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青年学生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
如何在青年学生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
一、文化及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十分庞大的体系,林林总总,包罗万象。它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时时刻刻存在我们周围p> 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探究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全面考察中国文化生成与衍进的环境。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北深入亚洲内陆,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中国传统观念上的“天下”是由四海之内的诸夏和“四夷”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社会东部为农业区,西北部主要是游牧区,也由此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并存又相互补充。东部的农耕经济又占优势,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在宏观上主要强调“以农为本”、“重农抑商”,从而也形成了辉煌的农业文明。二、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
第一,“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包含强烈的人文精神。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以人伦关系为核心的文化。在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熏陶下,中国历代贤明君主几乎都把重生、重德谋求人民百姓的生活安定作为其统治思想,而且基本上都能自觉地把自己放在现实社会关系中来考虑自我的生存之道。这里的“以人为本”并非尊重个人的价值和个体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入群体,强调人对于宗族和国家的义务。第二,“以和为贵”的和谐思想。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等。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思想最为典型地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中。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和谐统一。如孟子所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其体现,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主要侧重于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第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ฅ文化历来强调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最高目标,以大一统为社会理想状态,把民族和国家命运放在首位。这种爱国主义情愫深深积淀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不知感染和熏陶了中国历代多少仁人志士!汉代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等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典型写照。这些仁人志士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和他们心中的信☿念及名句构成一股流淌不息的爱国热流,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呼吁奔走,直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与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分不开的。第四,刚健自强的乐观进取精神。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中也讲“志士仁人,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些都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精神的高度概括。这些思想在中国强盛时期和危难之际,都曾激发过民族斗志,培育了中国人民自强自立的精神境界。在近代中国,这种积极进取精神则表现为不屈不饶的抵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发扬传统,自强不息,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五,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从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而总能以非凡的包容与汇通精神来丰富和完善自己。《易经》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rdquoว;,《中庸》中也讲“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些反映了中华民族那种无比宽阔的胸襟。所以,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互相驳难,但也互相吸收;汉唐时代大量吸取外来文化,使中国成为当时的世界文化中心。因此,一个真正有自信力的民族,不但要从本民族文化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也要从世界上其他文化吸取养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丰富本民族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世界民p> 三、加强对青年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第一、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加强青年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势在必行。青年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梁启超先生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年学生的精神面貌,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与否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兴衰。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外各种思潮文化,纷纷涌入中国,不同的思想和文化同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碰撞和冲突。由于青年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再加上他们对多元思想文化的吸收往往缺乏科学性和理解性。中西文化的冲突,不可避免的会造成青年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和迷茫。如何应对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已经成为现阶段我们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之一。
第二、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发掘。以儒家道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来源。它在凝聚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促进文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几千年来它一直影响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及思想意识,因而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以和为贵”思想、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爱国精神、刚健自强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等无一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应该给予大力的宣传。
如何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本人认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做努力:1.以传统节日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我们可以在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等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比如可以利用清明节开展生命教育,利用端午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利用七夕节开展中国传统爱情理念教育,利用中秋节强化对家国团圆的永久期盼,利用重阳节开展尊老敬老教育。如果在腊月里,借用一个“二十四,扫房日”的话,可以在校园内组织一次全校范围的卫生大扫除,既清洁卫生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又使学生亲近民族传统文化,同全民族的人们一道迎接新春的到来,这一行动本身则具有了文化的含义。因为,它代表了一个传统文化符号。如果这一活动年复一年的进行下去,其文化符号与文化记忆将会固化在学生一生的生活行为之中。如果在夏日,在端午节当中,再加进“龙舟竞渡”的体育精神与体育赛事的话,就其一点而言,文化传承在形式上得以实现。
2.坚持定期开设人文社科方面的讲座,特别是开设系列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漫谈讲座,对传统节日的起源、演变、传说以及习俗等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培育同学们的人文素养。3.建议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传统文化课程选修课学分,将传统文化课程列入学生的基本考核范畴,鼓励不同学科的同学们多选修一些文史哲选修课程;可规定每位同学,每学期必须听若干场人文社科讲座,并建议把它纳入学生的培养计划之内。
第三、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爱国主义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在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有着不同的内容,它们在中华民族发展的不同时期都发挥了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巨大作用,成为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发展、自立、自强的伟大精神支柱。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肆意泛滥,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个人至上,缺乏批判性思考、整体观与想象力,知识面狭窄,整体素质不高。不少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情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这就给新时期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对本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向心力,便显的非常迫切和必要。
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本地区和本校的教育资源开展活动。如参观当地文化历史遗址、历史上著名人物故居等激发青少年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生活的 ☻热爱;组织同学到部队进行“军事日”活动,让部队战士给同学们上一堂生动的国防教育课,加强同学们的国防安全意识;组织青年自愿者活动、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等,通过组织这些活动,可以增强他们的忧患意识,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而且使中华民族不屈不饶的积极进取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总之,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它会产生许多新情况与新问题,要求我们不断拓展传统文
化的内涵,并用传统文化精神重建当代青年思想道德世界和精神世界。当代青年学生要能够把批判地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认真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现代技术,包括他们的崇尚科学、不断进取等精神,处理好吸收、借鉴和抵制的关系。我们坚信,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必将以其特有的思想精华,继续启迪和烛照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创造,从而为21世纪中国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