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探索活动中教师的价值凸现
"
【论文关键词】探索活动 教师的价值 尊重 平等
【论文摘要】教师的价值应体现在能否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设宽松的氛围,提供丰富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潜能;教师的价值应体现在能否与幼儿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真正把幼儿看成是有鲜明个性、有独立人格的人,师幼之间互相尊重、共同发展;教师的价值应体现在能否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去发现幼儿的“闪光点”,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在探索中不断的进步。
孩子生来就有一种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好奇心驱使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每一件事。孩子是年轻的科学家,他们往往喜欢自己动手做事,并在动手的过程中寻找答案。他们的玩耍不是随意的,而是获得信息、发展智力的过程。如果没有充分利用孩子喜欢探索的特点,对其限制过多,那么他们就无法得到足够的刺激,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机会。
所谓“探索活动”,是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以培养幼儿的主动性为目标,适时、适宜、适度地致力于充分发展幼儿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能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再是单向的传输和单调的重复,而是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利用多种教育因素引导幼儿认识世界,激发幼儿探索世界的兴趣和愿望,使幼儿在教师的引导、支持与合作中,积极参与活动、大胆在活动中进行尝试、在尝试中不断发现,在发现中不断求新、求异。教师虽然退居到了后台,而教师的价值却更深层地扩大和上升。
1.教师的价值应体现在能否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设宽松的氛围,提供丰富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潜能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在引导幼儿探索事物的过程中,应充分以幼儿的兴趣、爱好、情感体验等因素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对面前事物能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幼儿从开始对新事物的陌生迟疑,到后来能主动、大胆地进行接触、研究,这是幼儿“自主学习”意识 ﭢ的提高过程,在这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了与同伴、与老师共同合作的愉快。
例如:在“奇妙的磁铁”的实验活动中,如果教师只满足于让幼儿明白“磁铁有磁性”,显然达不到实验的目的。幼儿也感受不到深入探索的乐趣。教师就要善用方法,积极引导幼儿利用所提供的各种材料,大胆地与磁铁进行操作。结果,幼儿通过探索能够发现,纸、布、塑料积木、木制玩具都不能让磁铁吸住,而只有铁锅、铁棒、铁链才能与磁铁相吸。在整个探索过程中,教师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实验材料和宽松的探索氛围,激发幼儿尝试的欲望,而且还体现在通过“以疑引思”来提高幼儿对磁铁吸物的兴趣,引导幼儿在边操作边思考、边思考边寻找、边寻找边发现、边发现边研究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增长见识,从而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2.教师的价值应体现在能否与幼儿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真正把幼儿看成是有鲜明个性、有独立人格的人,师幼之间互相尊重、共同发展 "
探索活动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权威不再是“强迫”幼儿“被动学习”,而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比如在观察溶解现象“怎么不见了”这一科学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水和糖、水和奶粉、水和洗衣粉、水和油等物质进行反复试验,发现了不少秘密。当幼儿发现水与洗衣粉溶解后还能产生许多泡泡,把水和油混合在一起的时候,无论如何也不能使水和油溶在一起……。在活动中幼儿对探索过程始终充满兴趣。在这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转换过程中,幼儿明显感觉到自己对探索事物是⌛那么的喜欢,感觉到老师在活动中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是那么的饶有兴趣,幼儿在“玩一玩”、“摸一摸”、“闻一闻”、“试一试”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探索奥秘。
更让幼儿受到鼓舞的是£,当他们把在探索中发现的问题与老师一起交流的时候,老师会热情地鼓励他们进行思考,“你是怎么想的”、“再换一种方法试一试”、“下一步你打算怎样……”这些亲切的话语,使幼儿觉得自己与老师像朋友一样平等,体验着自己被老师尊重和信任的愉快;当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不知所措的时候,老师会及时地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来,鼓励他们动脑筋、想办法。幼儿体验着与老师共同探索、共同发现、合作成功的乐趣与满足。当他们在过程中有了新发现的时候,教师及时的一句“你的想法真特别”、“你都快成小发明家了”、“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的赞赏中,增添了许多对探索活动的自信和执着。由于教师能真正把幼儿看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所以,幼儿在探索活动中,身心、潜能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
3.教师的价值应体现在能否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去发现幼儿的“闪光点”,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在探索中不断的进步
日常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宝库,是进行探索活动的源泉。牛顿因为对“抛出去的物体为什么能掉到地上”产生好奇而提出了“万有引力”的理论;爱迪生则在黑夜里看到医生利用“镜子反光”为妈妈做手术的过程而发明了电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虽然不能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牛顿、爱迪生,但是,只要我们能细心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去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引导幼儿养成善于发现、思考、寻找、探索、研究的好习惯,我们就会为幼儿日后的发明与创造提供最大的可能。比如,幼儿在户外活动中喜欢玩泥、玩水,喜欢捉虫子。虽然孩子们玩得满手都是泥巴,但是他们的收获也是不小的。有的幼儿玩水发现了“水怎么也抓不住”,有的幼儿抓虫子认识了“西瓜ส虫”。
幼儿的求知欲是旺盛的。教师如何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活动,正是检验一名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是否正确,是否符合《纲要》要求的绝好方式。比如教师组织幼儿探索纸的承重问题时,教师引导幼儿探索“同样的一张纸,怎样让它承受最多的积木呢”。幼儿被面前的操作材料深深地吸引了。他们积极地投入到研究操作活动中去。有的幼儿建造了一座直行的“纸桥”,上边只放了两块积木,“纸桥”就塌了;有的幼儿觉得在“纸桥”的两端先压上几块积木,再往“纸桥”上放一些积木,果然这次放得多一些。有的幼儿认为还可以再建造一座不同的“纸桥”,把纸折叠起来,“纸桥”变成双层的了。这一次“纸桥”的承受力又比前两次大多了。可是爱探索的幼儿仍然不满足这几次实验的结果,他们又尝试着把纸折成“瓦楞”型,“纸桥”的宽度改变了,当幼儿把一块一块的积木不断地放在“纸桥”上,“瓦楞”型的“纸桥”一下子能承受很多积木而不倒塌,幼儿高兴地叫了起来:“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在这个探索活动中,幼儿完全解放了自己的手脑,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幼儿好奇心与探索欲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其实,在探索活动中,只要教师能善待每一名幼儿,极大地尊重幼儿的人格,像保护幼儿的生命一样去保护他们的好奇心,那么,孩子们的眼睛就会看得很远,尽情放飞自己探索的翅膀,遨游在无限的多彩空间,去探索更广阔的未知和奥秘。
总之,教师在探索活动中应及时进行角色调整,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引导与推动,充分使教师的智慧与幼儿的兴趣交织在一起,达到教师与幼儿展开有效对话、互动分享、合作交往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