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和谐视野下的大学生闲暇道德观培养
[论文关键词]和谐大学生 闲暇 道德观
[论文摘要]大学生闲暇道德观培养是大学生闲日艮道德实践的前提。据有关调查,不少大学生由于缺乏高尚的闲暇道德观,不能合理安排闲暇时间、科学选择闲暇活动内容,大部分的闲暇时间都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糟蹋了宝贵时光。文章试图从和谐的视野,探索大学生闲暇道德观的培养,为大学生闲暇道德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道德是万物和谐之本、和谐之基,和谐是道德追求的目标和道德升华的境界。从“和谐”这一独特的视野,对当代大学生闲暇道德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有利于探索大学生高尚的闲暇道德观,为大学生的闲暇道德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一、 和谐与道德
1.“和谐”的基本内涵。和谐是天地万物之间最自然、最平衡、最协调的正常状态。“和谐”一词,蕴涵和衷共济、内和外顺与协调、和睦之意。“和谐”由“和”和“谐”两字组成,“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 、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首先,和谐是矛盾同一性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表示事物发展的协调性、一致性、平衡性 、完整性和合乎规律性的哲学范畴,它强调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以及事物之间的协同、协调、适应关系。其次,人的本质的发展就体现在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人与人等一切社会关系实践的和谐发展中。再次,“和谐”是社会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结果和体现。但“和谐”具有相对的特征,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总是不断打破旧的和谐,再解决不和谐,建立新的和谐,永无止境。
2.和谐与道德的关系。“道”的最初含义是指道路,后来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规则以及人们应当遵循的行为原则和规范,它主要指一种外在要求,具有某种客观性。“德”的含义偏重于主观方面,一般指主体对“道”的获得和把握。东汉时的刘熙曾将“德”解释为:“德者,得也,得事宜也”,意思是说,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使 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就是“德”。许慎将“德”的含义规定为“外得于人 ,内得于己”,并进一步解释道:“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此内得于己之说也;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此外得于人之说也。”“道”“德”二字联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管子》《庄子》《苟子》等书。后来,“道德”一词被广泛使用,并逐渐具有丰富的含义。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的伦理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追求的是和谐统一。由此可见,“和谐世界,以道相通”。“和谐”传达的是善意,表现的是友好,追求的是美好。“道”是《道德经》的最高范畴,“道”通天地古今;“和”是《道德经》的重要理念,道德是万物和谐之本,是和谐之基;和谐是道德追求的目标,是道德发展的题中之意。认识道德,理解道德,回归道德,合于道德,不仅是个人道德和精神修养的真实目标,也是人类社会走向和谐的唯一途径 。
二 、大学生闲暇活动中不和谐引发的道德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不断增强,闲暇的时间不断增多,闲暇的活动空间不断扩大,影响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外在因素日益增多,外在诱惑力加剧。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和良好的闲暇道德观,大学生闲暇生活不和谐而引发的矛盾和道德问题增多,主要表现在:
1.大学生对闲暇生活认识水平与闲暇活动内容安排不协调,导致的人身道德问题。大学生对闲暇生活认识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大学生把闲暇等同于 “劳逸结合”中的“逸”,放松通常被认为是闲暇的全部内涵 ,把闲暇☣生活的目标定位在“追求轻松愉快”的低层次消遣上,如上网吧、睡觉、打牌유、逛街、请客吃饭、谈情说爱、进卡拉 OK厅和台球室等 ,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这类学生在闲暇时过分沉溺于享乐和感官刺激,缺乏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和探求,不仅有害其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有损社会文明,甚至还会引发违纪犯罪。二是部分大学生把闲暇等同于课外学习,认为同学之间的学习竞争更多地取决于课外竞争,把闲暇时间全部用于学习和求知,如阅读、参加各种辅导班、培训班等。这类学生把学习当成 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不能充分利用闲暇放松 自己,长期处于学习的紧张状态有的学生因学习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因学习而精神分裂、因学习而自杀,缺乏对自身生命的珍爱和生命永恒意义以及价值的关注 。 "
3.大学生闲暇生活消费追求与消费能力的不协调,导致的消费道德问题。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经济条件对闲暇生活质量的影响很大,谈情说爱、上网聊天 、请客吃饭、逛街购物 、野外郊游等都需要钱来支撑,闲暇消费已成为大学生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家庭是大学生消费的基本经济来源。受享乐主义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如攀比心、放纵心、虚荣心等.不顾自身实际和家庭经济环境♡,追求时尚,闲暇生活不够节俭,花钱大手大脚,艰苦奋斗精神淡化。浙江理工大学曾以《大学生在校期间总消费与父母收入、消费对比》为内容展开调查,发现饮食、日常用品在现在大学生的每月支出中已不是大头,所占比例不到 30%;而添置衣服 、请客喝酒等所谓的交际、应酬费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由家长出资购置的电脑、名牌衣物、手机、假 日旅游及健身支出更是学生消费的“大头”。女生花费在衣服、化妆品方面所占的比重相当大,而男生则侧重于联络朋友、抽烟喝酒。上网玩游戏也是大学生的一大支出,普遍占学生花费的近 10%,90%以上的学生经常上网。更有甚者 ,有的大学生为了个人享受,竟然结伙偷盗同学钱物;部分女大学生由于经不住金钱的诱惑,甘愿被包养成“二奶”或通过**的方式获得物质上的享受。
三、树立和谐理念,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闲暇道德观
树立和谐理念要求大学生闲暇道德观培养过程应始终贯彻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的思想,引导大学生有价值地、明智地进行闲暇活动的选择,丰富和提高闲暇生活质量,提升自己闲暇道德境界。
1.树立全面发展观。大学生闲暇教育必须树立大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闲暇实践活动中关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大学生身心发展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关系,增强大学生生命伦理意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为大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一是要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和谐是闲暇或休闲的灵魂这一内涵,提高对闲暇的认识,端正闲暇态度;二是引导大学生科学规划闲暇活动内容,使各种闲暇活动更多地融知识、娱乐、交往和发展等多种兴趣为一体,增强闲暇活动的吸引力 ,提高闲暇生活质量;三是要搭建合理的闲暇时间结构,增长大学生知识 ,引导大学生充分休息和积极参与娱乐活动,真正做到劳逸结合,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四是要积极开展孕育着内在和谐的现代竞技体育活动,以友谊、团结、公平、平等、民主等精神教育大学生,培养大学生的和谐意识。 "
2.树立交往“仁爱”观。随着大学生闲暇交往的时空扩大,交往对象的复杂,人际交往的不和谐成了他们面对的最苦恼、最不适应的问题之一。通过调查发现 ,大学生闲暇人 际交往不和谐问题,绝大部分是由于缺乏宽容大度、平等待人、克己奉献、自重乐观有为的心态与精神引起的,而这些正是儒家“仁爱”思想所强调的内容。“仁者亲亲”强调家之爱;“仁者爱人”强调人之爱、社会之爱;利己利人、达己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强调平等宽容,其追求的目标就是实现和谐。增强交往“仁爱”意识,不仅是坚持和谐理念的应有之意,也是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调适,培养大学生“仁爱”道德之所在。一是要坚持闲暇活动参与者共同发展的心态,培养大学生参与各种集体活动的兴趣,提高参与活动的技能与素养,营造关系融洽的活动氛围,培养团结协作的道德品质;二是要坚持权、义统一观,建构良好大学生人际交往应遵循的平等尊重原则、互惠互利原则、诚实信用和相ง容原则,使大学生在各种人际交往中,以尊重、爱护的情怀建立、巩固和维系各种交往友谊;三是要以精神上的交流和情感上的沟通为目的,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的道德调剂,使大学生在虚拟交往中达到彼此理解和认同,得到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培养大学生虚拟交往的真诚情怀。
3.树立文明消费观。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作为消费主体的地位日趋显现,特别是部分大学生闲暇消费攀高,严重脱离了国情、家情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关注大学生闲暇消费问题,分析和把握其消费特征和行为导向,引导大学生树立符合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要求的科学消费理念,在闲暇消费实践中养成文明消费行为。一是帮助大学生认真分析国内消费结构、层次和现状 ,分析大学生闲暇生活中存在的消费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引导大学生对各种闲暇消费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判断,并对闲暇消费作理性思考,及时调整自己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二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发展型闲暇消费观,鼓励大学生在 自身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加大用于其自身素质提高的闲暇活动消费,最大限度地提高闲暇消费层次结构中的精神文化和教育的含量,减少娱乐性、消遣性消费,提高闲暇消费价值,实现最大限度的消费效益,促进大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三是引导大学生树立闲暇适度消费观,坚持量人为出,勤俭节约的原则,科学选择闲暇消费类型,合理适度地进行闲暇消费,反对提前消费和过度消费。只要注重这三种消费观的协调统一,就能杜绝闲暇消费中的各种不文明、不健康行为,提高大学生的文明形象。
4.树立社会公德观。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几乎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各种不同的公共生活场所,要在公共场所中活动、生存,就必须遵循“规矩”,要是乱了“规矩”,不按照规矩办事,都只为自己的私利着想,那么人们的生活就将没有安全感、没有归属感,整天处在在一个混浊 的、荒乱的 、无 序的状态之 中,影 响公共环境的和谐稳定。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的就是全民族的公德意识,他们有义务为社会整体和谐与进步尽到责任。因此,一是要以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强化大学生的校规校纪教育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二是要开展“共创和谐社会,我为社会和谐做贡献”系列活动,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三是要搭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践平台,组织大学生参加“青山绿水”建设工程,强化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四是要举办建设和谐虚拟环境论坛,加强大学生网络慎独教育,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参考文献]
[2]李雪峰.论闲暇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协调发展[J].基础教育参考,2006:40—41.
[3]胡仕勇,康恒元.大学生闲暇生活行为倾向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OOl:35—39.
[4]张立彬,杨湄祥 I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0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