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周奏疏考

时间:2024-11-10 16:21:1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刘宗周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政治家,奏疏是刘宗周政治思想的基本文献,然而目前宗周学研❅究并未展开对宗周奏疏的专门考察。回到宗周的奏疏,通过对文字内容的梳理分类,以及相应奏章数量的比较,呈现了宗周的政治主张主要体现于治道建言,以及将治道归本于皇帝的治心。将宗周奏疏撰写时间与其理学思想形成时间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宗周的政治主张与理学思想的进展是同步调的。

关键词:刘宗周;理学;奏疏

前代之亡,皆以国无人而致败。惟本晁不然。数十年间,虽如杨、左、高、赵、二周、黄、魏、袁、李诸公,为阉党所摧折,而踵起者若刘念台、黄石斋、李懋明、范质公、倪鸿宝、文湛持、史道邻、姜居之、高 斋诸先生,皆大僚也,使得行其志,当不仅如赵惟重、李伯纪之在建炎[3]628。

但是,遍览宗周学相关研究,对其奏疏情况的考察,并未专门著述。而宗周作为言官,奏疏是其政治思想的主要载体和基本文献,这就需要研究者回到其奏疏当中,了解其观点倾向、其政治主张与理学思想之间的关系。

一、奏疏倾向于治道

从上表可见,除了陈请、问安等并无实质内容的奏疏,刘宗周的论政奏疏中,治道所占数量最大,共有19封。

二、治道归本于治心

而关于治道的奏疏,基本上都将会把问题归结到“皇极”――劝谏崇祯帝如何改正心理症结☤方面的过失。

上表中,对于崇祯帝猜忌壅蔽的心理症结,从崇祯二年到崇祯十五年,刘宗周在每一任上,都是以之为劝谏崇祯、由此启发治道的根本点:

崇祯二年―三年,指出崇祯帝的心理症结在于猜忌壅蔽,与仁义背道而驰,并且是掊克聚敛之政的根源。针对崇祯帝极端不信任士人、施政均从私智私利出发所带来的政治危机,宗周提出了著名的质诘:“夫天下可以一人而理乎?”[4]

崇祯九年,宗周又一次反复警告崇祯帝,在目前外忧内患的严峻局势下,唯有端正治本,从治道之本的独体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详细向崇祯帝说明了如何做慎独功夫,从而根除猜忌壅蔽的心理症结,拨正与臣属的关系:“夫君臣一德之交,亦一身之腹心也”,以独体为用人行政之本,政出于公心,施政则不秉私智私利,而是君臣职分各自有定、君主以任贤为施政大要:“汉董仲舒曰:‘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今日皇上慎独以治天下之谓也。夫在在而择人,至劳也;慎独而求治,至逸也。在在求人,宜贤者遍朝堂,而实而按之,无一贤之可任;慎独求治,宜治之难致✡,而举而措之,实有效之可据。”[5]

崇祯十四年―十五年,内忧外患的形势已经岌岌可危,崇祯帝的猜疑也累积了十余年,多次撤换内阁、前方将领,结果仍是军事的节节败退、经济凋敝不堪、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也在不断削弱。危难之际,崇祯帝起用宗周,希望宗周的清正能够挽救一些政治腐败。宗周仍然从治道之本劝谏崇祯帝,希望他践履诚意功夫,并再次着重强调,“臣闻天下大矣,而以一人理,非徒以一人理天下也”,治道不是君主事事具理,治本的端正在于看清自己的职分,在于“斯以天下之聪明为大聪明”、“以天下才任天下事”[6]。

从这一根本点出发,刘宗周系统论述了立足于此根本点的皇极(君主的心体),以及君臣职分、人事原则、地方行政与攻守策略等治国大要,分别见于上表所列的代表性奏疏中。

三、治道相资于理学

上表还将宗周奏疏按照其任官时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京兆尹任上。崇祯二年―三年。

第二阶段:工部右侍郎任上。崇祯九年。

第三阶段:左都御史任上。崇祯十四年―十五年。

这三个阶段,与宗周道德形而上学思想发展的三个分期[7]有着时间上的相接:

第一时期:静坐悟心时期。万ภ历四十二年―崇祯三年。

第二时期:慎独提出时期。崇祯四年―崇祯八年。

第三时期:诚意慎独时期。崇祯九年―弘光元年。

两相比较,可以发现:刘宗周的学术思想发展的时候,也是他新的仕途生涯开始的期间:

崇祯九年,宗周正是在工部右侍郎任上,在北京官邸的这半年中,始以《大学》诚意、《中庸》已发未发之说示学者,他的《丙子京邸录》,或者说,丙子学言,否定了时位动静说。工夫只在略绰提撕间,自此专举立诚之旨,即慎独,姑置第二义。①

崇祯十年,与钱生书说,圣人之道,求诸其心,慎独即格致第一义。示金 鲍滨两生曰,学当求之慎独,其说终谬。又说诚意、已发未发等旨。②崇祯十一年,又以其诚意之旨重新解阳明,删定《阳明先生传信录》成。③诚意之旨确立后,宗周又将之推广到治道领域:在崇祯十二年,作《乡兵议》,主张“以保甲寓乡兵”½。④崇祯十四年,辑《古小学通记》,以《集记》有体无用,此《通记》明治天下大经大法。⑤崇祯十四年,宗周又蒙起用,其在任上,阐扬了诚意的治道。


上一篇:盛唐帝国“维和”记
下一篇:如果我是导演

TAG标签:宗周奏疏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