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对标”是对战略的最大破坏?
战略的本质是要创造差异化,因此,价值链不是要和对手比较,比谁做得更好,而是要和自身的竞争战略保持一致性,去支撑竞争战略的实现。既然你的竞争战™略是与众不同的,那也注定了价值链运营的各个环节也是与众不同的。做得不同比做得更好更富有战略意义。
“做ช到不同”比“做到最好”更有战略意义
随着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不断探索,希望能够打造难以模仿的强大竞争优势。一些企业也开始❤使用“价值链”模型:首先画出本企业的价值链,然后围绕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找到“标杆”的最佳实践,然后开始“对标”,找差距,求改进,做先进。
其实,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误区。价值链模型是一个强大的战略制定工具,但在现实过程中很多企业却把它用作运营改善工具。在当下的管理实践中,“对标”是对战略的最大破♋坏!我并不是完全否认“对标”的意义,推动运营改善是任何企业在任何时候都要做的,但是这一切都要围绕明确的战略定位展开;同时,运营效益改善对于竞争优势而言很有必要,但还远远不够充分。
在“对标”思潮的推动下,很过高管层开始狭义地理解“竞争优势”,以为所谓的竞争优势就是就在某一个运营环节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做得更好”好像是参与竞争的全部意义所在。2010 年,在美国政府主导下刚刚完成重组的通用汽车CEO丹・ 埃克森(Dan Akerson)表示通用公司目前已经摆脱了破产危机,未来通用汽车将“以最好的汽车赢得竞争”。
类似这样的战略宣言,你也许会经常听到,你自己也许已经说了不少。迈克尔・ 波特给这种认识上的误区起了个名,即“争做最好综合征”。很多公司经常自豪地宣称他们是行业中“最好的”,制造的产品是“最好”的,或者提供的服务是“最好”的。
这些言谈尽管激情四射,但是,却反映出了一些企业管理层对战略认知上的浅薄和曲解。如果你想胜出,很显然你应该争做最好。很多人的直觉都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道理,真的是这样吗?
这里有两大重要的原因:
・ 所谓的最佳实践会迅速传播开来,你有我也有。尽管这样的竞争能够使运营效益得到绝对的提升,但是没有人能够获得相对优势。
・ 大家在运营效益争取做到最好,会导致竞争合流(competitive convergence)。大家都朝同样的方向竞争,竞争成了在同一条跑道上开展的追逐赛,无人能够胜出,最终大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都没什么差别,消费者被迫从价格上做选择,大家最后只能打价格战,整个行业的盈利水平就会大幅度下降,最后通盘皆输。
让我们看一看哈佛商学院关于酒店业床具大战的教学案例。 就在威斯汀酒店投入数千万美元推出了酒店业第一张品牌床“天梦之床”不久,他的竞争对手们很快就做出了回应:希尔顿酒店在旗下所有连锁酒店中推出了“恬静之床”;万豪酒店更是斥资大约1.9亿美元,把所有床铺换成了“朝气重拾系列”;凯悦酒店则推出了“凯悦豪华睡床”;皇冠假日酒店则推出了“优质睡眠计划”服务。
截至2006 年,“酒店业床具大战”总算是接近了尾声,这也许就是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大家都在努力做到最好,但是最终的结局却是对每一个人都不利。床具大战无非就是把企业放在跑步机上,辛苦地、不停地跑着,但是完全没有前进、没有获利。
虽然轮子永远是圆的,但它们有不同的尺寸和厚度,而且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成。所谓的最佳实践也是如此,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关键是要看是否匹配你当前的战略定位。
如果不匹配当前的战略定位就毅然不跟进;如果匹配当前的战略定位,你可以尝试。因此☿,你要学会“取舍”,决定在竞争中不做哪些事情。没有取舍就没有选择的必要,没有选择的必要,也就没有制定战略的必要。
纵观整个历史,无论是商战或是兵战,之所以取得胜利,不是简单照搬已有的最佳实践。韩信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大败赵军;马谡效仿,据此屯兵山下,而痛失街亭。战争史反复证明,成功的背水一战是一种特例,并非必然,需要天时、地利和人和等诸多因素的匹配。
战略的本质是要创造差异化,因此,价值链不是要和对手比较,比谁做得更好,而是要和自身的竞争战略保持一致性,去支撑竞争战略的实现。既然你的竞争战略是与众不同的,那也注定了价值链运营的各个环节也是与众不同的。做得不同比做得更好更富有战略意义。
换个角度讲,你要有一个不同的价值链,如果你用同样的方法做市场营销、顾客服务、生产制造,实际上等于没有战略定位。如果你有“好战略”的话,必须有不同的价值链,必须要与众不同,和战略定位保持内部一致性。
最后,迈克尔・ 波特告诉我们,在大多数商业领域,根本没有所谓的“最好”。请你想一下,汽车有最好的吗?超市有最好的吗?汉堡快餐有最好的吗?在运营效益上的竞争其实是和竞争对手在同一个跑道上竞争,你只想跑得更快、做得更好。
然而,战略定位则是选择另一种比赛,可以有很多赢家。比如,沃尔玛数十年来一直是大型超市领域的大赢家,为客户提供“天天低价”;但塔吉特百货(Target)也是一大赢家,他吸引着那些既想要低价又渴望优雅的顾客。双方的战略定位,无论是“在哪竞争”还是“如何竞争”上有差异很大,这两家企业跑在不同的跑道上,都成了大型超市领域的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