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导师小组培训的优秀论文

时间:2024-12-26 02:36:3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2014年1月—2014年7月的岗位培训生作为实施培训新模式即导师小组培训模式的研究对象;2009年7月—2013年12月的岗位培训生作为传统培训模式即跟班带教模式的研究对象。两组岗位培训生的年龄最大25岁,最小20岁,平均年龄22.6岁,学历中专1人,大专23人,本科21人;带教导师护龄均≥10年,学历均为本科,职称均为主管护师。岗位培训生的年龄和学历与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等资料比较,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传统培训模式传统培训模式是实行跟班带教模式,科室指定了带教导师,但各自有不同的排班,有可能会一起上班,但大多数时间都不能对上。教学方法上的示范、讲解、操作练习等基本在临床工作实践中完成。培训内容由护理部统一安排,即《岗位培训生轮转手册》,在操作、理论等大的方向上进行要求,具体培训内容、频次、效果由岗位培训生自行填写。具体到我科,岗位培训生在急诊科的培训时间为6个月,科室有阶段性计划,但计划执行的如何,缺乏反馈;培训结束后岗位培训生进行一次操作、理论考核及自我评价,最后由护士长及质控小组进行综合评价。

1.2.2新培训模式新的培训模式是实行导师小组培训模式,由科室安排有资历护웃士(导师)与岗位培训生一对一带教,导师小组协同培训模式,导师对岗位培训生的培训全程负责。具体方法如下。

1.2.2.1加强岗位培训生专科培训

①制订岗位培训生培训手册:根据急诊护理专业特点,经过大量的比较论证,参考深圳市《急诊护士核心能力培训考核手册》、重症监护室(ICU)、神经内科等科室《护士培训手册》等,结合我科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急诊科岗位培训生培训手册》(试行)(以下简称《培训手册》),包括岗位培训生基本情况、岗位培训生入科首次评价、阶段培训菜单和培训评价。阶段培训菜单细化了每一项需掌握的知识、技能、综合能力,分别罗列出第1周、第2周~第4周、第5周~第8周、第9周~第12周、第13周~第24周需完成的培训内容、目标,要求记录培训时间、老师,考核评价结果、时间、老师。

②确定导师小组成员:一般由急诊科护士长、护理组长担任。

③制订培训计划:将培训菜单上的内容一分为二,第1部分为自学项目,第2部分为需讲解、强调部分。以第二部分内容为基础,圈定需集中培训内容,经导师小组多次商议后确定培训课程。采取自动报名方式,让各位导师从拟定培训课程中选定各自的讲课方向。结合临床实际,安排课程先后顺序,按照每2周集中培训1次的频次制定出培训课程表。

④实施:利用网络、集中授课等时间,对导师、岗位培训生进行《培训手册》填写培训;第一轮填写后,检查填写效果,将结果反馈给导师、岗位培训生;定期检查培训手册完成情况。将培训课程表提前发给导师、岗位培训生;开课前再次通知护士长、导师、岗位培训生,确认好教学场地、课件、多媒体、教具等;上课时做好培训登记、课程安排。岗位培训生上班时由随机当班的导师负责答疑解惑、进行临床实践指导。

⑤考核:由导师负责对岗位培训生进行培训期间的阶段评价,6个月培训结束后由导师小组负责进行统一的理论、操作考核。

1.2.2.2加强导师与岗位培训生交流

①岗位培训生到科室第1天,安排1名导师介绍科室环境、科室培训要求、各自的导师安排及培训手册填写说明,并要求在第1周主动找导师完成ศ培训手册第1页(即岗位培训生基本情况)、第2页(即岗位培训生入科首次评价)的填写。急诊导师基本都在临床一线,上班都是三班倒制,很难组织统一见面会,我们将岗位培训生的相关信息通过网络告知各位导师,要求共同协调完成第1次师生见面。

②第2周会要求导师、岗位培训生共同完成《培训手册》(培训的第1周)的评价、记录,同样在每个阶段结束前的最后1周(培训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第24周)要求完成《培训手册》的评价、记录。

③导师小组定期安排岗位培训生集中培训,不上班岗位培训生必须参加,授课老师要求是导师小组成员,护士长也参加❥授课。

④培训期间的阶段评价、岗位培训生护理个案(PPT)的指导,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师生之间的联系。

1.2.3效果评价将岗位培训生对培训的满意度、出科考核成绩、相关不良事件及实施后医护人❣员满意度作为调查指标,进行评价。

1.2.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进行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据报道,55.64%护士认为临床护士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与安全意识差有关。吴芳兰等指出,护理安全是实现优质护理的关键,是减少医疗事故的重要环节之一。新入职护士缺乏临床工作经验,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又相对较弱,是护理安全缺陷的高危人群。由于医疗改革,医保制度的改善,人民健康意识增加,每年就诊的病人量非常大,造成医护人员需求量也很大,这在我们医院每年岗位培训生数量统计表上也可以体现。

新入职护士的增加,再加上近些年医患矛盾越来越尖锐,临床护理潜在风险也逐年加大。结合本科的实际情况,我们制订了《急诊科岗位培训生培训手册》,详细规定了培训内容和要求,使培训制度更具体化;由科室安排有资历护士(导师)与岗位培训生一对一带教,加强导师和岗位培训生间交流,导师对岗位培训生的培训全程负责;有一套完善的考核和监督体系,保障该培训模式能顺利进行。通过在急诊岗位培训生培训中进行导师小组培训模式,对急诊岗位培训生进行系统专业培训,提高了岗位培训生的急救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使导师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急诊科整体培训意识与能力;加强了科室对岗位培训生的管理;提高临床护理质量;降低了急诊临床护理潜在风险。

与传统培训模式相比,岗位培训生和医护人员对导师小组培训模式满意度提升,岗位培训生相关不良事件明显减少,培训后考核优秀率明显增加,这些差异二者间均有统计学意义,从这些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新培训模式实施以来确实带来成效。在实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个性化不足:导师培训不够,使用《培训手册》缺乏灵活性,会按时完成评价,但不论评价结果好与坏,会接着进行下一步培训与考核,没有区别对待。建议进一步加强导师培训,对基础较好的岗位培训生,其考核评价科目可以超前;个别基础较差的岗位培训生,其考核评价科目要实事求是,可以加长培训时间,加强关注,多给予帮助。还有培训管理电子化不足:现行的《培训手册》是纸质表格填写,培训项目前后调整不灵活,建议将岗位培训生培训电子化,以利导师能对岗位培训生进行更为个性化的培训,使培训更加规范化,岗位培训生管理更加科学化。

这些今后都会加以改进,使得导师小组培训模式更加完善,更加人性化。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