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新城市主义在中国广州地区的现实化

时间:2024-12-26 03:37:1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受到西方新城市主义理论或新城镇实验的影响,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考虑着其基本国情的特殊性,综合了目前各地的研究和实践来看,以下就中国能否在广州全面实现新城市主义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中国基本国情;广州

“新城市主义”作为一种旨在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论和社会思潮,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美国兴起的,核心人物是彼得?卡尔索尔普(Peter Calthorpe)。其基本理念是从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中发掘灵感,并与现代生活的各种要素相结合,重构一个被人们所钟爱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紧凑性邻里社区来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区模式”。

新城市主义提倡创造和重建丰富多样的、适于步行的、紧凑的、混合使用的社区,对建筑环境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完善的都市、城镇、乡村和邻里单元。其两大组成理论为:一、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二、公共交通主导型开发理论(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它主张限制城市边界,建设紧凑型城市;继承传统,复兴传统开发;以人为本,建设充满人情味的新社区;尊重自然,回归自然;提高公众对城市规划的参与性;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回归传统习惯性的邻里关系;实现社会平等和公共福利的提高。

1.新城市主义在中国的实践

人们生理、心理上的需求随着社会高速发展越来越难以满足。在住区方面,人们再也不仅仅追求“可居性”而以追寻具有宜☤人、舒适、人性化的居住环境为目标,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家”成为当前中国城镇和居住区规划的首要任务。目前我国许多省市的项目都开始采用“新城市主义”指导规划和设计,例如具有代表性的罗店新镇、安亭新镇、“汉口天地”,这三个项目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都运用了集中功能系统、保温隔热、同层排水、共同沟、环保节能技术、外围护结构保温材料等高档材料和先进技术,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高质量的、舒适的生活品质。

2.广东广州人口 ヅ分布及收入分配

新城市主义的模式建立,必须与城镇的发展相结合。国家政府地方政府是主要参与建设者,国家政府机构施行引导和发展该模式的建立,而城镇的人口、经济、住房、可收入分配等均会影响到新城市主义的建立。

3.广东广州政策、制度

유 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一个小小的变动,都关系着整个城市的人口民生问题。这几年里,基础设施建设、土地资源紧缺及地价飙升情况日益严重,广州政府部门除了大力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就业问题、环境问题,最重要的还解决市民的居住问题。在这样的环境里,建立新城市主义,从美学上符合新城市主义的建立,对于用地非常紧缺的广州来说,无疑是要重新规划多个片区,这不符合广州的规划发展,而如今实行的经济适用房、保障房,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等一系列政策,都是根据广州的基本情况制定的,城市的再开发基本上都默许这样的观点:只要经济利益问题解决了,其他一切问题都不是大问题了。而且,在技术层面上,相对于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而言,经济利益更加容易量化。因此,从经济利益着眼去实现城中村的改造是现阶段比较现实可行的一种策略。

4.广东广州城市蔓延现象不浓

对于广州及其周边城市,出现城市蔓延的机会不高,大部分广州上班族都以市区繁华地段(天河区)为工作地点。广州出现居住郊区化的趋向,部分收入较高的人士过着居住、就业两分离的生活,形成中心城市与郊区的钟摆式通勤流,无形中增加了公共设施建设的需求,诱发私人交通量的增加,加重居住者的负担,是一种高成本低效率模式。

再者,城市中心区与普通城区之间变化界限不明£显,这是因为中心区混杂着一些旧城社区,而普通城区因为城市设计较新,部分地区赶不上中心城区的发展水平,因此,城市空间变化序列不明显,旧城环境的改善问题突出。

5.总结

综合目前各地的研究和实践来看,中国的新城市主义之“新”包括了以下几层意思:首先,它当然是一种在结构布局上不同于老城镇模式的“新”。其次,它是与新生活、新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单纯空间和时间意义上的“新的城镇”;它是适应中国社会意识形态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即政治、社会、经济、½审美观、价值观都在发生改变,而出现的城市发展战略上的“新”。再次,它是有当代特色和当地特色的“新”。而西方的新城市主义建设,亦得符合西方当地的基本情况,中国贸然着手大面积的新城市主义建设,将面临较多的实际问题,新城市主义建设,还需结合中国各地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分析规划,才能更好地真正以人为本建立家园。

【参考文献】

[2]吴缚龙.中国的城市化与“新”城市主义[J].城市规划,2006(08).

[3]沈清基.新城市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分析[J].城市规划,2001(11).

[4]沈锐,李同升,赵伟.后现代的新城市主义与中国城市规划[J].城市问题,2005(04).

[5]刘志玲,李江风,龚健.城市空间扩展与“精明增长”中国化[J].城市问题,2006(05).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