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大学校园阶层文化分析

时间:2024-12-26 03:25:4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阶层文化已经从社会渗透到社会里的每一个子环境。而其中的校园阶层文化就是当今大学校园不得不关注和重视的一种新型校园文化。校园阶层文化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校园阶层文化对当今大学带来了什么影响,我们怎样面对校园阶层文化等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探索解决。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之后,才能让校园阶层文化在高校中发挥积极作用;只有清楚地认识到校园阶层文化给大学校园带来的机遇与威胁,我们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引导和利用。

论文关键词:阶层文化;校园阶层文化;校园文化

不可否认,当今社会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分层与社会分化的现象。随着社会阶层文化的渗透,我们的校园阶层文化也开始发展。当然,校园阶层文化虽然是社会阶层文化的一部分,但校园阶层文化有它自己特殊的地方。这个圈子里的群体有相同的文化资本,较高的素质与认识。这样一个群体未来将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校园阶层文化的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与责任。

一、从社会阶层文化到校园阶层文化

在我们当今生活的这个社会,社会阶层的存在已经是一种事实。他们各自以不同的消费观念,不同的收入、不同的地位等保卫着自己这个阶层的领域,阶层界限起到了充分的保护与排斥的作用。正如霍尔的《工人阶级文化》、刘易斯的《贫困文化》以及怀特的《阶级社会》所说的那样,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文化。阶层文化,是在社会阶层基础之上来理解,应该说,先有阶层,再有阶层文化,并且有阶层存在的地方必然有阶层文化。对于其他的子文化,如政治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来说,阶层文化出现得稍微要晚一些。国内学者对于阶层文化有不同的理解,最早提出“阶层文化”概念的是郑凡先生。由于在西方教育中,阶层、阶级甚至种族、等级都是class一词,即阶级和基层是相通的,从而,阶级文化和阶层文化也是相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方当时所谓的阶级文化也可以理解为阶层文化,所以阶层文化概念的提出与使用要远远早于国内。 钱民辉教授曾在《教育真的有助于向上社会流动吗?》中提到,在学校甚至是幼儿园就存在社会分层的现象。幼儿园有很多小朋友,他们在选择自己的小伙伴时,就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选择与自己家庭环境相似的伙伴。现在,想想自己曾经的亲身经历也确实是这样,我们昔日的伙伴,现在的朋友似乎和自己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在班级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朋友,但又不可能和每一位同学都成为朋友,这就导致一个班级里出现了好几个朋友圈,这就是校园阶层的表现。

基于阶层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给校园阶层文化下个定义。所谓校园阶层文化,是指同学们用来明确自身校园角色的各种显示,如:心里愿望、消费观念、生活习俗等,和社会阶层文化不一样的是,校园阶层文化的符号更多侧重于性格、个性以及家庭背景与行为方式。校园阶层文化体现得最为突出和浓重的是大学校园阶层文化,尽管阶层之间不一定存在歧视,但存在着明显的保✉护与排斥。

二、校园阶层文化产生的根源

钱民辉先生对幼儿园阶层文化现象作了亲身的观察和研究,去看孩子们玩什么、做什么,并对此现象也作了简要的解释。比如,一些小孩来自富裕的家庭,父母大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或企业的领导,他们从小就知道哪些衣服是名牌,哪些文具最时髦,哪里有最好玩的游乐场,哪里有最好吃的餐厅。这一群小孩他们有共同的话题、共同的见识、共同的经历。这时候如果有一位普通百姓的子女想成为他们的朋友或只是想加入他们的谈话,他们脸上都会表现出很多的不愿意的表情有时甚至是“歧视”。这些不愿意的表情说明了很多很简单的原因。普通百姓的子女可能没有去过游乐场,可能从来没有碰过玩具,还可能他们的外表一看就不能让那一帮富家小孩所接受。其实并不奇怪,孩子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完全由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支配。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加上他们大多都还不太懂事,所以他们很纯真。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样一种现象直到这帮孩子上到大学,还存在吗?存在。并且这样的阶层文化会更明显与根深蒂固。

按照中国现在的上学体制,上大学以前我们都在离家最近、最方便的地方上学,几乎都不会逃出自家所在的城市。这就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在我们上大学以前的同学都是属于同一个地方。换句话说,除个别同学以外,我们的家庭背景、消费观念、行为方式不会有太多的差异。然而,等进入大学以后,我们的同学大都来自五湖四海,遍布全国各地,有家住城市的,有从农村苦大的,有市长的女儿,有农民的儿子,他们接触不到三天阶层文化就显而易见,各阶层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文化屏障”。所谓“文化屏障”是指不同文化身份、地位的群体,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资本、文化品位、文化消费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人们在这种同质文化群体中,通过交往和行动,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保护和排斥意识——文化屏障——使其他阶层的人不能进入这个阶层,也使得自己阶层的人的利益不受侵犯。[2]校园阶层分隔现象也就是“文化屏障”所起的作用,它有效地阻断了其他阶层向这个阶层的流动。而校园阶层文化的产生存在以下四个主要的根源。

1.消费观念不同导致大学校园阶层文化

消费观念(Consumption Concept)是指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是消费者主体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消费观念的不同主要是依赖于家庭背景的差异。怎样的家庭背景决定了怎样的消费观念。按照消费观念的维度,我们可以将大学校园阶层文化分为节俭型、追求时髦型与奢侈型。

(1)节俭型。又可以成为计划消费型。这一个阶层的学生大都来自于经济较拮据的家庭,父母没有正式的工作或固定的收入。他们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每一次消费都需要父母付出很多的汗水,所以,必须从简出发,迫不得已的需要才会驱动他们去消费。不然,没必要的消费他们绝对不会去执行。他们的消费观念是,不应消费的绝对不消费,应消费的从简消费。 "

(2)追求时髦型。这个阶层的孩子大都来自于工薪阶层。他们对消费有一定的认识,对品牌有一定的了解与追求。只要有新的产品出来,他们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去关注,希望自己消费的产品走在该领域的最前面,通过各种时髦、前卫的符号来彰显自己的品味与审美。所以,要支持他们这样的消费观念,需要家庭在经济上有一定的基础。

(3)奢侈型。拥有奢侈型消费观念的孩子首先是家里经济收入比较丰厚。同时,这帮孩子大多数是在城市里长大。他们从小就有条件和环境去接触一些超级名牌产品,并对此有浓厚的兴趣。像LV的包,香奈儿的化妆品、迪奥的香水……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常谈论的话题。他们在消费产品上有很大的优越感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2.行为方式不同导致大学校园阶层文化

行为方式是导致大学校园阶层文化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一方面 表现在日常行为动作的差异。另一方面表现在生活习惯上的差异。

(1)日常行为动作。日常行为动作主要是指学生们在平时一般是做什么事情、有什么行为。那么按照这一角度,我们可以将当今校园里的大学生分为主要的三大类。一类是学习型。这一类型学生来到学校,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他们以书为伴,勤奋好学,从不逃课,成绩优异,自习室和图书馆是他们长待的地方。第二类是能力提升型。很多学生上了大学以后,对于学习的精力已经有所转移,他们着重在能力提升方面。课外活动是他们的主要生活内容,学生会、社团是他们的生活圈子。他们在乎社交,重视锻炼。这帮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更有能力去适应社会。最后一类是混文凭型。这一阶层的学生,说严重点,算得上是大学的“败类”,一来到大学,就抛弃了一个学生的职责。网络游戏是他们最忠诚的朋友,他们是KTV、酒吧最忠诚的顾客。吸烟、酗酒、赌博是他们耍酷的动作。他们来到大学唯一的目的,就是把最后的文凭拿到手。这一阶层受到其他阶层的严重排斥却仍然活得自以为是。

(2)生活习惯。大学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在生活习惯上必然存在很大的差异。同一个民族的学生更愿意待在一起,比如说白族,他们在饮食方面和其他同学存在很大的差异,这虽然不会引起别的民族同学的排斥,但是大大降低了和其他同学聚餐、玩耍的几率☮。同理,来自同一个地方的学生也愿意呆在一起,东北人喜欢吃饺子,山东人喜欢吃馒头……这些都或多或少带来了阶层文化。当然,生活习惯的影响远不止这些,有的同学习惯睡得晚,那么早睡的同学注定不能和他们同宿;有的同学有洁癖,那么邋遢的同学也注定不能和他们走在一起,更不可能成为好朋友等等。

3.生源地不同导致大学校园阶层文化

生源地对阶层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同乡”文化发挥的作用。“同乡”文化一直在大学校园里发扬得淋漓尽致,几乎每一所大学都有各地的同乡会,他们扮演着一个家庭的角色,通过各种活动发挥他们的职能。比如,开学时,迎接来自自己家乡的新生,平时大家都互相帮助,组织各种活动充实大家的生活等。而这些刚离家出远门的莘莘学子,一来到大学,碰见自己的“同乡”,那种亲切感绝对就像一句歌词说的那样“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离开家门,同乡就是家人,莫名就产生了信任与依赖。生源地对于大学阶层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除了上面所说的生活习惯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同乡在一起可以说他们自己的语言,也就是我们所称的“方言”。方言所带来的阶层文化,硬生生将其他的同学挡在了自己这个阶层以外,并且这样的界限相对于其他界限是很难打破的,也就是说其他同学很难进入这个阶层。因为语言的相通会带来自内而外的一种气息,这种气息有家乡的味道,是只有同乡才能给予的一种感觉。

4.人生价值观念不同导致大学校园阶层文化

所谓人生价值观念是关于人生目的、意义和价值的基本看法。它涉及到人为什么活着、人的本质与社会性和个人在历史与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等等基本问题。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自己的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本身影响价值观的因素就很多,观念仅仅是一种意识,但这种意识支配着一个人的行为。单从价值观念,我们可以将当代大学生分为以下个阶层。

(1)家庭支配型。这一阶层的大学生,大多来自于高官厚禄的家庭,他们的父母早就为他们铺好了一条阳光大道。他们已经没有动力去追求什么,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用再去追求什么。以后他们都会生活得很好,上进心完全被父母的给予打压下去。当然,就并不代表这一阶层的学生就不学无术,他们只是没有更多的想法与理想,而更多的是对于家庭的依赖和被束缚。他们在学校过得很轻松,不会有过多的心理压力,不必对未来的生活担忧。

(2)顺其自然型。顺气自然型的学生,满足于现状。即使对现实不满足,也不会想着去努力改变。这一阶层的孩子喜欢按部就班,不善于创新。他们认为,命运是上帝安排好的,是自己的迟早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再努力也不能获得。说得积极一些,他们很淡定,很坦然。说得消极一些,他们没有动力,没有目标,更没有抱负。他们从不干坏事,从不违规,但是他们却始终也不是佼佼者。他们从不逃课,但是也没有专心听课。

(3)自我实现型。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说法,这是第五个层次的需求也是人们的最高需求,即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当然,这个阶层的学生不是每一个都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但他们都是有头脑、有思想、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学生。对于未来,有很清晰的规划与打算,他们努力要去做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只要是他们自己下定决心要做的事情,一般人很难让他们做出改变。他们坚信,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定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并且一定要好好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只要他们坚持不懈,到最后,这一阶层的学生必然有所作为。

大学校园阶层文化的存在,远不止这四方面的原因。一定还有别的根源,比如兴趣爱好、性格倾向、成长经历等等都或多或少影响着校园阶层文化的存在。但上述的四个原因使校园阶层与阶层之间的界线非常明显,并很难打破。当然这些维度对于校园阶层文化并不是独立作用,而是交互作用的。比如,家庭经济收入丰厚的学生使其在消费观念方面追求时髦,同时也让他在价值观念上受家庭支配,生源地的作用也暗藏着生活习惯的影响。"

三、校园阶层文化对当今大学的影响

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大学校园阶层文即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写照。校园阶层文化一方面具有内在个体文化的相似性,如大体一致的文化氛围、文化素质、文化显性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不同阶层间的文化特性,如区隔性、稳定性、流动性等。校园阶层文化的这些特性,必然注定了校园阶层文化在当今大学校园里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每一个阶层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并且给当今的校园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关注并正确认识校园阶层文化、采取合理的引导措施、弥合阶层间❤的矛盾,对学校管理、和谐校园建设、教育可持续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1.积极影响

校园阶层文化存在使校园生活更加丰富,每个阶层有每个阶层的文化,使校园文化向多元化发展。那么,那些向上的、积极的阶层的存在必然在无形中对大学的发展作了一份贡献。 2.消极影响

任何一件新事物的产生,同时都会带来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而校园阶层文化更多的则是给大学校园带来了负面作用,也使当前高等教育面临更多的挑战与压力。

(1)学生文化认同产生偏见。尽管,大学里的这些学生群体在文化资本上不存在很大的差别,但校园阶层文化的存在,使他们在文化认同上产生很大的偏见。所谓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指特定个体或群体认为某一文化系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内在于自身心理和人格结构中,并自觉以之评价事物、规范行为。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每一个阶层的群体对自己这个阶层有浓厚的凝聚力,对自己的阶层有充分的信任与依赖,所以他们对自己这个基层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然而,对外来阶层的价值文化却非常地不屑一顾。在这种状态下,阶层最后就会发展成为各种小团体,并且团体与团体之间相处与竞争是恶性的,群体在不知不觉中喜欢拉帮结派,护内排外。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造成畸形的思想。

(2)德育工作任重道远。阶层文化冲突的滋生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阶层文化中显现的文化屏障凸显了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文化规范与伦理取向。然而,较弱的那一阶层的学生群体久而久之必然会产生一种怨恨心理。所谓怨恨,按舍勒的界定,就是弱者对强者、穷人对富人、较不完美的生命对完美生命进行价值攀比,前者对后者虽有嫉妒、仇恨、报复等情绪却又无能为力,只能隐忍压制自己的这些情绪并依然“强颜欢笑”。以农村走出来到大城市上大学的学生为例,在当地学生眼里,他们就是“外地人”,来自贫穷的农村。这种弱势地位必然阻碍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进程。在新的环境里,不同的阶层文化产生差异与碰撞,如:纯朴与讹诈、真诚与冷漠、善良与狡猾等,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怎么选择?不同阶层文化的学生应该怎么相处?目前的德育内容是否得当?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向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反学校文化的产生。在西方学者的示范与启发下,我国的一些学者也着手开始研究我国学校里的反学校文化。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我国的反学校文化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与阶级对立联系在一起,而是认为只是对学生主流文化价值的怀疑、批判、叛离、拒斥,是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异化。大学生和小学生、中学生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有思想、有想法,完全有能力独立甚至领导一个群体去做一件大事。他们挤压在心里的自卑、委屈情绪一旦太多太久以后,他们一定在某一天会狠狠地爆发。这种爆发必然与校园文化是背道而驰的,直接影响就是反对和颠覆学校的主导价值,并从爆发中产生反学校文化。如果说学校是一个社会,那么反学校文化就是社会中的恐怖主义。这对和谐校园的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扰乱学校管理。

校园阶层文化带来阶层间的文化冲突,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作为教育者怎样面对校园阶层文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新问题。尽管没有能力去掌控校园阶层文化的存在与分割,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引导他们,通过有效的方式让阶层文化在大学校园里发挥积极作用,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四、校园阶层文化❤的发展趋势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越来越彰显出自己的主人翁角色。尤其是“90”后这帮“非主流”的成人,他们进入大学以后对校园的影响绝对是立竿见影。大学♫未来的校园文化将会比今天繁荣很多倍,未来大学生张扬的个性将会让今天的校园阶层文化显得有点传统,有点古板。社会的压力早就不再是温饱问题之类的物质压力,而是科学技术、体质创新、文化繁荣等一系列的精神压力。我们可以大胆猜想,未来因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所带来的校园阶层文化的影响将会逐渐减小,而以个性、兴趣爱好、人生抱负等所带来的校园阶层文化将在阶层文化氛围中占上风。这样一个猜想,将为高校的管理工作提供一个指南针。换句话说,物质上的给予与帮助对不同文化间的融合已经不会带来多大的驱动,而精神的满足对于未来校园阶层文化发挥作用方面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校园阶层文化既给大学带了新的挑战,也为大学繁荣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教育将成为社会流动与社会不同阶层间交流的主要方式与桥梁,这也正是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一个契机。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