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族新兴音乐”为鉴,论陕北民歌的发展
以“民族新兴音乐”为鉴,论陕北民歌的发展 以“民族新兴音乐”为鉴,论陕北民歌的发展
陕北民歌是中国地方民歌的一种,又被称为旧时陕北的流行歌曲。它将陕北人内心的爱与憎体现的淋漓尽致,释放出陕北人对生活、对未来炙热的情感。它是陕北人的精神食粮,也可以说是陕北人的精神支柱。当今社会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是一个交流互动的时代。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责任就是要把陕北民歌科学的提炼出来、传承下去,将它完美的展示给世人。
一、陕北民歌的产生、特点及地位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的中部,东邻山西,西邻甘肃,西北与内蒙接壤。旧社会,陕北人民世世代代在连绵起伏的山峦和沟壑峡谷间辛苦劳作却不得温饱,不少人以赶脚为生,常年风餐露宿,奔走在险峻、崎岖的山路上,甚至背井离乡逃荒在外。妇女更是被压在社会最底层,倍受虐待和欺凌。在阶级压迫下,在 ت繁重而单调的体力劳动中,人们为了排解心中的痛苦和忧愁往往触景生情,配合劳动节奏用高亢悠长的音调即兴编唱,酣畅淋漓的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陕北民歌的发展回望
在陕北民歌的深远影响而派生出来的“西北风”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歌坛的一个辉煌记录,是大陆原创歌曲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顾名思义,作品风格多以西北地区传统文化为根基,歌唱黄土情结。由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加之摇滚节奏的配乐和歌手现代唱法等处理演绎,使西北风歌曲成为家喻户晓风靡海内外的流行风潮。
“西北风”在音乐观念上是对港台流行音乐及南方音乐创作现状和前几年流行音乐界“阴盛阳衰”现象的一种逆反。它明显地引入了欧美摇滚思维,挖掘和汲取了我国北方音乐的巨大能量;内容ฃ具有批判意识,风格慷慨激昂,是刚刚萌生的乡土摇滚与传统民歌的折中。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进程中是个很大的突破。
然而,“西北风”带有很大的过渡性。从早期歌曲内容需要的喊唱到后期商业化的嘶喊滥用,使之变为缺乏生命力的做作。后来,“西北风”就逐渐被通俗歌曲及港台引进版所取代。
三、陕北民歌所面临的尴尬处境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兰花花》、《泪蛋蛋泡♡在沙蒿蒿林》……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陕北民歌,曾经唱遍大江南北。然而数十年过去了,如今在央视青歌赛等声乐比赛或大型晚会上,已很少能看到新创作的陕北民歌。男的总在唱《泪蛋蛋泡在沙蒿蒿林》,女的总在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陕北民歌像是走入了一个怪圈:缺乏新人新作,老掉牙的东西不新鲜。
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外地歌手演唱陕北民歌,唱的好坏不纠,在央视却倍受亲睐,也得到不少观众的赏识。而真正的陕北人、陕北民歌手却只能望之兴叹。山西歌手阿宝红及一时,以超人的高音尽显个人特色,却没有了陕北民歌的阳刚与豪放。但观众从此认定陕北民歌就应该标高音,用极为尖细的声音配着所谓的陕北方言唱出的就是陕北民歌。
从“西北风”到阿宝重拾“西北风”,一股股的风没把陕北民歌刮得像东北二人转一样兴盛,却让人为陕北民歌的未来十分担忧。近几年来,央视青歌赛原生态唱法中陕北民歌的成绩很不乐观,韩军、王二妮……甚至打着挑战阿宝的旗号去努力挽回大众对陕北民歌的审美偏差,结果也是物以稀为贵,看多了就疲劳了……
四、 以民族新兴音乐为鉴,放眼陕北民歌的未来
“民族新兴音乐”以原始的民族音乐为素材,运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和作曲技法,加入电子混音技术、亮丽的表演形式,获得了广阔的群众基础。
冯晓泉、曾格格夫妇运用传统的乐器,演奏着全新的民族音乐,就是这些新兴的民乐,刺激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女☿子十二乐坊”用传统民族乐器,把中国古老的民族音乐与西方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创造出充满现代气息、没有地域之分的东方特色纯音乐,并在舞台视觉艺术方面创造出全新的表演形式和视觉效果;“北方歌王”腾格尔以内蒙古长调为基础,加入了滑音、颤音等艺术表现手法,使草原歌曲得到了新的诠释;央视春晚的《吉祥三宝》如一缕清风给充斥商业味道的歌坛带来不一样的“原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由冯晓泉指导制作的王二妮个人专辑《爱陕北》中融入了对音乐的新理解、新体现、新结合。混音和录音的制作使之与民俗民风完全融合。《ข爱陕北》中新音乐的加入是时代的承接,时尚和民族的结合,它赋予了陕北民歌新的血液,让我们看到了陕北民歌发展的曙光。
结语
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已经进入现代社会,当代的音乐文化必然带有当代特征,音乐文化随着时代和需求而变化发展。
陕北特有的历史背景让全国人民了解了陕北,熟悉了陕北的白羊肚手巾红腰带,小米和红枣,还有欢腾的腰鼓,也喜欢上了阳刚豪放的陕北民歌。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的陕北民歌的流行打开了一扇窗,为陕北民歌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不能让这扇窗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越开越小,甚至完全关闭。
从风靡一时的《黄土高坡》,到阿宝唱法处理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再到王二妮的新兴民歌《爱陕北》,都是陕北民歌发展道路的探索过程,陕北民歌要发扬光大就得大胆创新、与时俱进。
一位歌手说过:尊重原创风格的改变,附以当今年轻人所接受的音乐形式,不仅能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喜爱古老的民歌,也是传统民歌古老生命力的一种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