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的品德培养分析
摘要:良好的品德是高素质人才的核心因素,是学校教育及旅游管理专业教育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品德培养对提高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以及学生自身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列举了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目前在培养学生品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这一系列问题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大解决策略,以试图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在学生品德培养方面的重视。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品德培养;学校教育
自1979年我国第一所高等旅游院校建立以来,旅游管理专业为旅游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伴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从业中各种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越来越凸显,各种旅游投诉案件层出不穷。虽然已有大量的学者在综合分析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但在实际的专业教育过程中,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重视依旧不够。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承担着旅游人才培养的重任,为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贯彻国家道德体系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在品德培养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品德的内涵及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一)品德的内涵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有时也把品德与思想道德素质作为相等的概念,它是“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体思想和行为中的表现,是个体将社会道德内化为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1]它主要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层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2]作为承载旅游人才品德培养重任的旅游专业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学生如何做一个旅游从业人员,以及做一个什么样的旅游从业人员。
(二)加强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1.加强品德培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道德品质建设是社会道德体系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的基础,优秀的道德品德有助于社会和谐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涉及吃、住、行ღ、游、购、娱六大行业,可以说它所代表的精神文化具有巨大的影响面。在旅游者体验旅游服务时,旅游从业者是游客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接触频率最高的人员,尤其是作为文化的传播者,道德品质示范者的导游工作者,这种特殊的身份对游客的品德形成会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作用。由此可见,导游人员良好品德的传播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反之亦然。2.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一般来说,旅游是一种“高消费”的活动,旅游资源之所以能吸引游客,是基于游客对未知的旅游资源产生的一种新奇感。而鉴赏到旅游资源后,这种新鲜感随即消失,所以绝大多数旅游者“故地重游”的几率非常小。同时在旅途中,游客除了关注旅游资源本身外,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也会做出评价。因此,毫不夸张的说这种经历的好与不好,影响都是深远的,甚至是终身的。试想,一次行程结束,游客对其的口碑宣传是“欺客、宰客、辱骂游客”等,旅游业将何以长远的发展下去。3.旅游业人才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我国自古非常重视“德”的培养,但“德”一直被作为立人做事的根本,绝大多数的旅游企业也一直在寻找“德才兼备”的人才。所以,对于旅游从业人员来说,良好品德的形成不仅是一个人自身成长的要求,也是一个人在职场中成才发展的需要。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品德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道德认知模糊,易受不良价值观的影响
有学者针对道德理想的价值取向以及大学生对道德修养与自身成才重要性的认识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理想取向呈现明显的多元化态势,在公与私的问题上,选择“大公无私”和“公大于私”的学生占51.19%,选择“真诚大于虚假、高尚大于卑鄙”的均不足一半;有近30%的学生是倾向于公私兼顾和真诚虚假、正直邪恶、高尚卑鄙各半;而更为严重的是有20%左右的同学以损公肥私、虚假、卑鄙作为自己的道德价值取向。1.市场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虽然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使得道德逐渐开始走下坡路,其产生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1)市场经济所形成的利益机制,容易诱发利己主义;(2)市场经济过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容易产生拜金主义;(3)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原则,容易诱使人们淡漠精神价值,追求享乐主义。加之,互联网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普及使这些不良的思想加快传播,例如网络上的各种娱乐信息,往往是利用些浮夸的文字,浅薄的思想,碎片化的知识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而学生又最易受其诱惑,长期盲从的关注网络信息,导致从学生时代起,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就被错误的思想所引导及渗透,致使许多人的思想中完全没有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标准来衡量、约束自己的行为。2.旅游从业人员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无论是导游人员,还是旅游目的地的从业人员,其每天要接待和面对大量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水平、不同道德修养的人群,而能外出旅游的人,在物质上有着一定的优越性,在思想上有着一定的超前性,他们中许多人很可能会带来不好的文化思想。如果导游品德意志不坚定,极易受到不正之风的影响,同时通过自身的口耳相传,将这种思想传播至其他的人群。3.旅游从业人员薪资的保障性法律法规不健全建国初期的导游被称为“民间大使”,在人们的心中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现如今的导游人员成了欺客、宰客的“骗子”,各种投诉案件屡见新闻。产生这一系列变化的根源在于旅游从业者的薪资缺乏法律保障。据调查,绝大多数旅行社支付给专职导游的基本工资为300-500元,大多无基本工资,迫于生存的压力,导游人员不得不去忽视自身的品德,产生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观。
(二)课程设置不完善,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在各大高等旅游院校中关于道德品质的专门课程几乎没有,学生的旅游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放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之中,在专业课程中仅有《旅游政策法规与职业道德》开设类似的课程。在教学方法方面,旅游品德培养的教学方法还只是停留在理论的教授法上。据相关统计,“在旅游道德的教育过程中,传统的理论教授法占46.4%,案例教学法占39.3%,对于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讨论式教学法仅有11.8%的成分,能使学生设身处地感受情景的角色扮演教学法仅有2.5%。”[3]有限的品德教育课时,僵化的教学方法,难以产生使道德规范与标准内化为学生自身品质的条件。
(三)重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品德教育
一方面,旅游Σ企业在人才的招聘中往往先看的是一个人的能力,一个人能为企业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虽然大多数的旅游用人单位反应,他们很在意“德才兼备”的旅游从业人才,但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品德并不像有没有能力那样容易判断,往往是发生了负面事件才会对从业人员的品德做出评价,因此用人单位会更多的关注应聘者的能力。这无疑给旅游院校的培养带来误导,将市场的人才需求定位在学生的专业技能、实用性知识的培养上。另一方面,旅游高等院校关注更多的是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符合市场✯发展的要求,致使在人才的培养目标方面,过多注重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忽视德育教育。
(四)教师队伍缺乏高品质的道德修养
师者,为人之师表也。教师的角色决定了其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人格的影响者,同时也是道德的实践者和示范者。教师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世,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新时期受社会功利思潮的影响,高等院校教师职业行为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教师职业倦怠感明显,在教学上的教学积极性不高;许多教师选择这一岗位的目的仅仅是因为它是一份体面的工作,或是因为工作的稳定,待遇的优厚。这些教师没有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没有岗位的责任感和对学生的热爱,所以也就不会重视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更不会在意自身的德行对学生的影响,为人师表的示范有时传递的甚至是一种消极的负面因素。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道德品质建设必须予以重视。
三、加强品德培养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
道德认知是学生道德品质养成的前提,正确且明确的道德认知使学生能够把握瞬息万变且碎片化的信息,从而对道德事件做出准确的判断,加强道德认知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道德认知的模糊甚至是缺失,极易造成学生价值取向的混乱。学校要有目的、有重点地组织学生收看社会新闻,关注重要时事,组织参加有益的读书、演讲、新闻调查等活动,提高学生对社会主流信息的关注;推动校园网络建设,以主动姿态抢占网上阵地,运用丰富多彩的内容增强吸引力,为学生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旅游行业人员虽然易受不同人群价值观的引导,但是旅游专业更容易接触较多的优秀文化知识,例如专业中的人文旅游资源,特别是涉及的历史文化名人方面。可将名人之德行,优秀事迹渗入品德的培养过程,在知与行的双重作用下,加深学生对品德的理解与认识。如此,面对社会上林林总总的道德困惑、物欲诱惑等问题时,学生能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建立理性的思考。
(二)完善旅游从业人员的法律保障体系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指出,人首先需要满足的是生理需要,生存性的需要满足之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基于此,政府首先要保证旅游从业人员获取劳动报酬的基本权利,由旅游行政部门出台企业的最低工资标准;其次是按照劳动法的规定为旅游从业人员交纳基本的社会保险。这样才能保证旅游管理专业尚在培养的道德品质取得实际的意义。
(三)完善品德培养课程及丰富教学方法
1.完善课程方面完善旅游品德的课程体系,加强思想品德中关于道德培养的课程,同样将品德教育纳入各门专业课程中;增加品德教育的课程学时,通过实践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参与道德行动评价以矫正并发展自己的品德。2.丰富教学方法方面道德品质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培养,需要设立相应的情景来体验,才能更好的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品质,表现出良好的品德行为。传统的机械传授的品德教学,对品德的培养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课堂模式及丰富的非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运用非课堂教学模式,例如班会活动、社团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学校品德文化环境的建设,邀请一些优秀道德人物为学生进行讲座等,来培养学生运用道德标准,职业规范来分析评价道德行为的能力,形成道德情感,自觉调节道德行为。
(四)加强专业教育中对品德培养的重视
学校应加强对道德品质的教育,儒家经典《大学》言:“德者,本也”。德,乃做人的根本,也是教育的根本。在我国古人的教育观中,就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将德的培养先于一切。旅游教育要摆脱狭隘思想的影响,将人才的培养目标转向重实践、高素质、复合型、富有创新性等方面。在此方面旅游院校与旅游用人单位应当明确旅游人才品德培养的重要性,良好品德素质对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的重要性,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品德培养的教学内容,共同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品德修养。
(五)加强师资队伍道德品质的建设
教师队伍品德的建设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院校单位要实施积极的、长远的措施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理想与信念,培养教师对本岗位的热爱与责任感;定期选派教学骨干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培训、研修、交流,并聘请校外企业人¢员进行职业精神的传播。有针对性的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教育教学水平,从而造就一支素质精良的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4]综上所述,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学生品德养成的重要性,小到影响学生自身职业的发展,大到影响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本文就以上学生品德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以希望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对学生品德培养的重视能够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乔法容,胡隆辉.加强个人品德建设:学习十七大报告[N].人民日报,2007-12-24.
[2]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59.
[3]张文文.旅游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刘剑斌.高校大学生个人品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