本不容学生质疑,更不允许挑战,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以来形成的灌输式教育模式的延续。时至今日,尚无太大改观。其实,在目前的高校中这样的教师是很容易称职的,1~3门课程可讲一辈子,悠哉!悠哉!然而,现代社会的国际化竞争,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正在打破中国的教育模式,许多优秀中学生抛弃中国的教育模式到国外就读大学,这已经给我国教育敲响了警钟。对此,美国耶鲁大学校长曾在中国大学校长论坛上指出:中国大学教学模式的转变,需要培养适应新模式的许多教师,这是最大的难题。由此可见,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比学生的转变更为艰难。只有注重开拓型教师队伍建设,才能保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得以实施。
参考文献 2 彭道林.大学行政化的外在表现及其危害[J].高等教育研究,2010
(10)
3 申纪云.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1
(9)
4 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