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民歌教学策略初探
摘 要:民歌是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中,为适应劳动、生活和表达各种思想感情的需要,集体创造的一种世代相传的歌唱形式。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民歌素养,积累大量的民歌素材,随时做好示范的准备。然后再用心思去挖掘民歌内涵,找到民歌中最闪亮的“点”,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最闪亮的“点”就是民歌的衬词。它在民歌中起着抒发情感、烘托气氛、强化风格、协调节奏、扩充结构的作用,也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民歌兴趣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民歌;兴趣;衬词;民歌演唱
民歌是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中,为适应劳动、จ生活和表达各种思想感情的需要,集体创造的一种世代相传的歌唱形式。面对五彩斑斓的民歌世界,经常听到教师感叹说:“现在的学生只喜欢听、唱流行歌曲,不喜欢唱民歌。”本人不太认同这个说法。我认为学生不喜欢唱民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原因之一,但关键的还是教师没有示范好、没有引导好。作为音乐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民歌素养,积累大量的民歌素材,随时做好示范的准备。然后,再用心思去挖掘民歌内涵,找到歌中最闪亮的“点”,对学生进行合适的引导,这样学生就不会不喜欢唱民歌了。
中国民歌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如何让这些陌生的带着浓郁地域、民族气息的歌曲深入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会唱、爱唱、乐唱,本人就几年来民歌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
1.多看多听,让学生充分体验
怎样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上出有效的课?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挖掘有趣的音乐形象,用音乐的形象教学,调动起学生所有的感官,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每段音乐的表现与活动中,用多变的演唱方法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本能。在《划龙船》的欣赏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锣鼓喧天的河面上众多龙船如离弦之箭,劈波飞驶,你追我赶,煞是热烈的紧张场面,聆听领唱高亢嘹亮、跌宕起伏的富有号召力的音调和激昂奋发、铿锵有力的应和,点燃起学生跃跃欲试的激情。由于欣赏的曲目曲调较高、旋律音域较宽,学生学唱时有些困难,而众人和唱部分则容易学会,我在众人和唱部分把多媒体音量关小,让学生来演唱,烘托画面气氛。表演和学唱完毕,询问学生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唱得很痛快、很带劲、很好玩、还想唱……”
2.做好示范,让学生乐于接受
俗话说:“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教师必须做好充足的示范准备,在拥有大量民歌积累的前提下,应该把教材中的每一首民歌、每一段民乐都深深地印在心里、嘴里、脑海里,好好吸收消化后再完整地呈现出来。通过昂扬顿挫、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及丰富多彩的面部表情、形态,恰到好处地创设出教学情景,将情绪传染给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也许我们的声音不够动听,但是我们的演唱应充满感情,韵味十足而富有魅力。我相信,学生不会拒绝任何动人的东西,教师示范得好,学生就容易接受,再去欣赏和表现民歌,就不会只想笑,就会产生“我们要比平淡的范唱唱得还要好”的愿望。这就是教师示范、演示的魅力所在。
二、让民歌演唱,成为学生❤的最爱
1.精彩的民歌课堂
德国的蒂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一首四川的《太阳出来喜洋洋》,歌词那么长,四年级的学生却唱了一遍又嚷嚷着再来一遍;云南的《放ห马山歌》是五年级学生的最爱,虽然他们唱的那几声吆喝听起来还不够高亢,但是他们喜欢那种扬鞭催马的得意与豪放;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那几句“得儿铃铛瓢一瓢”,令三年级学生特别兴奋和喜爱,他们惊奇于教师弹舌头的功夫,也发誓要学会弹舌这一招,大家课后还互相切磋,甚至找到教师来评判谁唱得好;低年级的学生摇头晃脑地模仿着唱“喇(啊)叭,唢(哦)呐”,有的站着吹,有的坐着吹,还有的蹲着、躺着吹;而江苏那优美的《茉莉花》旋律更是让许多学生流连忘返,回家还要用自己不同的乐器来演奏……
2.形式多样的活动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园地,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文化,增加课堂民族音乐教学的信息量。比如,在学校的橱窗里贴上学生民乐演出的精美图片,在音乐教室的走廊和教室挂上民族音乐家的图像和民族乐器的图片,利用校园广播站,在课间午后放上一首优雅的民族乐曲,既活跃了紧张的学习氛围,又增加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还可以组织学生学ญ习民族乐器的演奏,培养他们的民族审美观。通过演出交流,让全校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接触民族音乐。
让音乐教师ล共同努力,尽职尽责地把教材中“多彩的乡音”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让民歌之声打动学生心灵,使他们对民歌产生喜爱之情,爱唱、会唱民歌,自觉地去收集其他民歌,将民歌文化传承下去。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更具有意味和深度,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