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依托教材整合历史课外资源的一些尝试

时间:2024-12-26 03:36:0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历史课程教学中可发掘利用的课外资源是非常多的。在历史教学中,要合理地整合、运用这些资源,为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服务。

论文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程;课程教材;课外资源;整合尝试

教材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资源,也是教师执教的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当前,面对各种庞杂的历史资源,我们要求立足课标,依托教材,对课外资源进行合理整合。

一、抓住史实背景和影响,进行史料性拓展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史学研究、学习的基本原则。对史实的理解内化,要有必要的史料做为依托。近年来中考重视对于史实背景和史实影响的考查,但现行教材对此或者较少谈及,或者只有结论性表述,缺乏必要的史料支撑。这需要教师进行相关的史料性拓展。

例如,人教版八上《鸦片战争》一课中对“鸦片战争”的爆发背景只表述为一段结论式语句:“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但对于初二的学生而言,在没有学习英国工业革命的情况下,很难理解、内化这些内容。在这里,我添加了工业革命完成后的英国经济急剧增长、急需拓展海外市场的相关史料,从而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再如,人教版八上《血肉筑长城》中,对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没有任何表述。这里,我借助三则材料,引导学生从中国意义、世界意义、民族牺牲三个角度进行了归纳,深化了学生对这一史实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史料研读能力。

二、问题立意,随时进行时政热点的拓展

今天的时事,往往折射出昨天历史的影子。适当地引入时事,是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补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近几年中考文综试题紧扣时政热点也印证了这一点。这就提示我们,学习教材相关内容时,要有问题意识,巧妙地利用时政热点,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建立古今呼应的意识。

例如,教学抗日战争的内容,可联系全国人民抗震救灾中体现的“不畏灾难、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讲罗斯福新政内容,可联系奥巴马应对次贷危机制定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讲海峡两岸关系,应联系实现“三通”的艰难历程;认识西藏问题,可联系藏独分子打砸抢的恶行;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史,应联系圆明园文物的海外拍卖……

三、“一标多本”背景下,多种版本教材互为借鉴

历史教材文本是依据历史课标,对史学的一种解读。在当前“一标多本”的教材背景下,不同版本的切入点和视角可能有所不同,这也为我们处理教材提供了另外一种视野——彼此借鉴、适当整合。

例如历史课标对八年级《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的教学要求是:“知道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人教版教材是侧重基本史实的把握,对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后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叙述比较充分;而华东师大版教材则是侧重史学特征的把握,从“从贫困走向小康、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两个版本对该内容各有侧重,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将之互相融合:使用华东师大版的,可以将人教版中有关内容移植❣过来,弥补教材的不足: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可借鉴华东师大版对这一问题观点,在课后引导学生思考: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训练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

四、顺应学科融合趋势,对教材进行适度学科迁移

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不是彼此孤立的。叶圣陶曾说:“课程各个分立,这是不得已的办法。”“教育的最后目标是使各个部分分立的课程能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起,构成了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其中。”这就提示我们,处理教材时,应在以历史学科知识为主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去吸收各学科的知识素材和背景,体现教材的整合性。

1 文史拓展。自古文史相通,其关系是内容、形式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大都依靠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知识的教学,可适当借鉴语文课程内容。这样,一方面能充实历史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授秦朝灭亡的内容时,可让学生联系贾谊《过秦论》的相关内容;在学习普法战争时,可以联系都德《最后一课》等。这样在锻炼学生历史概括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不同学科知识的迁移能力。

2 史政拓展。政史不分家。很多历史事件的分析,可运用政治课程内容。例如,利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观点来分析历史事件和史学问题,可使两科知识学习相辅相成。这也正符合今天的课改注重综合学习能力培养的方向;近几年河北省中考文科综合试题也正体现这一思路。

3 史地拓展。历史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为历史提供直观的地域空间概念,使史实描述变得更加清晰、具体。在学习历史战争、地名、事件、领土、交通等特点时,运用地图往往能活化教材,使教学变难为易。例如,讲“三国鼎立”时,可借助地图,使学生一目了然;又如,讲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工业基地定在东北的原因时,可联系东北有重工业所需要的煤、铁、石油等资源的地理知识。

4 适度向其它学科拓展。历史的综合性和人文性特征决定了历史课程教学还要合理渗透音乐、美术、物理、化学以及建筑、民俗等知识。

五、多维联系学生生活,建构教材知识的生活化背景

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把知识不断内化的过程。把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链接,往往能拉近学生与教材知识间的联系,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 与学生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相联系。在学习《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课时,大小和卓和回部的名词都比较枯燥、难记,而引入《还珠格格》中的香妃故事就可增加趣味;学习《战略大决战》时,可与ข电影《大决战》相联系;学习《文化大革命》时,可播放相关的文献记录片

2 与学生生活经历相联系。学生对史学分析方法的学习,历来是历史课程学习的难点,不易被学生理解。而我将其与学生生活经历联系,引导学生类比思考,取得了较好效果。

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时,我引导思考:“如果自己学习成绩不好,你认为原因有哪些?”让学生体会从内外因分析事物的方法,意识到根本原因是内因的原理;学习“解放战争的胜利”时,让学生联系“日常同学发生矛盾打架”的案例,使学生找到了分析战争应从“交战双方”入手的思路。

历史教材,作为高度浓缩史实与观点的文字,把几千年的历史只积淀成了几本薄薄的册子。依托教材,对课外资源的有效整合,既是课程资源建设的需要,更是帮助学生内化历史、提升能力的要求。对此每个人会有自己不同的感触,但无论怎样,“用教材教,而非只教教材”却是相通的,而且需要付出努力,探索空间还很广很深。 <>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