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时间:2024-11-10 12:55:2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人才“商品生产” 的出口或最后一道“工序”,其实创新能力是“市场品质、品牌”的核心元素,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高校深化改革,提高办学质量的热点与难点。因此,如何根据高等院校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形成一套“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良性互动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当前高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点。

关键词:高职教育;大学生;创新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一席之地,并且使高职教育不断发展壮大,高职院校的教育就应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尽快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将所学内容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面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社会现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职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面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反思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质量,可以看到高职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距离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挑战之一。

一、更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大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是就业、考研、出国,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仅局限于研究型、应用型。整个社会和家庭也缺乏对孩子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教育。

因此,必须尽快改革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从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以能力而非以学历为导向的教育。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应包含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人才、创业人才的教育价值观念,应该以培养并提高大学生以创业能力为主的各项综合能力为目标,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二、营造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校内环境

(一)塑文化,营造浓郁的校园创新创业持续动力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提高学生的状态,它对学生具有陶冶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通过校园文化,鼓励创新、实践,培养创业精神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的首要外部环境,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树立、宣传创业教育典型。调查显示,学生希ห望学校利用报刊、广播、校园网络等形式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创业的政策、措施;定期邀请知名创业企业家给学生举办大学生创业论坛和讲座,分享他们的创业故事和创业历程,用成功创业者和就业指导者的亲身经历去鼓励大学生勇于创业、学会创业;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现场参访,将课堂搬到企业,在实地观察、了解企业创业历程和生产经营过程中,深切地感受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与创业企业文化;通过建设创业QQ群、成立创业校友联合会、走访学生创业企业,不断强化沟通交流,既为学员提供后续服务,又将他们创办的企业作为大学生的实践基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业精神的培养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性教学案例和先进典型。

2.是鼓励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创新实践、创业实践活动。调查显示,学校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可以很好的激活创业教育氛围,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社团活动、勤工助学岗位模拟等各种途径,开展“实战型”创业实践活动,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丰富多彩,营造出争相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3.是建立一整套鼓励大学生在实践中创新进而创业的规章制度,如学分认定、奖励等。调查显示,65%学生希望学校设立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专项奖学金,对于✡在创新创业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学生进行奖励,对参加有关全国创新、创业竞赛取得优异成绩或在创业中心开展的创业活动中表现较好的学生,学校应给予一定的奖励。此外,学校可在学分管理上进行改革,如凡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技术开发、社会实践、发表论文及文学作品、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成果的学生,均可获得一定的奖励学分;在对学生的管理上实行弹性管理,学生可以一边在学校学习,一边在企业工作,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允许学生学业中途休学创业等。

(二)抓保障,夯实大学生创新、实践和创业教育基础

调查显示,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多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没有系统性,尤其缺乏对于创新创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创新创业课程未能与专业培养计划相结合,体现专业特色。因此,我们要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创业能力的普及夯实基础。

首先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一方面要编写适用和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另一方面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培养计划,设置了创业通识教育课程―创业辅修专业―创业专业教育三个不同层级的课程计划,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人才的基本素质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新能力和创业知识等方面,课程要系统整合成功创业者素质的各方面,增加课程的选择性与弹性设置,可以增加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特色,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通过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模拟练习的组合设计,用模块化方式实施,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创办及管理小企业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要建立校企创业导师队伍。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学生辅导员、管理人员、企业家都参与到创业教育中来,建立起一支管理学领域专业教师、学✪生思政工作者和聘请的企业家组成的创业导师队伍,创业导师既为学生上课,又带领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弥补校内教师资源的不足,逐步形成校内优质师资与企业兼职导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创业指导引领工作机制。

(三)注重培养创业经验,建立系统的创业知识℃体系

中国高等教育在创新创业方面起步较晚,创业教育已经严重的滞后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这种速度失衡不仅造成了国家硬件方面的缺失,同时相关创新创业方面经验地积累☮及知识构架地建设都不足。高等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同时,应注重在创新创业经验积累和相关知识构架建设方面的投入,针对创新创业建立完备的案例和资料库,同时各院校应建立相关研究团队,在创新创业资料完备的基础上,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深入研究。同时,清华大学创业中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知识体系不完善是中国创新创业教育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创业知识体系的建设极其重要。要培养一个创新创业人才,其知识构架要实现从一个企业创立的想法到企业实现创立发展的整个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知识体系在各个教育环节的衔接问题。 (四)重实践,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活动环节

中国高等教育与欧美国家高等教育之间的区别就是我国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往往理论知识十分扎实,但在动手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上存在较大差距。通过问卷调查和企业的走访,发现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能够更好的提高创新能力,并在一定的创业精神的培育下,可以更好的融入社会,开展创业活动。

所以,我们应加强学生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实践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1.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专业创新创业竞赛活动。调查显示,如全国大学生沙盘大赛、ERP企业创业大赛等,院校定期举办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科技创作和发明活动等,可以较好的锻炼、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2.以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一方面通过专业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在利用校内外专业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探索多种形式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基地建设。调查显示,如大学科技园、创业示范园的建设,可实现校企联合,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教学,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此外,还可以倡导学生定期深入社区、农村等开展社会调查、科技服务等实践活动。

3.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模式。调查显示,将企业高级管理人才、技术骨干等请进学校为学生面授讲解,而后将学生带进企业顶岗实习,可以较好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经过各种经营管理技能、业务操作技能的训练,使其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和作业流程,深入认识和体验企业员工角色,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

三、营造大学生创新、实践和创业能力培育的社会环境

调查显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业能力的培育,还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在政策和制度等方面理解和支持:

1.给予政策支持。政府部门要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简化各种相应审批手续,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扫清障碍;在税收以及财政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加完善和配套的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

2.提供资金、技术支持。政府牵头,联合银行、高校和企业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对大学生有发展潜力的项目给予资金上和技术上的支持,如为大学生创业短时间内减免税收,银行提供无利息贷款等优惠条件。

3.广泛的社会援助。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培训,开展创业项目咨询、交流和指导服务,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组织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程度,使大学生创业减少盲目性,提高成功率。

4.加快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政府、企业和高校应密切合作,加快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如给予采纳大学生创业成果的企业一定的投资、税率方面的优惠。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也能够推动企业转化大学生创业成果的效率,从长远来说,有利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良好发展。

四、总结

总之,培养并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是新历史条件下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建设创新型新中国的客观需求,是“施行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举措。

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是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的深化,创业精神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培养的是具有创新能力、富有创业精神和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培养目标的达成需要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支持与协作,并建立一个有助于大学生创业的、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这样才能形成一套“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良性互动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作为以培养社会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等学校必须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转变教育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创业型的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希.“2010年中国大学生创业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J].大学生就业,2010(14).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