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思考-综合新能源论文(1)

时间:2024-12-26 16:59:2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一、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地缘政治影响与能源科技进步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所消耗的一次能源迄今仍主要靠化石能源,终端需求则主要是热和动力、交通发动机燃料和有机化工原料三大块。随着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和转换技术的进步,一方面,能源的消耗量过快增长;另方面,从18世纪到本世纪,在经济和环境污染压力下,经历了从以煤为主向石油----气体燃料为主的转变。

2006年,世界化石燃料占总能源供应的87.9%。其中石油占35.8%、煤占28.4%,天然气占23.7%【1】。

目前,世界和中国90%以上的发动机燃料和有机化工原料来自石油;绝大部分的热和动力能源供应,来自煤和天然气;不同的是中国的煤占一次能源的70.2%而天然气只占3%。这是由中国的资源和地缘条件以及政策选择½所决定的。

在上述一般的规律之外,特殊的资源和地缘政治条件往往会促成特定的技术发展。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迅速发展的石油开采和加工提供了大量的汽柴油和廉价的化工原料,使与钢铁工业同步发展的炼焦副产化学品的煤化工业逐渐转化为石油化工。

但是,缺乏油气资源且被协约国封锁的德国,为了发动和维持战争,不仅进一步发展煤化工,而且大规模开展由煤制取液体燃料的研究开发。1923 年发明了由CO + H2合成液体燃料的费托合成法,1933年开始工业生产,1938年产量已达590 kt/a。

开发了克虏伯-鲁奇外热式煤低温干馏炉及鲁奇-斯皮尔盖斯内热式干馏炉;半焦用于造气,经费托合成制取液体燃料;焦油经简单处理后作海军船用燃料,或经高压加氢制取汽油和柴油。直到二战后,廉价石油替代大规模由煤制取液体燃料的生产,德国的煤化工也逐渐转向石油化工。

另一个例子是国际社会对实行种族主义的南非实施的石油禁运,促成了南非以煤为原料合成液体燃料的工业的发展。1955年SASOL-I费托合成✎法工业装置建成。

1977年,又开发了大型流化床反应器,并先后开发SASOL-II、SASOL-III,1982年相继建成两座规模为年产1.6Mt 的人造石油生产工厂。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和原油大幅度涨价,使由煤生产ง液体燃料及化学品的方法又重新受到重视并取得了新的进展。

如在煤直接液化的方法中发展❅了氢煤法、供氢溶剂法(EDS)和溶剂精炼煤法(SRC)等;在煤间☒接液化法中发展了SASOL法,将煤气化制得合成气,再经合成制取发动机燃料;亦可将合成甲醇再转化生产优质汽油,或直接作为燃料甲醇使用。这些工作都伴随国际石油价格的起伏而波动。

而今,油气资源不足、一次能源构成以煤为主的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煤气化工业应用规模最大、技术研发投入最多、并有可能很快居于领先地位的国家。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