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论文关键词:艺术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设计 实践教学
论文摘要:中国文化产业的兴起,需要越来越多熟悉艺术管理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的艺术管理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差异化地进行专业定位,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实践活动,同时建立一个全面有效的评估体系。
一、案例分析
(一)上海电影艺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简介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成立于2004年,是一所民办三年制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该校的艺术管理专业开设于2007年,学制三年,迄今共有三届共160位毕业生。
(二)毕业生的基本就业情✞况
三届毕业生的就业率都达到97%以上。具体的就业单位可以分成三大类:文化艺术类公司,包括戏剧影视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各类传媒等。广告营销及公关活动策划类公司,包括广告策划公司、企业形象策划公司、婚庆公司等。其他各行业,包括各种实业公司、贸易公司、投资公司等。
对部分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上电艺管的毕业生只有约一半能进入到与文化艺术相关的行业或企业中去就业。其中能真正进入到戏剧、影视类公司的比例大约在30%左右。所以要想成为制作人、制片人、经纪人是很难的。
同时毕业生从事的具体工作岗位可以分成这几类:广告策划类、市场推广销售类、活动策划执行类、行政管理类、演出及影视类和其他种类工作,根据调查,不管学生进入那个行业就业,管理、策划和营销性的工作都占了较大的比例,尤其是各种活动的策划和执行工作最为普遍。
(三)毕业生对课程的看法
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学 ☺校目前的课程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帮助并不是很大。多数认为所学课程过于宽泛,好像什么都学,又好像什么都没学到。他们希望课程能更有针对性,由于每个人的工作不同,对于应该学哪些课程也意见不一。总体而言,管理类、市场营销和公关活动类的课程被认为是对工作最有帮助的课程。
同时,多数毕业生认为在实际工作中比较欠缺的并不是专业技能,而是沟通与管理的能力。从另一个角度讲,由于艺管的毕业生较 シ多从事营销、活动执行类的工作,所以沟通与管理其实也是专业技能的一种。不过,毕业生大多认为实践活动和实习是比较有用的,认为在校期间应该增加实践活动的比例。"
二、上电艺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由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培养评价四个方面组成。[4]
根据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以及目前上电艺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我们对艺管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一)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和学生就业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一所电影学院开设的艺术管理专业,比较传统的状况是以“制作人或经纪人”为主要的培养方向,但是这样一来毕业生要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就非常大了。应该看到,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接下来“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过程就是文化创意产业大有所为的时候,各行各业都急需艺术的融入来树立品牌,提供高层次的产品、服务和体验。如汽车公司进行品牌建设和营销时就需要大量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和手段:广告宣传片需要用到电影拍摄、广告宣传手册需要用到平面设计、一个车展活动需要用到灯光、音效、舞美、演员表演(车模)等诸多艺术手段。因此,假如把在文化艺术类的公司就业当作是狭义的行业就业,也 ϡ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对口的工作,那么进入广告营销及策划类的公司,就可以看作是广义的行业就业,也就是从事那些虽然不是直接属于戏剧影视、文化传媒等行业,但是也需要运用到大量的艺术手段和方式的工作岗位。根据上电艺管学生目前就业的现实状况和对未来就业市场的预期,应该避免与其他本科院校的正面竞争,而要抢占并扩大在第二个层次广义就业市场的份额。
所以,上电艺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中国文化产业培养具有一定创意能力,熟悉影视制作、演艺活动及文艺商务活动策划的方法和流程,并能有效执行的专门人才。这个目标明确了上电艺管培养的三大方向✔:制作与制片方向、文化艺术经纪方向和文艺及商务活动策划方向。其中针对文化产业培养创意策划和执行人才,这是上电艺管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以实践课为核心的课程模块
在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和主要方向后,就要制定达成这些目标的课程体系。在设计课程体系时,最重要的是了解所培养的人才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是什么,然后根据这些技能去安排课程,这样可以让课程更有针对性。
要想成为一名专业的制作人或制片人需要广博的知识,既要了解戏剧影视艺术的基本知识,又要具有管理、营销甚至财务方面的能力。但是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理论素养相对欠缺,而且只有三年的时间学习,不可能像本科院校那样从理论知识开始,面面俱到地学习。所以上电艺管的课程设置改变思路,进行逆向思维:那就是假如学生毕业后成为一个制作或制作人,他首先的必须掌握的技能是什么?毫无疑问,他首先要知道一台演出或者一部电影是如何产生出来的。于是我们就把该方向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学生要能够制作一台1小时左右的舞台演出,以及制作一个10分钟左右的视频作品。假如学生能够达到这个目标,那么他既可以更进一步向专业的制作人或制片人方向发展,也可以进入其他行业,如广告公司参与广告片的制作、网络媒体的各种微电影、各大企业内部企业文化宣传所需要的各种宣传片等。明确了这一点之后,我们改变了以理论课为核心的模式,代之以制作课程为核心,辅以一系列其他相关课程和活动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作为核心课程的演出制作流程与管理以及电影制片流程与管理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课程结束后学生要制作出一台演出及一部视频作品。因此在这个模块中所有相关课程都以此为目的,本着“有用就上,没用不上,需要多少上多少”的原则进行开设和教学。
同样,对文艺商务活动策划这个模块而言,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技能?我们认为学生需要的是策划与执行各种活动的能力,策划能力最直接的体现是会规范地撰写各种策划书。基于对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分析,最实用的策划书包括:市场调查策划书、市场营销策划书、公关活动策划书和广告创意策划书。同时在执行方面,虽然活动的种类很多,但是最常见的文艺商务活动包括品牌/产品推广、庆典、年会和公益四大类。因此以掌握撰写这四类策划书和策划执行四类活动为目标,我们开设了品牌学概论、公共关系实务、市场调查实务、市场营销实务、广告创意与策划实务、大型活动流程与管理以及活动策划与执行实务等系列课程。
(三)探索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现在不少专业都与企业合作,引进项目让学生参与。但是对艺术管理这个专业而言,校企合作也面临几个问题。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做的项目并不多。企业不是公益组织,他们最希望的是用最少的成本(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高质量的作品。真正重要的大项目事关自己的声誉和效益,是不可拿来给学生操练的。"
另一方面,企业的首要目的是盈利,所以失败的项目是不可接受的,但是学校的首要目的是教育,对教学来说失败的、或者不完美的实践活动也是有价值和意义的,有时候它能让学生学到更多东西。同样,对企业来说不可能留着能力不足的员工,但对学校而言,老师不能把能力差的学生抛在一边,只顾培养几个尖子。这就是商业机构与教育机构最大的区别。很多实践活动中都只有部分学生参与,大部分学生被撇在了一边,而且越是重大的项目这种情况越明显。因为结果很重要,所以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就被摆在了第一位,在这种情况下就只有少数学生得到了真正的实践。
为了让实践活动更有效率,能顾及更多的学生,我们本着“点面结合”和“过程与结果兼顾”的原则,设计了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形成了一个由浅入深,由基础到高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的做法,一是,在纯理论课程中增加实践性活动,二是,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要提高实践活动的比重,鼓励以实践或比赛的形式进行考核,三是,毕业综合训练紧紧围绕策划与执行的主题,四是,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实习,五是,选派优秀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践项目中去。
(四)建立全面的教学评估体系
教学评估体系也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学效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这都需要相应的评估手段进行验证。但是由于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职业技能而非理论知识,所以传统的书面考试无法检验学生掌握技能的真实情况。因此,为我们将评估分成专业评估和教学质量评估两个层面,专业评估涵盖专业质量基本评价、办学优势、发展前景、存在缺陷及改进途径等。我们用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行业情况及岗位分布、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用人单位反馈这几个指标进行评估。每年对毕业生的四联单签约率、实际就业行业及岗位进行分析来判断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与我们预期的就业方向是否相符。
教学质量评估层面,改革以书面考试为主的方式,变成了以实践活动、策划作品和当众汇报相结合的考察方式。另外,把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取情况,学生参与市级全国级比赛的情况列为评估体系中的参考指标。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评估体系能够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有效性。
三、建议
在今后的发展中,首先要继续将专业培养目标与就业市场需求紧密联系,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资料库,长期跟踪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用人企业的反馈,并以此为基础调整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
其次要进一步探实践教学的新形式和新手段。实践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如何针对艺术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在现有的条件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更加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所在。
最后,要完善评估体系,无论是每一门课程的评估,还是整个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估都需要尽快建立起一个定量化的指标体系,要在大量第一手数据的基础上,提炼出有效的指标,并确定相应的比重。
总之,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兴起,未来必然需要大批的文化艺术管理类的人才,只有准确把握市场发展的脉络,才能让高职院校的艺术管理专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2] 陈 凌.艺术管理专业发展的核心概念[J].山东艺术学院院报,2009(5).
[4] 曾令奇,张希胜.我国高层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06(5).
[5] 戴娟萍.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质量评估初探[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