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是一盘很大的棋
李克强在4月3日主持召开了“中国装备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座谈会”。这至少是这位“推销员”总理在进入2015年以来第三次提到“走出去”。
“走出去”第一次被明确提出是在1996年。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去非洲,那里丰富的自然资源给江泽民留下深刻印象。他在回国后提出:“要加紧研究国有企业如何有重点有组织地走出去,做好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这篇大文章。”
之后,江泽民又密集访问了西班牙、挪威、罗马¿尼亚、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这一年里,他还去了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尔。在随后的十几年里,这些国家中的很大一部分,以市场、资源提供者的合作姿态,紧密了同中国的关系。
“走出去”在当年相✌当罕见,中国在非洲的援建项目一般是为了友谊。当时的企业也对进一步开放心存疑虑,担心国内工业无法应对加入WTO后的冲击。2001年,也是中国入世那一年,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辩题之一就是“全球化利于/不利于发展中国家”,最终认为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温莎大学5:0横扫对手。
曾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四编研部主任的陈扬勇就对1996年提出的“走出去”做过分析,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经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大量产品积压,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是中国经济不得不往外走的重要理由。
“走出去”再次出现✘在十八大报告里的时候,经过了数十年加速开放的中国所推崇的“出口品”已经升级换代,在铁路、房地产、通讯等基础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产能和经验。10年前中国拒绝放开市场,10年后的中国对各国倡议自由贸易。
“许多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工业化的需求很大,而中国很多装备和۵产能质优价廉。”李克强说。
中国铁路部门在几年前就提出:“一条铁路从中国的东北出发,一路往北,经西伯利亚抵达白令海峡,以修建隧道的方式穿过太平洋,抵达阿拉斯加,再从阿拉斯加去往加拿大,经过不到两天的时间最终抵达美国。”在几年前这种设想可能还接近于“把喜马拉雅山炸一个口子青藏高原变良田”的狂想。
这期间中国人的观念和气质也在发生变化。
4月15日,FT中文网发布李克强采访实录。“ด我们和世界银行等机构合作,学习了很多先进理念;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企业懂得如何更好地按照国际规则参与竞争。无论是和平还是发展,中国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受益者。中国现在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还要继续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李克强说。
这段话可能是对继续“走出去”的最好注解。
同一个采访当中,李克强提到了经济下行和世界经济萧条的压力:“中国目前经济总量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今年再增长7%左右的速度应该说是不容易的。”
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1980、1990年代,内部对如何改革有争议,但关于对外开放却从没有反对声,在经济增长困难期,是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最好时机。 30天签约1400亿的“超级推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