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跨界的创意发生学的思考

时间:2024-12-26 23:32:3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跨界是创意经济时代的流行热词,它本真地道出了创意发生的规律和方法;创意之所以发生和可能,是因为事物的边界构成了世界,世界的存在形成视界,而视界的局限需要跨界,只有跨界才能成就创意的无界。

关键词:边界;世界;视界;跨✎界;无界

中图分类号:J002;J01文献标识码:A

在创意经济时代,跨界越来越成为热门的词汇。营销要跨界、艺术要跨界、设计要跨界、学科要跨界……跨界如此地重要和流行,其实它早已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时尚界称之为混搭,生物学称之为杂交,科学界称之为交叉学科,创意界称之为旧元素新组合,甚至地产行业直接有“跨界”的楼盘案名,诸如此类,凡是与跨界沾边的,几乎都会有超值的效应。两样或多样不搭界的东西组合,会有着惊人的价值。那么何为跨界,为何跨界,如何跨界呢?本文以“界”为思考原点,试图从创意发生学的视角思考跨界的发生和可能。

一、边界

跨界,是跨越边界。之所以要跨越边界,是因为首先存在一条或多条边界。何为边界,它是如何形成的?

在语义学上,边,本义指山崖的边缘,有外缘、轮廓、直线、方位等含义;界,本义指田畴,有边境、范围、类别等含义。所以,无论是作为轮廓的边线,还是作为范围的界线,边界都具有分割与区分的功能,它区分此物与彼物,让物物各自成为独立的世界。

现实生活中,边界的形成有自然和人为的因素。首先,自然要素形成自然边界,例如界山、界河和界湖等。其次,与自然要素相对应,人为要素形成人为边界。人为边界更多是以民族、宗教信仰、语言、意识形态、心理习惯等因素作为依据划分的边界,因此,它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前者如国界、民族等,后者如信仰、偏见等。对人而言,在边界和位置内生活,就会被社会认可;越界了,就会为社会所不许。

虽然边界区分此物与彼物,让物物泾渭分明,而且现实生活中它一经形成,往往就是常态的、熟悉的、固着的和限制的,但在创意思想领域,边界同时更具有相对性、模糊性和可变性的特征\[1\],因为创意追求的是非常规,是惊喜、陌生和新鲜。首先,边界具有相对性。创意设计领域中的不同行业、学科的边界是相对的,它只是一种“人为”的暂时的划界。其次,边界具有模糊性。创意设计领域中的环境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等等设计门类之间都存在着大小不一的交集,存在着会通整合的可能。第三,边界具有可变性。创意设计领域中的不同创作者,其对创意的认识和理解都是个别的、感性的和经验的,因此也使得边界具有可变性。

二、世界

多条边界构成一个世界。时间的边界,形成古往今来,即“世”;空间的边界,形成上下四方,即“界”。一定的时空,形成独特的世界,故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景观。

虽然世界被规定为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但它一般也可以理解为领域,并能分为很多种类。不同领域或种类之间的差别,也即边界,构成了不同的世界。如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前者是看得见的,后者是看不见的。不过,一般而言,世界指人类生存于其中的生活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现实的世界,它包含了人、自然和社会,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个现实的存在,人与世界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一般认为人与世界是主客体的关系,人是主体,世界是客体,人创造和改造世界。“如果将人与世界的关系理解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话,那么世界成为了对象,同时人成为了主体。对象世界是一个自然和历史结合的存在者的整体,人则超出它们,存在于它们之外而成为了主人。人和世界的主客体关系将是人设立世界、改造世界和创造世界。”\[2\]16但在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人和世界不是主客体的关系,而是天人合一。人生活在世界之中,并与世界融为一体。人发现世界且不能逾越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交融的关系。人是世界中的人,世界是属于人的世界。

三、视界

无论人与世界的关系怎样,人始终生活在世界之中。当我们观察世界、思考世界并形成世界观的时候,我们就有了自己的视界。视界是看的视域范围,包含视点和视域。视点,是看的立足点,即立场;视域,是看的范围,即视野。

一方面,视界源于观世界。在汉语中,“观”是视觉的活动,如观看、观察、观摩等,因此观是眼睛的动作,眼睛通过观察天地万物而获取素材。如通过观察日月星辰,形成天文;通过观察山河湖海,形成地理;通过观察人间百态,形成人文。但就观者自身立场和能力而言,观还需作更细致的区分。“第一种是盲目。它什么也看不见。这可能在于观察者的视觉障碍,亦即缺乏思考的能力;也可能在于观察物处于幽暗之中,也就是事物还没有显露真相。第二种是意见。它似是而非。它仿佛看到了事物的真理,但其实并没有看到它。第三种是洞见。它直接看到事物自身的本性。” \[2\]47由此,人们对世界的“观”的能力和程度的差异,决定着其视界的大小。

另一方面,视界形成世界观。在汉语中,“观”也是心灵的活动,如观点、思想、智慧、觉悟等。因此,观同时更是心灵的行为。“一个人能不能累积智慧,主要是看他懂不懂‘如何看’这个世界,如何看自己的动机,如何看自己的习性,如何看自己的生命经验。眼睛只是感官。到底看到什么,看多看少,是心在决定。”\[3\]128一方面,对视界内的物,人源于熟悉,可能日用而不知,熟视而无睹,固于先见;另一方面,对视界外的物,因为距离,人又往往看不见,易产生偏见。无论是先见还是偏见,都是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源于心灵的习性。由此,人们自身视界的大小,决定着其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四、跨界

因为视界自身的局限,人要不断地去跨界,惟有如此,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程度才会更深入。在汉语中,“跨”有超过、越过等涵义,因此跨界就是要将边界打破、组合和转化,让新的可能诞生和呈现ღ。对内,要回到物的原点,不断重新认识,让物陌生化;对外,要走出去,不断发现新事物。由此,在内外之间就会产生更多的组合可能。将边界打破、组合和转化的关键是眼光、行动和态度。 跨界首先需要一种眼光。这是一种特别的眼光。一般而言,看的方式有三种:一种是视而不见,是盲目;一种是意见,只看其表,看来看去,似是而非;还有一种是洞见,看到了物自身。跨界需要的是这样一种洞见的能力,发现关联,洞察根本。当我们以创意的眼光看某物时,不是对其视而不见或只看其表,最为根本的一点我们必须是以创意的方式关注该物,入乎其内,洞见物与物之间的关联。由此,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从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定势向创意思维转变,这种转变需要中断,中断日常生活中的功利感觉、道德感觉乃至各种偏见等。中断之后是一切皆有可能,在元素与元素之间去洞见联系。如一个酒瓶,我们如何摆脱单一思维而以创意的眼光观之,这是经典的“绝对”伏特加广告的魅力所在。布鲁塞尔的撒尿小童、梦露被风吹起的裙边、京剧脸谱、监狱窗口、垃圾、乐谱、吉他、丝袜、唐宁街10号、电话线、帆船、游泳池、烟囱、地图、街道……, “绝对”伏特加的广告把创意伸向一切领域,所有的“文化形式”都可以转化为广告构思的元素加以组合置换,它消解了一切又重组了一切,它犹如一块‘文化海绵’,吸收和模拟周遭的环境。设计师原研哉讲:“并不是仅仅只有制造出新奇的东西才算是创造,把熟悉的东西当成未知的领域再度开发也同样具有创造性。……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价值丰富的文化积累。如果能够把它们看成是陌生的东西,加以活用,是比无中生有更了不起的创造。我们的脚下埋藏着巨大的矿脉。我们需要的只是发现的眼睛。”\[4\]

跨界,其次更是一种行动。跨越边界,这种行动通过突破既定规则,而实现了越界。这不仅对于艺术家,还是设计师,甚或普通大众,显然正在成为一种普遍性的行动策略,人们都希望通过跨界来改变既有的观念、定义、规则和形象;跨界被赋予了魔力一般,凡是与跨界沾边的,几乎都会有超值的效应。“从行为的角度分析,跨界事实上也是人类的本质特征之一。从原始的行为依据和立场看,这种跨界源自人类对于满足度和欲望的控制能力,因为从广义上看,任何突破个人满足而走向欲望追求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跨界。”\[5\]13从效果和商业的角度看,跨界可以带来新思维、新观点、新境界,打破陈规,引入新鲜感。事实上,艺术家或设计师进行跨界创作有过不少成功案例,比如美国著名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曾受BMW的邀请,为当时的M1赛车进行外观设计,获得了一致的称赞。日本艺术家村上隆受时尚大牌Louis Vuitton的邀请,设计的樱桃包让许多女性消费者陷入疯狂,这被许舜英称为是最成功的跨界合作,“没有什么跨界案例比它们更具普遍性、更能被大众所接受,LV与村上隆的合作不只是艺术和时尚的跨界合作,更进一步成为东方和西方的跨界合作”\[6\]。再如设计师原研哉、深泽直人、郑秀和等,无不是在建筑、室内设计、产品、平面等范畴跨界探索、思考、发现、融合、构想行动方案,不断诞生惊世骇俗的经典作品。

跨界,再次还是一种态度。跨界,作为一种行动策略,从后果角度看,它是一个包含风险、机遇、挑战、创新等多重属性的行为\[5\]▲13。在边界之内,生活是安全的、熟悉的、常态的、稳定的,在这里有大家共同认同的规则、契约和礼俗;而在边界之外,由于规则的冲突、文化习俗的相悖,生活可能是冒险的,不安全的,容易失控的。此种意义上,跨界者往往是冒险家,跨界者需要具备冒险的精神,敢于尝试,勇于打破陈规。在这方面,黄炳培的“三三制”人生很有说服力:从一个以卖出一双波鞋为己任的广告业者,到艺术家“又一山人”,再到关心社会、祈念世界和平的“社会义工”,他通过不同媒介的跨界创作传达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7\]。当然,不能为了跨界而跨界,它不是胡乱或随意地越界,而是在一定技术和智慧基础上的突破和提升。

五、无界

有了不断去跨界的胆略和行动,生命就处在无界和自由的状态中。如此状态下,创作者的眼睛是无蔽的,心灵是敞开的。眼睛的无蔽,是明,明故无先见、偏见和固见;心灵的敞开,是空,空故纳万境,万物皆成创意的素材。

眼睛的无蔽,首先是因为蒙蔽。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我们内心塞满了各种杂物,这些杂物斩断了灵感和泉源之间的通道,创意根本没有挥洒的空间,比如我们日常累积的经验、习性和动机,在消极的状态下运作反而会成为阻挡创意的屏障。其次要解蔽。正如赖声川所说:“塞满内心空间的一切杂物,就是遮蔽创意的基本垃圾堆。现在我们内心的整个形态并不利于创意,只有找出重新整理的方式,找到搜集垃圾、倒垃圾的方式,腾出创意的空间,才能创造出有利于创意材料累积的方法。”\[3\]109解蔽的关键是要去转化和整理,改变我们看事物的方式,进而改变ฝ看待经验、习性和动机的方式,将垃圾转化为财富,将毒药转化为智慧。第三是去蔽。去蔽,是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诗化哲学概念,对于创意而言,去蔽是发现的旅程,正如天文学家伽利略所说:“一旦被发现,所有的真理都很容易理解;重点是要发现它们。”发现,是不断地超越固有眼光和观点,需要的是新鲜的看法,每一天、每一刹那都用新鲜的眼睛看世界,才能和创意的神秘泉源直接沟通。最后是敞开。眼睛去蔽了,心灵自然敞开。去蔽是做减法,减去束缚创意产生的一切杂物;而敞开则是加法,敞开是“空”,空故容纳万物,接纳万物,万物皆成创意发生的灵感和源泉。宗白华说:“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活,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8\]

生命有限,创意无界。

\[参考文献\] ッ

\[2\]彭富春.论中国的智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赖声川.赖声川的创意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朱 铸,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34.

\[6\]许舜英.我不是一本型录\[M\].台北:漫游者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205.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