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职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路径
【摘 要】阐释了职业精神的基本概念,论述了加强培育高职生职业精神的重要性,建议通过加强在思政教学中渗透、专业社会实践、职业角色训练、构建出先进的职业特色与鲜明的校园文化等途径来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精神。
【关键词】职业精神;构建路径;高职院校;学生
引言
职业精神是指同一职业的从业人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所形成、并为大家共同认可的具有该职业自身特征的精神,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其核心是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和职业良心。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不是资金和设备,而是具有职业精神的员工队伍。当前很多企业员工由于缺乏职业精神,导致频繁跳槽、诚信缺失等,不利于企业发展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与员工职前职业精神培养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企业员工的主要来源之一,企业员工职业精神的缺乏,在某种程度上,与高职院校忽视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有关。欲改变这种现状, 就必须重视学生职业精神培养,重视对高职生职业精神培养路径的研究工作。
一、培养高职生职业精神的重要性
(一)加强职业精神的培育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为:“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为培养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提高高职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满足企业对所招人才需求的同时,更要培养高职生符合职业要求、保证用人单位发展需要的£职业精神,这两项任务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高职院校应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为出肇始与发端, 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为学生努力学习提供可靠的动力、提升高职生未来的职业认同感。
(二)有利于提高高职生毕业后的就业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当今就业市场上人才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新闻媒体曝光中的部分企业因为员工缺乏职业精神而导致出现的消极怠工、跳槽等现象,给企业的和谐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于是,在今天的广大用人单位,在注웃重人才综合素质的同时,还有一个明显的倾向,那就是越来越重视所招聘人员的职业精神问题。纷纷在笔试、面试、顶岗实习等环节之中,均注重对所招聘人员职业精神方面的关注与考察。因此,加强对高职生职业精神方面的教育工作,有利于高职生的顺利就业。
(三)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深受社会用人单位喜爱的、高素质的毕业生是高职院校实现其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从高职ป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看,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培育有利于他们踏入社会后敬业乐群、爱岗奉献;有利于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加优秀的工作者和建设者,从而以学生的职业成就和职业声望,提升了高职院校在相关企业和人才市场的认可程度和品牌地位,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强的动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在思政教学中渗透
教育部原部长周济曾指出,教育部门和高校要积极开展以当前就业形势教育为重点的校园就业指导服务活动,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学生客观、理性、辩证地认识就业形势,帮助毕业生解疑释惑,稳定毕业生心态;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积极主动的就业;要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高职生职业精神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课程建设与教学中,要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围绕高职生在职业精神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采用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热点答疑等形式,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还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与感染力,使职业精神教育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以专业课理论为依托增强高职生对职业精神的认知
职ร业精神教育应该与专业课理论教学活动相结合, 深入专业教学各环节之中, 实现职业精神教育与专业素质培养的有机统一。专业课决定着学生未来的职业本领、职业方向,是高职学生时间和精力投放的集中点, 专业课也是培养学生崇高的职业理想、端正的职业态度、踏实认真的职业作风,敢于担当的职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明确自身主体性活动对于教育对象所具有的现实与长远意义的全面而深刻的认知, 专业课教师对待本专业的态度、对本专业未来发展前景的看法、 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工作态度、人格魅力都会对高职生产生深远影响。实践证明,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的讲授与培训,忽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专业课教师必须明确自身承载着育人功能,努力挖掘自身以及教学内容当中所蕴含的教育资源,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过程的安排等方面体现传授知识技能与职业精神的统一,注重从专业角度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引导高职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以及对于未来的择业做出正确选择。
(三)与实训工作相结合
实习实训既是技能训练,更是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精神培养的核心环节。以实践为途径加强学生对职业规范、纪律和责任的认同。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的技能和本领。”实训既是技能训练,更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培养的核心环节。职业规范、纪律和责任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根据各种职业的工作规律制定的既有社会共性又有职业特点的规章制度。任何人从事一定的职业,都需要遵守本职业的纪律和规范,尽职尽责,以减少因个体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对工作造成的冲击。在高职教学中,要通过让学生到工厂见习、课程实习、顶岗实习、模拟企业的方式进行课程实践,使高职生能够在校期间走入企业,了解企业,从而使在校高职学生就能够实现与企业一线岗位要求的零对接,在具体的实践中,培养高职生的责任心,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细则,认同企业的文化。 (四)在社会实践中培育
社会是一所综合性大学, 高职生投身于社会实践可以学到丰富的社会知识。为此,职业院校应为学生联系和提供实习、假期打工、社团活动等实践机会,让高职生对专业有所了解,亲身体验专业的特点,培养高职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并指导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认识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打工实践就是植根企业和社会,通过在社会的“行”和“悟”、感知社会,在工作中学习,在实战中提高。理论是灰色的,而社会实践之树长青。高职生只有从书堆里解放出来,用自己的思维和智慧,下工厂、进企业、访街道、闯社会,才能接触和感悟企业文化,真正培育和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进而转变成一种职业发展理念。因此,高职生做社会兼职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现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脱节缺憾,提高高职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积累他们的社会经验,同时也训练了高职生的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育出了一种职业精神。然而,值得指出的是校方应做好加强对高职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引导和指导工作,避免高职生因打工而荒废学业或在打工中遭受不必要的伤害等。
(五)通过职业角色训练来培养
职业精神能为高职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与实践提供一种内在的动力,同时,职业精神对高职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亦能起到一种稳定的持久作用。而职业技能的发展,特别对职业角色的实践感悟,又会增强高职生的职业精神。因此,实践导向的职业角色训练是提升高职生职业精神的必然诉求。在校内,建立学科模拟研修基地,将有较强操作性的企业岗位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模拟研修基地中进行职业角色的扮演,体会一种职业规范和要求,进而提炼出一种职业精神。也可以有效开展多种多样的研修学活动。例如与校外企业建立一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在校外的企业基地将职业角色训练与毕业后用人单位的招聘挂钩,并通过与实践基地的管理层交流互动,通过打分等形式, 将高职生职业精神的综合性评价结果反馈给校方, 校方将其作为高职生专业课年终考核的重要参数来源。
(六)是构建先进的职业特色与鲜明的校园文化
众所周知,文化环境可以熏陶人、濡染人、感化人。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培育与弘扬大学精神的重要要素之一。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体现了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绿化带设计、宣传标识设计等物质形态硬实力,更体ฬ现了包括学校的传统、人才培养目标、校风、教风、学风等在内的办学理念文化这种软实力。优秀的校园文化品味容易增强高职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能够提升师生的精神境界与人文修养。校园文化建设旨在发扬良好的办学传统、独特办学风格和先进的办学理念,不断改善校园环境,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浓厚校园学术空气,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和办学水平。为此,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 创造先进的校园文化是当前高职院校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高职院校必须调整自己,适应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精神为重点,将职业特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彰显出一种职业优势和职业方向,从而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进而促进职业院校的和谐与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2]王萍霞.市场经济伦理视域中大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路径探析[J].兰州学刊,2010,3:155-157
[3]孟娇妍.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6):15-17
[4]孙秀玲.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内容及培育途径分析[J].职业时空,2012,4(8):7-8
[5]解为强.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思考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