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预习指导对初中语文的提升作用

时间:2025-01-13 20:13:2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预习是教师在授课前指导学生的准备性学习,被视为基础工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久以来众多师生在教与学中却常常将它忽视,学生的预习日渐流于形式。对此,“预习指导”却有的放矢发挥了效力,它改变了常规预习的方式方法,用书面的形式,通过不同题型,指引学生有效预习。让学生的预习事半功倍,日趋规范,真正体现出了预习应有的实、活、轻、高。

【关键词】预习;初中语文;学法指导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在《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强调预习,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可见预习的重要地位。它是学生深入研读的前奏和铺垫。然而,长久以来众多师生在教与学中却常常让预习成为“过场”,预习活动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和思维的灵动。

针对以上问题,“预习指导”却能独立开设版块,为预习开辟出独立的时间、空间,使预习有的放矢;还针对不同文本设计出不拘一格的预习题,“优化❣”了学生的预习路径,使预习变得易于操作,真正体♥现出预习应有的实、活、轻、高。

一、巧用“填空”――深入浅出,让预习变得高效

日常预习,常常是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多读课文,并通过“圈、点、勾、画”来积累词句,提出问题。虽然教师一再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可学生的自觉性不高,没有长期有效的方法指引与监督,预习难免流于形式。“预习指导”却为预习提供了一个“有形”的载体,因为它可以利用题目练习的形式将预习集中落实到笔端,而众多预习“题型”中,“填空”是星级最高的。

1.“填空”使基础积累更扎实

以往,针对基础知识这一部分,惯常的预习做法是抄写字词,此种预习存在很多弊端,如:字词量大,学生常疲于奔命;机械性的抄,学生不愿动脑;没有区分度,学生只是完成任务……如果我们换用“填空”的预习形式,预习就会变得更有针对性,更高效。

2.“填空”使课文内容更明晰

针对课文内容的预习,我们常要求学生尽可能多读课文,了解大义的同时,适当做些批注……这样做的初衷虽好,可现实中,学生的预习意识很薄弱,多数学生不能形成习惯;加之进入初中,学生的学习科目陡增,时间与精力有限,所以许多学生不能投入的读课文,如果我们用“填空”来进行“任务式”预习,预习会更实在。

二、巧用“整理” ――剥茧抽丝,让预习变得细致

❥ 惯有的预习,常常是“笼统”的,缺少细致的着眼点,其实,预习同样可以“条分缕析”,如果将预习的大问题分化为有质量的小问题,预习便会走出“形式”的“沙漠”。对此,除了尝试填空题之外,我们可以做一些“搜集、整理”。

1.“整理”使课文写作特色明显

不同文体,不同特征;不同作家,不同文风。分析写作特色是教师必要的“功课”,而这不一定完全在课上完成,在课前预习时,教师便可有所侧重

教师通过这样的预习题目,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语言、细节,进而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使预习变得具体而深入。

2.“整理”使课文脉络分明易见

一篇文章里,主题是灵魂,感情和题材是血肉,结构便是骨骼、脉络和神经,可见结构是使文章获得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与上文的写作特色一样,我们也完全可以在预习时让学生形成初步认识。

通过学生的整理,潜移默化的使学生体会到了文章的脉络,课上教师稍做提点,学生便会领悟于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预习能力,也使课堂变得高效了。总之,巧用“整理”不单使学生更走进文本,将预习落到实处,更使学生领悟到文章语言的重要性,从而为自己的写作积累经验。

三、巧用“提问” ――百家争鸣,将预习变得“有我”

无论是学☤生在预习中回答的“填空”还是参与的“整理”,形式上都是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得到了体现,但是学生毕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预习中不可一直让学生被动的处于“无我”的状态,需要“有我”的体现。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预习指导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主要以“研究”的方式展开对将学内容的探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正所谓“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所以每张语文预习指导都设计了一道必做题,即“不明白之处”(学生的提问),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体验写出对文本的不解之处。教师通过课前预习问题的检查整理,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摸底,将问题归类,以学定教。

上述的方法无疑使预习的路径得到了“优化”,但预习的形式是“见仁见智”,不拘一格的。可是,再多变的形式,总有一些原则是需坚持不变的,笔者认为需要坚守以下三种原则:

一、引导学生“读”行天下,“读”出层次

读课文是预习的必由之路,学生应在预习时尽可能的把课文读进、读透,所以教师应极力引导学生去读课文,有层次的读。一般可以利用上文讲过的“字词填空”的形式,先引导学生“粗读”,再通过“搜集整理类”题目,或是根据内容的填空、挑错、改错、归纳、发问等题目,指引学生“细读”。

这样的预习,层层递进,促使学生必须通过认真读课文才能完成,所以教师能想方设法让学生亲近文本,做到“有层次”的读,学生的预习才会更有效。

二、引导学生因“文”制宜,“理”出方向

预习中读课文固然重要,但不同的文章又应有不同的预习重点。如果教师在设计预习指导时能针对该课文的文体特色、写作特点或是主旨思想以及重点语段……在预习题目上进行有侧重的设置引导,学生的预习会更具实效。

三、引导学生多元思维,“答”出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在预习中饱有更长久的热情,这一点任重而道远。除了恰当的题目设置外,笔者认为,教师还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出发设计题目,多换位思考学生更感兴趣的是什么,尽量使题目与时俱进,视角多样,表述生动。

有人说:“预习是合理的抢跑。”“预习指导”无疑为预习搭建了更高效的支架,不仅促使学生形成预习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关注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了预习指导“助学为乐”的特点。它用题目的形式引导学生超前思考,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尝试性学习,将“预习”进行到底。不过,预习题目的难易程度,题量的多少,形式的创新……都应随时注意。相信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去听讲、参与,课堂就轻松许多;熟悉了学习的内容 ヅ,明确了要解决的问题,上课就会有方向;认识到课文的关键、重难点,学起来就更加自信,于是“预习”就变得“欲罢不能”了!

参考文献:

[2] 刘丽荣;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J];基础教育论坛;2010年07期

[3] 董珈彤;注重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基础教育论坛;2011年09期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