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教育质量视阔下高校研究生管理创新研究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 教育质量 柔性管理 可持续和谐 创新研究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迅猛发展,教育质量日益受到关注。研究生管理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现实的管理中存在着管理内容不全面、管理功能弱化和管理手段单一等问题,这妨碍了教育质量目标的实现。文章立足当前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实际,通过分析研究生管理的问题成因,提出了创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机制、不断推进过程化管理等举措,以期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近年来,伴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张化、教育结构的多元化,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逐渐成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课题。研究生教育应该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双重需要,在教育质量上注重三种价值取向的统一,即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学术取向、市场取向和人文取向的辩证统一。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往往通过受教育者、教育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目标、标准、成就和水平等一系列绩效指标体系表现出来”其实质上是达成研究生教育目标的程度,而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目标是衡量研究生教育优劣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此,拟立足当前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实际,对教育质量视阈下高校研究生管理创新进行探讨。
一、研究生管理的现状分析
研究生教育质量目标的实现是一种多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有教育的物质因素,如经费投入、实验设备的投入、师生比例等,亦有管理的非物质因素,如制度规范、文化等。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管理存在着以下3个方面不足。
1.管理内容不全面研究生管理一般侧重于一年级研究生的管理,管理内容比较侧重于教学管理约束型管理多于服务型管理。研究生管理的内容包括多方面,有教学管理、生活管理、学术管理、实验室管理、思想管理等。教学管理是一种学分制管理,研究生只需修完规定学分即可,至于研究生的课堂到课率和课堂教学质量则缺乏条例性规定。生活管理是遵循生活的自身规律,对构成生活的诸要素实施组织、协调、整合等,以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但由于研究生主体的特殊性,在管理中一般存在着组织载体的缺失、制度规范的不完善等,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管理有所缺失,研究生学术自律性不高,一稿多投现象比较普遍。许多研究生通过学术中介发表论文。此类论文发表主要是为了满足毕业要求,很难体现学术创新。研究生实验室管理内容显得空洞和机械,大多规定何时到实验室、何时离开实验室及实验过程中互帮互助,至于如何使用实验器材、试验药品耗费等内容的规定比较缺乏。研究生长期游离于思想管理之外,对其思想要求比较低,在研究生阶段入党比较容易。思想管理主要针对入党事宜,至于入党后如何管理则处于缺失™状态。研究生的人格塑造则更为缺少。
2.管理功能弱化研究生管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管理者与管理对象。通常而言,管理需要通过载体来实施。研究生管理载体具有多元化的特性,有导师、行政教师、专业教师及学生自治组织等。研究生管理原则上采取导师负责制。在这种情况下,行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所弱化,对研究生管理的职责不明确。事实上,部分导师亦没有厘清责任制的具体内容,加之研究生数量庞大,导师对研究生基本处于“放任不管”的状态。学生组织是学生自律性组织,强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功能。参与研究生组织的基本上是硕士一年级学生,这也使得学生组织难以很好发挥“三自”功能。管理功能弱化还体现在学生日常表现方面,一些研究生越来越不安于学习和研究工作。许多研究生修满学分后便外出打工,甚至有的研究生在研期间基本没有在学校参与学习和研究,而是长期处于社会兼职状态。
3.管理手段单一研究生一般具有独立的学习和科研能力,思想比较成熟,有着较为成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其管理在手段上应该讲究多元化。但在现实中,管理者通常运用的手段比较单一惩罚性管理多于激励性管理,约束型管理多于服务型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的自由发展和创新思维。例如,关于在研期间研究生学术论文发表方面的要求,学校一般规定研究生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方可参加毕业答辩,但对研究生日常论文发表缺乏适当的费用支持,对论文发表的奖励也很有限。管理手段单一难以取得管理对象的配合,管理效果也比较有限。显然,在研究生阶段,运用引导型、服务型管理手段更为重要。另外,社会管理模式在研究生管理上运用较少,这也导致了管理的封闭化。
二、研究生管理的问题成因"
主体维度——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
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研究生既是知识学习者,也是科研工作者。加上研究生层次相对多样,对社会认知相对复杂,这给研究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研究生群体的组成比较复杂,有如下特征:第一,群体成员来源多样化。研究生群体成员较本科生来源更加多样化,既有应届本科生,也有往届生;既有来源于公司企业的,也有来源于政府事业单位的。不同背景的学生在学习和科研生活中表现各异,研究生人际关系也更为复杂。第二,群体成员年龄跨度大。考研政策放宽了考生的年龄要求,使得研究生群体年龄跨度比较大,既有从本科直接读研的年轻人,也有具备一定社会经验的大龄青年。第三,群体成员目标多元化。应届生尚未变换学生身份,思想比较单纯,读研可能成为回避就业压力的途径,目标也不甚明确;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的研究生读书目的明确,但深造动机比较复杂,有人把攻读学位当作晋升捷径。第四,群体成员思想复杂化。研究生整体思想比较成熟,工作能力和自立意识比较强,但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承担压力更大,出现心理亚健康状况风险大;具备忧患意识,对自身学业和职业有一定规划,个性沉稳谨慎,但容易出现自利和事不关己心态,研究生思想教育难度很大。
组织维度——研究生管理载体的缺失
研究生的培养教育需要系统理论作为依托。组织是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在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及综合素质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组织建设无疑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突破口“权变组织理论认为,不存在一个最好的组织结构适应所有的组织,组织结构要适应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才能使组织有效地运转。”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组织结构也不例外。一方面,研究生教育发展面临的新问题要求组织结构进行合理变革,优化组合;另一方面,既定的管理模式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效益和质量。当前,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主要依托于学校、学院两级管理模式,研究生管理的具体载体尚处于缺失状态,加之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较差,对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规律和特点认识和研究不够。这些均导致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缺失组织保障。
制度维度——研究生管理制度的失灵制
度是指“由人制定的规则,它抑制着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任意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制度为一个共同体所共有,并总是依靠某种惩罚而得以贯彻。制度对人们实现其个人、集团利益和其他方面的目标取向有着巨大的影响”。制度失灵主要包括制度精神失灵、制度供给不足和制度执行不力。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也存在着三类失灵。我国研究生数量巨大,而且研究生教育需要面向市场,需要考虑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三大目标,管理制度应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但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分散单一模式还未改变,日常管理、学籍管理由学校研究生管理机构负责,教学管理则由学位点进行管理,研究生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及学业ฆ等方面基本上由导师负责管理。尽管相关研究生管理条例众多,却显得杂乱无序,难以形成一个有机的管理系统,结果导致不少管理条例管理实效受限,有的甚至成为一纸空文。“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分散管理模式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的过程中,缺少合力,容易形成形式主义,进而难以从根本上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社会维度——不良文化效应
文化作为一种历史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就像血脉一样,熔铸于人的内在规定性之中,自发地影响人的各种生存活动。历史变迁和社会转型改变着显性的体制、制度和机制,也影响着隐性的文化传统。各类型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研究生作为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信息的活跃受众,比普通人对社会环境更敏感,也更容易在文化选择面前迷失。一些对自己要求不严、道德修养不够,思想不坚定的人就会被那些不良文化侵蚀。另一方面,我国已进入利益博弈时代。利益群体分化组合导致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利益形式多样化,利益观念无形中被过分放大,享乐主义和功利思想大流于世,进而扭曲个体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部分研究生难以安心研究学问或研究功利化和实用化倾向严重。这些不良社会文化效应也加大了研究生管理的难度。
三、研究生管理的创新研究
近年来,伴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张化、教育结构的多元化,如何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逐渐成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课题。研究生管理是集知识、智慧、人格高度统一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其管理目标的实现受到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我们必须创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机制,不断推进过程化管理,以此来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目标的实现,最终达到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发展。"
管理理念的创新
作为一种哲学,一种实践的理性,管理理念是管理的精神和管理的实在的统一。研究生管理的基本理念是指导研究生管理制度设计和实际运作的理论基础和主导的价值观念。确立正确而先进的研究生管理理念,并以此来引导实践,才能使得研究生管理站在一个相对前瞻的制高点上。结合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管理的实际,笔者认为如下管理理念值得借鉴。首先,柔性管理理念。“柔性管理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的方式,在人的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的自觉行动的管理。”柔性管理理念,是研究生管理关系内在规律的凝结和理论提升,是研究生管理精神的精华。正如国外所倡导的“StudentFirst”理念一样,研究生管理一定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尊重其习惯与需要,采取民主化、人性化、服务化管理,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人文氛围,科学运用亲情因素,在“服务育人”的思想的指导下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管理服务。其次,管理效益理念。研究生教育作为一个具有投入与产出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生产部门,其过程中存在着的价值,并不仅限于秩序、公平等,还体现在“实用性”,即获得效益的最大化。。教育管理的元价值是效益和效率的统一。离开了这两者,教育管理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显然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也摆脱不了效益优化这一管理的本质问题,其在制度设计和程序运作上自当以使管理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为逻辑起点。最后,可持续和谐理念ศ。可持续和谐是指在不同层次整合力的作用下不断升华的结果,是一种不同事物内在关系与外在关系的可持续性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管理的最佳状态就是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生管理要用和谐理念推动发展,要坚持务求实效的原则,引导各方主体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不断推动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管理机制的创新
一是建立全面和谐的管理系统。首先,需要注意系统内各组织要素的相互牵制和影响。其次,从研究生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看,管理内容应该包括教学管理、学术管理、人格塑造和实践能力提升多方面,管理内容应该与质量目标全面接轨,确保研究生能力的全面提高。研究生管理主体比较多,明确各管理主体的管理职责,建立以导师管理为中心,融合其余教师和学生组织管理,使各管理主体在职责范围内进行和谐管理。最后,推行参与性管理和协商性管理。研究生的参与、协商意识要高于一般学生群体,为研究生的参与、协商管理提供渠道,设置研究生管理意见的快速反馈机制,建立研究生联席会议,给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分配适当比例的代表,尽量保证研究生管理意愿的上传。
二是协调导师负责制与导师组培养制。导师负责制的实质在于还权于教师,注重研究生的学术管理。导师负责制的内容包括:在招生环节, ت导师具有较高权威;研究生培养方案由导师根据研究课题的研究,指导研究生制定;导师可以根据科研的要求,指导研究生到外校或跨专业修课;导师指导研究生课题研究的开展;研究生学术论文的投稿要得到导师同意研究生学位论文是否达到要求,首先要得到导师的肯定。导师负责制主要适用于研究生学术管理,但导师负责制扩大导师权限,有权力失控风险。另外,过于专注于导师负责制,也会造成研究生视野过于狭隘在研究中难以克服研究瓶颈。导师组培养制可以较好解决这些问题。导师组培养模式也在某些专业硕士培养中得到运用,在研究生培养中可以逐步推广协调好导师负责制与导师组培养制,是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途径。优化导师组培养机制,是协调导师负责制与导师组培养制的着力点。通过建立学生间沟通交流机制、确立导师组成员权责划分机制和形成导师间培养交流合作机制来优化导师组培养机制并且考虑跨专业导师组和跨校导师组的建立,吸纳社会实践部门人员进入导师组。
三是完善培养方案的制定与执行。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实施过程管理、目标管理的重要环节体现着学科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规范教学过程指导师生教学、保障教育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首先,培养方案制定的内容需要合乎科学性、指导性、可行性、目标性等要求。培养方案需要围绕研究生教育质量目标进行,对研究生教育管理起指导作用,对研究生知识、技能和创新的培养作可行性的要求。其次,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要符合程序性,民主性、参与性要求。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要征求多方面的意见,借鉴其他高校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经验,并对以往培养方案执行的不足及时反馈和修改,促使研究生自治组织参与研究培养方案的制定。最后,培养方案执行要注意严格性、灵活性和配套性。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以后,要配套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对方案予以细化,构建培养方案执行的监控机制。研究生培养方案在执行中存在不足,要及时修改。执行过程要授予导师一定权利,灵活执行培养方案
四是严格把关学位论文评审。研究生学位论文尤其是博士学位论文理应在其研究领域具有创新性和高端性。事实上,近年来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下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更是敷衍了事。基于这种情况,有些学者建议取消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诚然,取消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不可取,但这至少从侧面说明研究生论文质量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华中农业大学正逐步扩大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盲评面。凡是学校新专业和新导师的研究生,其学位论文都要参加盲评。学位论文是否通过不再是导师决定。这也使得研究生从入学初就有学位论文压力,在平时学习研究过程中自觉加强学术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学位论文评审的严格把关需要推行回避机制,也就是说要克服目前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由导师邀请的情形。在答辩委员会上也要严格把关,避免因导师各种人情关系导致答辩走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