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90后”大学生闲暇生活状态
摘 要: 本文把闲暇时间、闲暇活动和闲暇心态三个视角综合起来,结合ล课题组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了“90后”大学生闲暇生活状态,从而得出当代高校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具有闲暇时间较充裕、闲暇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呈现网络化和个体化等特点;同时存在缺乏规划和使用闲暇时间的自觉性和主体性,闲暇活动层次不高,以及闲暇价值观存在偏差等☏问题。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闲暇生活 状态
1.引言
自2008年至今,“90后”大学生成为各大高校的学生主体,日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弹性学分制的实施,“90后”高校大学生的闲暇时间占有量大大增加,闲暇生活成为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科学的健康的闲暇会促进个性的张扬与创造性的发展,有助于克服社会心理问题的产生,同时,良好的大学生闲暇群体活动趋势,会对社会闲暇活动产生方向性引导”[1],也就是大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念,是否具备闲暇能力,将关系到他们闲暇生活质量的高低,也将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与生命的质量高低,更关系到未来社会发展优劣,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2.闲暇/闲暇生活/闲暇教育
2.1闲暇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对“闲暇”的理解不同,它最初出自拉丁语“licere”,意指合法的或被允许的,泛指在劳动之余获得许可进行的活动;古法语“leisir”是指人们摆脱劳动后的自由时间和自由活动;英文中的“leisure”,即闲暇、休闲之意。我国学术界,有的学者使用“闲暇”一词,有的学者使用“休闲”,闲暇主要指人的自由时间和自由活动,而休闲更多地是指人的一种精神状态。美国学者杰弗瑞戈比认为[2],如果把有关闲暇的种种定义进行归类,则分别是时间(time)、活动(activity)、存在状态(state of existenee)和心态(State of mind)。学者陶克德森则认为,闲暇一词主要有三种用法,即“闲暇时间”、“休闲活动”和在休闲活动中人的闲适的“精神状态”。可以看出对于闲暇的研究可以从闲暇时间、闲暇活动和闲暇心态三个角度出发。
2.2闲暇生活
闲暇生活是人在闲暇时间内的存在,是人们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活动的方式及活动过程和状态的总和,闲暇生活的构成,应当以主体拥有闲暇时间为基础,没有闲暇时间就无所谓闲暇生活[3]。
大学生闲暇生活[4]是指大学生在除了教学计划所安排的活动、为完成教学计划的活动及满足基本生存的活动之外的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管理的时间里,自主安排生活和活动,是在自在的心态和心理环境中的个人行为。因此不同的个体的闲暇状况和质量直接影响他们的成长和成才。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人的最大差异是闲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学生怎样利用自由支配时间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
2.3闲暇教育
国际上普遍认为[6]:闲暇教育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利用闲暇时间而获得某种变化,这些变化会体现在信念、情感、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并且它通常发生在儿童、青年和成人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环境中或娱乐环境中。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大学生的闲暇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自由地、积极地利用闲暇时间的一种自我开发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树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形成和掌握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习惯、技能和技巧,从而提高闲暇生活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7]。
3.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状态
3.1闲暇生活对“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
闲暇自由性、个体性、自主性的特点决定了闲暇生活是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是大学生的一笔财富,成为他们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完善知识结构、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享受生活的一方乐土,又可能成为一种负担,出现了“闲暇困惑”、“闲暇消极”等现象,成为ค消磨意志、虚度光阴甚至引发反社会人格、犯罪等严重的社会问题的生命泥沼。
积极有意义的闲暇生活ว不仅为大学生提供“用于娱乐和休息的时间”[8],而且提供了“用于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然的时间”[9],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大学生可以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自由活动、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积极有意义的闲暇生活是推动大学生由自然人校社会人转化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社会化是大学生以校园文化为依托,通过进一步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不断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这个过程要赋予大学生两方面的内容用以构成社会化,其一是学校教学时间里专业知识的学习,使之成为具备一定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潜在职业人,其二是闲暇时间里趋向于自立和自觉的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使之成为具备一定独立意识、交往沟通能力和创造力的标准社会人。
3.2“90后”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状况
3.2.1闲暇时间宽裕,安排和管理随意性强。
调查发现“90后”的大学生闲暇生活从内容上看丰富多彩,在问卷所提及的16个项目,都有不同数量的同学参与,不仅有积极向上、拓展知识、锻炼素质、提升能力的活动,而且有满足基本需要的消遣娱乐型诸如上网等,更有无所事事、空虚无聊、睡大觉、闲逛的。
美国学者纳什按照人们在业余时间内所从事活动的价值,把闲暇分为六个水平层次,即闲暇层次论:
第一层次是负价值的违法行为或不道德行为活动,如破坏公共财产,各种犯罪活动;第二层次是零价值的纯官能享受性活动,如酗酒、赌博、长期沉迷于电视、网络等,这种活动不直接对社会造成危害,但不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第三层次是价值为l的单纯寻求轻松、刺激、娱乐的被动消极观看活动,如心不在焉地翻阅小说和听音乐等;第四层次是价值为2的情感投入观看活动。在这种观看活动中,观看者虽然不亲自参与活动,但因为有情感的积极投入,它能发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功能;第五层次是价值为3的积极参与活动,如跳舞、乐器演奏等;第六层次是价值为4的创造性活动,如各种小发明、小创造等[11]。
按照纳什的闲暇层次论,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对于闲暇活动的选择,上网、看电影听音乐、睡大觉等娱乐消遣类闲暇价值不高的活动的选择比例高,大学生的闲暇活动主要停留在第二层次零价值的纯官能享受性活动与第三层次价值为l的单纯寻求轻松、刺激、娱乐的被动消极观看活动上。具体如下:排名第一位的是上网(76.9%);第二位的是看电影听音乐(73.4%);睡大觉(58.9%)、外出闲逛(54.8%)居然排在第
三、第四;第五和第六分别是阅读报纸杂志(53%)和自修学习(49.7%)。而较高层次闲暇活动的社团活动、书法绘画、社会工作等进行得很少。闲暇内容和方式上更多表现为网络化和个性化。
“90后”大学生上网目的和内容更倾向于娱乐消遣型,发展提高型所占比重不高。大多数“90后”自懂事就生活在虚拟世界里,遇到问题不再寻求他人而找“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分享快乐更多的是选择网络,QQ、微信、人人网、贴吧等网络聊天工具,或通过网络游戏发泄苦闷,而网恋也被越来越多的“90后”作为一种恋爱方式。由此可见,上网已成为大学生闲暇的主要方式,并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90后”大学生闲暇时间用于体育锻炼明显不足。67.8%的学生很少参加体育锻炼,整个学期或学年偶尔参加的达39%,闲暇时间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15.6%,尤其是女生。主观上,“90后”大学生上网的人数比例高和上网时间长,或选择其他活动去休闲;客观上,学校或周边体育场馆设施不齐备。另外,学业成绩作为主要学业评价标准等因素也使得许多大学生轻视体育锻炼。
3.2.3闲暇心态不够成熟。
3.2.3.1娱乐消遣型的闲暇价值观影响闲暇方式的选择
3.2.3.2闲暇生活的现实体验与主观期望脱节
在满意度调查中,93.7%的“90后”大学生期望自己的闲暇生活是有意义的,但是有59.1%的大学生对自己的闲暇生活“不满意”甚至觉得“很单调”,仅有31%的大学生对自己闲暇生活“很满意”或“满意”
对于闲暇的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满意度不高,主要体现在用于闲暇活动的设施场所短缺,使用开放时间不合理,缺少指导老师,组织的活动、实践、讲座流于形式,缺乏新意和吸引力,与学生的需求不匹配。
影响自身闲暇生活质量的因素认知上,大多数大学生都能比较客观地进行评价,95.1%的大学生认为是“个人因素”(个性、能力、兴趣、爱好等),67.8%的大学生认为是“同伴群体的选择”,而选择“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占55%。无论是“个人因素”还是“同伴群体的选择”、“经济因素”所占比例与李翠新对于广州大学生闲暇生活现状调查的结果均有所提高,尤其是“同伴群体的选择”,反映出“90后”大学生朋辈影响明显大于“80后”。
4.思考
现代高等教育育人方向由学术型人才向全面发展型人才转变的过程中,应当顺应教育变革的要求,将大学生的闲暇教育纳入大学教育的总体规划,并作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认真抓好,使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成为提高全面素质的重要方面。高等教育要走入生活中的真实个人,不仅要为学生的谋生服务,还要为学生的乐生提供服务,使每个个体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体验快乐、愉悦和幸福,同时丰富学生的个性和内涵,提升 Ü学生的生活境界。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说,“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为享受娱乐性的闲暇而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是最为严肃的教育任务”[13]。
参考文献:
[2]田翠琴,齐心.农民闲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0-11.
[3][7]李翠新.大学生闲暇生活现状分析:以对广州市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为例[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4]朱正平.试论当代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与闲暇教育[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5.
[5]庞桂美.闲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6]闲暇教育.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5卷[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
[8][9]陈国新,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贡献[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