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三十年无悔 甘为“孺子牛”无怨
在四川省大巴山腹地的巴中市巴州区,只要一提起农广校王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从深山中走出来的“书香门第”之子,有着大山般的坚强和执着。自1985年ซ毕业分配到农广校至今,他已在农广战线上奋斗了30个春秋。30年,弹指一挥间,农广教育事业的生涯,既是漫长的,也是美好的;既是艰辛的,更是自豪的。
摸底调查 扎实深入教学
参加工作后,王德一年中先后深入到巴州区上百个村调查摸底,拉开了他艰苦创业的大幕。他在调查了解中发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舍得出大力气,但유由于缺乏科学种田的知识,造成投入与产出逆差。看到这一情况,他既觉痛心,又感责任重大,从而更激发了他对农广校教育工作的使命感。于是,王德主动与乡镇党委、政府联系,帮助招生,到责任乡镇教学班讲公开课、示范课,并以家访的形式积极开展“送科技入户”活动。就这样,不到半年时间,他挂包的26个教学班学员巩固率、参考率和及格率均达100%,学员们学用结合实效显著,他从内心深处感到了农广校教育的好处和作用。巴州区农广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也给学校带来了真正的实惠,这中间,无不融进了王德的辛劳和汗水。
1990年,为巩固已办起来的教学班,使农广校教ว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时任教务主任的王德精心编制了《农广校1991―1995年“一五”♀规划》。在实施新的计划中,他一方面奔赴各个教学班,指导教学和学员学以致用,广泛开展了“比、学、赶、帮”活动,适时地进行评比,使教学工作既扎实又深入;另一方面他将办学和学员学用结合典型撰写成材料,及时地反馈给教❥学班所在党委、政府,有力地促进各教学班均衡发展。他常对同事们说:要想做好本职工作,必须积极做到“五多三勤”,即:多学、多想、多写、多积、多招,嘴勤、手勤、腿勤。王德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开展农广工作。不少毕业生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依靠科技致了富,常到家中感谢他的教诲,并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
组织规划 破解招生难题
产育衔接 培养三农人才
2005年,王德分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以来,培训效果有声有色。坚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与农业项目实施对接,大力为现代农业发展培育技能人才,15000名技能人才成为了新型职业农民;坚持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与返乡农民工创业对接,3000多名返乡农民工成为了农业产业实体业主和“经纪人”;坚持农业科技培训与农村农事季节需求对接,10万多名农村干部和留守农民成为了农业科技“明白人”;坚持舆论导向,展示办学和培训成果、学员典型事迹,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和极大的支持,确立了农广校“三农”教育培训主阵地和主力军地位。与此同时,他先后担任学校作栽、果栽、植保、农经、土肥、农村社会学、领导学和应用写作等学科的教学任务,累计3000多个学时,保证了农广校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30年来,王德先后撰写了专业论文、调研报告、典型经验材料、规划和实施方案、总结、通讯200余篇,其中《不包分配≠不管人才》、《开展科技培训增强“造血”功能》和《贫困山区农广校如何走好城乡统筹培训这盘棋》等文章,在业界引起广泛共鸣;5篇论文获奖,被刊载和发表的有100余篇。
王德,就是这样一个肯学习,吃得苦,勤动脑,善总结的农广教育工作者。30年的农广教育路,30年的农广教育情,使他深深地懂得要做一个合格的农广教育工作者需要比平常人付出更多地艰辛和努力。
如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大幕又一次拉开,王德和他的小伙伴们将用他探索和总结的“高度重视、保障有力,需求调查、产育衔接,科学规划、组织严谨,强师重教、观摩实践,灵活教学、激发热情,跟踪指导、服务长效,考试考核、资格认证,包班管理、绩效挂钩”的教学管理经验,又一次踏上巴州新型农民培育新征程,谱写巴州现代农业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