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价值或成诉讼牺牲品
专利是很多企业说起来就头疼的问题,不过小米可能是个例外。
鉴于专利审查的复杂性与法律判决的滞后性,小米确实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应对专利问题,短期内不会影响到小米的正常发展。不过一些隐性的价值,有可能成为诉讼的牺牲品。“小米应当重视专利ง诉讼对品牌价值的影响。”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雷表示。
小米的“专利逻辑”
按照历史经验,小米的确能够获得专利“零影响”的结论。在通信市场,旷日持久的专利大战比比皆是☠:中兴与Interdษigital之间的专利官司历经数年,互有胜负;诺基亚诉讼华勤侵犯8项专利的案件,总共经历了3年时间才得到一审判决结❅果;苹果和三星之间的矛盾从2010年就开始,至今诉讼仍未停止。由此可见,专利诉讼从来不是短期内能结束的。
即使等到最终判决,之前还以“禁售”为目标寸步不让的博弈双方,初期都会交纳押金完成解禁,最终妥协达成和解的意向。换言之,无论多么严峻的庭审竞争,矛盾双方都会接受“破小财,免大灾”的结果,很少出现两败俱伤的局面。
而多数时候,专利官司并非意味着零和博弈,而是理想共赢。接受媒体采访时,某手机ODM厂商负责人表示,进军国际市场,电子数码类设备有17%的出口退税。即使手机厂商支付定额授权费,不过是出让部分出口退税所得,实现了利益共享。
以小米为例,该产品在印度的定价处于6999至9999卢比价位段。如此计算,每台需要缴纳的专利费用在69至100卢比之间。可是小米每部手机的出口退税在1189至1699卢比之间,就算单品利润空间继续降低,小米仍然能够获得足够的พ利益,专利形势并没有想象中的恶劣。“即使算上向法院缴纳的押金,厂商完全有能力承受这笔费用。”该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同行的宽容,也让专利环境十分宽松。经过记者的走访,华为和中兴的工程师均表示,虽然两家企业已经建立庞大的专利池,但他们并未打算以其作为限制对手发展的枷锁。更多时候,他们愿意构建防御的专利围墙,或者与其他企业实现专利交叉授权的资本,实现共同发展。
专利持久战不会改变企业的发展计划,出口创汇又是一本万利的买卖,而有实力借专利主动寻求商业机会的企业并不算多,所以小米声明专利纠纷影响不大的逻辑基本成立。也正因如此,在解禁的三个月后,林斌表示,将会在一至两年内在印度加大投资,并在当地设立工厂和100家体验店,为提升服务质量做准备。
品牌价值流失
按照上述逻辑,小米的确不用惧怕专利案的影响,不过考虑隐性因素,小米很难高枕无忧,特别是在品牌价值环节,损失可能已经出现。
不过将产品卖到国际市场,需要国际化的品牌,更需要强大专利储备的支撑。王雷表示,面对挥之不去、一轮接一轮的的专利诉讼,企业很难让品牌得到用户的肯定。一旦被判处侵权,企业叫停相应业务,用户将失去对该公司的所有信心。如果企业放下身段,只在低端产品市场做文章,甚至只能依靠国家“掏腰包”,活在出口退税的福利中,品牌价值更是无从谈起。
加大专利投入
事实证明,不重视专利案的影响,小米的损失将会从品牌等无形资产,逐渐向业务拓展蔓延。也正因如此,林斌在表明专利“零影响”态度的同时也有所行动。
2014年,小米申请的专利超过1300项,不过与此同时,根据国家发改委的判决,高通的“反授权协议”正式失效,小米失去了重要的专利枢纽。在这样的背景下,小米亟须进一步加大针对研发和专利储备的投入。
数据统计显示,华为仅2014年一年用于研发和专利储备的经费就超过300亿元人民币。仅就专利方面的投入,小米有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