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精神的胜利

时间:2024-12-26 15:43:2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岁末年初,在中国的不同地域,一些老人坐在电视机前,看着屏幕上同样老态龙钟的人回忆往事:“那时候,我们拿起枪打仗,放下枪修路。东北的11月那个冷啊,河水冻人,我们穿着单衣,还要在水里坚持干活儿……”看电视的老人顿时泪水盈眶。

这些看电视的老人和屏幕上的老人,都有着共同的经历和回忆――他们都曾经是光荣的铁道兵的一员。

叶剑英元帅曾在纪念铁道兵组建30周年时挥毫题词,高度评价铁道兵英勇顽强、敢打硬仗、不怕困难、争取胜利的战斗作风和革命精神:“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

炮火中横空出世

“兵贵神速,粮草先行。”自从有了铁路,现代的战争尤其是大规模战争,都以铁路运输为主,这是其他交通工具所不可代替的。辽沈战役前夕,毛主席制定了让林彪率部远攻锦州的战略,后勤补给就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当时,东北铁路纵横,但受国民党军队和特务破坏严重。怎么才能保障前线及时获得弹药和粮食呢?

1948年7月5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军区决定,以护路军为基础,扩编组成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亦称铁路修复工程局)。铁道纵队承担着在铁路沿线的车站、桥梁、隧道等重要地区防范土匪、特务的破坏活动,保障列车畅通无阻,并配合铁路员工参加抢修铁路®、桥梁的任务。对前线,保证大批量的兵员和武器装备迅速运到前线参战;对后方,保障军事物资等后勤供给,支援和保证前线作战。

“大军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这是第一代铁道兵发出的铿锵誓言和战斗口号。

辽沈战役期间,铁道兵先后抢通了大郑ร线彰武至新立屯、新义线新立屯至义县、锦古线锦州至义县、哈长线陶赖昭松花江大桥等铁路和桥梁,使战役开始前集结在吉林四平地区的我军部分主力部队迅速兵临锦州城下,并陆续运送了60万吨军事物资,有力支援了解放锦州和整个辽沈战役。

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1950年11月6日跨过鸭绿江入朝后,冒着狂轰滥炸日夜抢修、抢建铁路,战胜了敌人的空中优势和洪水灾害,打破封锁,保证了前线作战,创造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美国第8集团军军长范弗里特在汉城记者招待会上说:“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送到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说过:“抗美援朝的胜利,一半归功于前线部队,另一半归功于铁道兵。”

为建设筑路四方

1953年9月9日,中央军委、政务院发布命令,将志愿军铁道兵和铁道兵团划归军委系统,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为解放军系列的一个独立兵种(大军区级)。在和平建设时期,铁道兵主要负责铁路修建尤其是工程艰巨、重要的铁路,以及受自然灾害破坏的铁路抢修。

虽然远离了战争,铁道兵仍然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种精神,以“汗水溶化千层岩,风枪打通万重山”的气概,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辛勤为祖国万里山河编织铁路网。从大小兴安岭到五指山下,从内蒙古草原到金沙江畔,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长城内外到天山南北,处处留下了铁道兵的足迹,洒下了战士们的汗水。

其中,成昆铁路和襄渝铁路的意义特别重大――这是我国在中西部腹地三线建设的根จ本保证。这些铁路将“大三线”地区的上千家大中型国防、钢铁、汽车、机械、化工等支柱产业串连在一起,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兵器工业基地,生产能力约占全国的一半;四川、贵州、陕西等地建立的电子工业和核武器科研基地,形成了完整的核工业系统;贵州、陕西、四川和湖北西部等地建立的航空、航天工业基地,船舶工业科研基地,生产能力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二。目前我国先进、尖端武器,核工业,宇宙飞船,电子装备生产,发射卫星,研究导弹等基地,大都还是在三线地区(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川、贵、陕、甘合称为大三线;中部地区和沿海地区的腹地称为小三线)。如果没有当年三线建设打下的基础,20世纪末起步的西部大开发,不知比现在要困难多少倍。 铁道兵还建设了六条国防科研生产专线铁路,包括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进出专用线、新疆核武器试验基地进出专用线、甘肃矿区进出专用线(可以称为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而且是对外封闭的“国防经济特区”)、青海矿区进出专用线(当年也是对外封闭的“国防经济特区”,现为对外开放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试验基地”旅游区)、四川“九院”进出专用线、西昌卫星发射基地进出专用线。此外,北京地铁工程和保障天津供水的“引滦入津”工程也是铁道兵部队承担的。

铸军魂流血牺牲

铁道兵精神的核心内涵是“艰苦奋斗、志在四方”。艰苦奋斗,一是铁道兵工作艰苦――逢山凿路,遇水架桥,二是铁道兵生活艰苦――风餐露宿,沐雨栉风;志在四方,指的是铁道兵战士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愿景――“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要让“锦绣河山织上铁路网”。正是这种精神的力量,在铁道兵的历史上,多少干部战士为保家卫国和祖国铁路建设无私奉献、流血牺牲,谱写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以至于铁道兵成为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和平时期伤亡比例最高的部队。

和平建设时期,铁道兵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成昆铁路、襄渝铁路、青藏铁路这些号称“地质博物馆”线路的建设,有多少铁道兵为此献出了生命。成昆、襄渝铁路沿线,每隔二三十公里就有一片墓地(当年一个团负责30公里左右的路段施工),那就是扛起火车奔跑的“路基”和“钢轨”☤。

1964年,轰轰烈烈的大三线建设拉开帷幕,毛主席发出了“成昆铁路要快修”的号召,18万铁道兵浩浩荡荡开往祖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与铁道部第二、第四工程局等组成30余万筑路大军,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会战。

成昆铁路穿越地质大断裂带,设计难度之大和工程之艰巨前所未有。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之下,许多机器很难投入使用,只能靠铁道兵们肩扛背负,将一台台机器和施工器材扛上陡峭山崖,才能开山架桥、筑路施工。由于任务紧要,原本上级规定的打水风枪的规定也被战士们用打干风枪代替了。因为打水风枪要把一根水管接到风枪上,凿岩时风枪流出的水就会把钻头与岩石摩擦产生的大量粉尘冲掉,化为泥浆。而打干风枪不用接水管,比较方便,速度也会快一些。可是这样一来,产生的大量粉尘使得整个隧道和施工现场烟雾沉沉,看不清人,战士们尤其是风枪手们肺部呼吸进大量的粉尘,时间一长就会得矽肺病。这种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甚至会引起死亡。但是战士们不顾个人身体健康和病痛的折磨,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很多情况下都在打干风枪。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数度前往成昆铁路修建工地编排“优选法爆破”程序图。他在工地上看到:隧道口空压机轰鸣,灯光伴着❤风枪声,周围尘土飞扬,许多战士汗流浃背地打着风枪。他流泪了,在离开的时候深情地说:“战斗在成昆铁路工地上的铁道兵战士是伟大的,我能计算出一道道数学难题,我却无法计算出铁道兵指战员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脱下军装依然是个兵”,告别军旗仍然是一支劲旅,薪火传承,军魂永铸。从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城市地铁建成到第一条磁悬浮铁路通车,从第一条高速公路修建到第一条高速铁路建成,从第一条高原铁路通车到第一条海底隧道运行,中国铁建文化因传承了铁道兵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而魅力四射、稳步发展。如今,中国铁建已成为中国基础建设领域的主力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领头羊。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