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俗气成风

时间:2025-01-13 05:31:2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常听人说某某人太俗气,但搞不清楚“俗”到什么程度才称得上“俗气”。近读闲书,发现古人有“十大俗气”之论,细品,这种“俗人之气ฎ”,当下并不鲜见。

古论十大俗气包括:一,腰有十文钱必振衣作响;二,每与人言必谈及贵戚;三,遇美人急索登床;四,见到问路之人必作傲睨之态;五,喋喋高吟其酸腐诗文;六,头已花白却喜唱艳曲;七,施人一小惠便广布于众;八,与人交谈便借刁言以逞才;九,借人之债时其脸如丐而被人索偿时则其态如王;十,人前常多蜜语而背地必揭人短处。

不可小看了这十大俗气,它对什么人都不疏远,也不轻易退避,不论你☭为官经商,也不论你搞文弄武,不论你位高权重,也不论你人微言轻,它都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跟你贴得上、挨着边了。人们对某些俗气,最初可能并没有看得严重,只不过觉得一些人趣味低下,或待人处事较为庸俗,或在品德方面沾染上某些“小人”习气,未必把其看成恶人歹人乃至坏人,持有较大的容忍度。

其实人们大错而特错了♚,太小看了俗气对人的腐蚀,对社会风气的污染。一旦俗气形成了气候,对社会有着无形的破坏力时,你会在伤风败俗的社会风尚面前,唉声叹气,事实上已悔之晚矣!

秦朝隐士黄石公在《素书・安礼》中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这位黄石公是位高人,张良游下邳圯上,遇老人,令张良把掉在桥下的鞋子给他取来,还让张良给他穿上,事后老人赠给张良一册《太公兵法》,并说:“读此书可为王者师。”张良跟随汉高祖,凭一册《太公兵法》而定天下。这赠书老人即是黄石公。细细咀嚼他上述的“八同”,便深刻了我们对俗气的认识,不论好事情或坏事情,只要互相传染,就容易漫延扩散。这些年正由于人们太宽大了俗气,甚至放纵俗气;一些人不以俗气为耻,反以为荣,使俗气在诸多领域畅行无阻,甚至被视为时尚;各行各业及各类人群大多默认了俗气的“通行证”,使其渐入佳境,成了一时风气。在有些人的心目中,俗气甚至成了香饽饽,谁俗谁吃香,谁俗谁得实惠。俗气非“老鼠过街”,反成了“龙肝凤髓”。于是俗气的胆子愈来愈壮,最终突破了底线,变丑恶为罪恶,败坏了自身,更败坏了社会。

正直的人,老实忠厚的人,他们做人做事往往“循规蹈矩”,很少达到市俗者那种炎炎赫赫,但他们可能终生淡定与安宁。我们这个民族习惯以“君子”与“小人”区分人群。俗气者不论怎么善于辩白,他总要归类于“小人”群中。君子自重,其道德情操的种种表现与自律,最终仍要归结到人的思想修养和人格品性方面。刘昼在《刘子・诫盈》中对君子的要求是:“君子高而能卑,富而能俭,贵而能贱,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是谓损而不穷也。”刘昼所言,彻底与“十大俗气”划清了界限,也让人更加看清楚了俗气的低级趣味。

“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衡量一个社会的发展质量,不仅要看它的物质文明,尤其要考察它的精神文明,如风俗、习惯、世俗观念、人情动态、民性民风、政风士风家风等等。这些精神风貌,既关系到个人的生活态度和道德取向,也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安危。所以古往今来,凡有识之士无不关注所处时代的官风民风家风,特别关注世风及其对社会生活实践的导向作用,“时之所尚,人之所趋”✫。我们已到了应该认真检讨“俗气成风”的时候了,移风易俗,时不我待,亡羊补牢,犹未晚ข矣!

“十大俗气”若只停留在民间,虽也可怕,却一般只会“殃民”而不会“祸国”;若泛滥于官场,国家的前途命运即受到严重威胁。所以治俗急迫,尤其急于治政风即官风中的俗气。好枝发好叶,好树结好果。《礼记・表记》说:“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政治清明的社会,好的风俗行为就如同树上的枝叶萌发茂盛;政治污秽的社会,浮华虚美的言辞,也会像树上枝叶那么多。健康的社会风气不可能一朝一夕形成,而俗气十足的社会风气却可能像台风似的很快席卷一地。

“十大俗气”,不可不惧也!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