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微不治,医见倾心
近年来,国家❣逐年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和城市社区、农村基层医疗体系建设,大量新建扩建的医疗机构对设备需求旺盛。同时,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趋势,也引发了对智能化、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
然而,与旺盛的需求形成极度反差的,是医疗设备特别是高端设备仍需大面积进口的现实: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医疗器械进口额173 亿美元。约80%的CT市场、90%的超声波仪器市场、85%的检验仪器市场、90%的磁共振设备、90%的生理记录仪市场等,均被国外品牌所占据。
早在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就表示,要加快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进程,降低成本,推动民族品牌企业不断发展。2015年,国务院制订《中国制造2025》,把国产高端医疗设备纳入战略任务和重点之中。2016年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表示,要全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一面是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国家战略需要,一面却是医疗设备几乎被国外垄断的现实,国产医疗设备如何破冰?
Remebot,北京柏惠维康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针对神经外科导航定位手术机器人,在这条破冰之路上,整整走了18年。18年,一名呱呱坠地的婴儿可以长成意气风发的青年人。2015年12月1日,Remebot获准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研发它的柏惠维康也顺利成为通过审批的30家创新公司中的一员。
――而这或许是给Remebot最为珍贵的“成人礼”。
Remebot初长成, “医见倾心”
医用机器人是专业服务机器人最重要的领域,可以大致分为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医用服务机器人和智能设备。
现代手术进入到了微创时代,微创手术的成功不仅依赖于技术精湛的外科大夫,也依赖于医生手里优良的手术工具。从开放手术到普通腹腔镜手术,再到机器人腹腔镜手术,微创技术的需求牵引推动了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目前,以美国直觉外科公司生产的达芬奇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在市场应用领域最受青睐。2012年底全球医用机器人销量1300多台,市场规模达到60亿美元。截至2015年底,仅直觉外科公司就在全球销售了3266台手术机器人。
行业在崛起,技术也在迅猛推进。甘居人后向来不是中华民ญ族的性格。“对于神经外科机器人的研发,中国其实并不比国外晚。”柏惠维康公司CEO刘达这样说。
1995年,刘达的导师王田苗教授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在国内率先开展医疗外科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
1997年,王田苗与海军总医院田增民主任合作完成国内首例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成功开展临床应用。
1998年,刘达加入医疗外科机器人研究小组,成为技术负责人,并成功申请了当年的863课题。
1999年,研究小组攻克了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关键技术,完成国内首例机器人 ☻辅助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
“从有框架到无框架,作为实验室的样机,可以说我们的神经外科机器人已经实现了技术上的关键性突破。”刘达说。
2000年,北京市科委科技成果鉴定认为“无框架神经外科机器人的临床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且无类似系统报道”。2008年,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技术上的突破得到高度认可,机器人Remebot完成了它成长之路的第一步飞跃。
小块头的大智慧,“无微不治”
Remebot 是款神经外科的导航定位机器人,它由“脑”、“眼”、“手”协同作业:脑,即自动三维建模,可自动将患者颅部CT/MRI图像合成三维模型,便于医生观察病灶位置,规划手术路径,立体定向定位;手,是6轴机械臂,可360度自由旋转,根据导航准确定位入颅位置;眼,就是摄像头。三者配合,可根据病灶数量,规划支持多达8条路径。
Remebot是如何帮助医生精准完成手术定位操作的呢?在 Remebot 的帮助下,医生可以微创、精准、高效地完成脑部手术,以2毫米的微创,进入大脑这一“生命禁区”,抵达病灶靶点,其定位精度达1毫米。通过Remebot精确的导航定位,医生可以实施活检、抽吸、毁损、植入、放疗等12类术式,手术平均耗时30分钟,术后观察两到三天即可出院……
Remebot给神经外科手术带来了新的变革。目前,该机器人已经用于活检、脑出血、脑囊肿、癫痫、帕金森病等12类近百种疾病的治疗。
Remebot以其强大的功能,在医疗机器人临床方面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纪录:第一次在国内成功应用于临床,第一次在国内实现远程手术,第一个在国内进入医保的机器人手术项目……
2015 年,柏惠维康在此前技术的基础上,推出新一代Remebot 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该产品通过三维手术规划、视觉实时导航和机器人手术操作协助医生微创、精准、高效地完成神经外科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大幅降低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2016年,一名叫程欣的13岁女孩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程欣是一名早产儿,出生6个月后被查出先天性脑瘫。13年来,小程欣一直僵硬地躺着,疼痛强烈时家人就靠喂白酒来缓解她的痛苦。
“白酒女孩”程欣的病情引起了音乐人胡海泉的注意,他向海军总医院原副院长、神经外科主任田增民教授咨询此事。田教授认为通过微创手术可以较大概率改善症状。于是在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医诺千金”项目支持下,北大国际医院神经外科用Remebot为程欣完成了免费手术治疗。
ภ现在,程欣的病状改善了许多,她也不用再靠喝白酒来缓解病痛。而这,只是Remebot众多临床手术案例中比较典型的一个。
不忘初心,终有所为
“这么好的技术,不能束之高阁。”技术出身的刘达坚信神经外科机器人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和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并能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但是从实验室到市场,却比想象中遥远。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由于涉及职务发明,知识产权归属学校,而从技术到产业化的过程中,又必须依托企业的实体,才能面向市场、获得融资。”他表示,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如何操作,成果转化收益如何分配,当时的国家政策并不明朗,体制机制的障碍使得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无法有效衔接。
201ฬ0年,刘达成立柏惠维康公司,希望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打造出医生和患者一见倾心的医疗机器人产品,让微创手术在为了能够适用于更多领域,治疗更多疾病,帮助更多患者。
公司成立后,刘达通过技术服务获得收入,来支持后续研发。然而,对于亟待转化的技术,这无异于杯水车薪,公司发展的缓慢可以想见。
2014年,法国推出一款名为Rosa的机器人产品,成为世界上首款商用化的神经外科机器人,售价高达100多万美元每台。Rosa的成功不仅刺激了刘达,也刺激了关注医用智能设备的投资者。他们似乎一夜之间开始注意到:原来我们早已拥有了类似成熟的技术!
虽然引来资本对神经外科机器人的关注,但知识产权仍是摆在投资人面前难以跨越的鸿沟,融资局面迟迟无法打开。这时,王田苗教授的帮助,让这个困局出现了转机。通过王教授介绍,刘达终于得到一个天使投资公司的支持,在团队只有寥寥数人的情况下,获得上千万元注资。
资本注入,对于渴望产业化的Remebot,恰似久旱逢甘霖。不仅如此,风投还带来了专业的运营模式、专业的合伙人,弥补了技术出身的研究团队在面对市场推广产品和融资方面的不足。
几乎与风投进入同步,公司研发团队快速完成了第6代神经外科机器人Remebot产品的定型,并开展临床试验。从此,公司进入高速发展通道。
2015年8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正式通过,从国家法律层面破解了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等政策障碍;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进一步明确细化相关制度和措施……
从修订法律条款到制定配套细则到部署具体任务,科技成果市场化、资本化的“中梗阻”被逐步打通,科技创新创业的活力进一步激发,Remebot也迎合这一契机,飞速投入市场应用。
近日,天坛医院张建国教授团队已正式开始在临床使用 Remebot。与此同时,宣武医院经过反复考核,也认可了 Remebot 的临床价值,并且由赵国光院长带领团队开展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除此之外,国内很多知名专家和顶级医院也加入到考核的行列,包括立体定向泰斗级人物汪业汉教授、301 医院、协和医院等。
据刘达介绍,公司现在已与多家神经外科领域最顶尖的国内医院进行临床试验和合作,“我们的目标是,3年内让Remebot在全国300家医院得到应用,并同时进军国际市场,为更多神经外科疾病患者带去福音。”
从1999年实现了技术上的关键性突破,到2016年开始正式走向市场,Remebot从实验室里的样机到手术台上的产品,整整花了18年。这18年,Remebot和柏惠维康经历了中国高端医疗设备研发生产的严酷冰霜,也以不辍前行迎来了这冰霜的一点点融化。
Remebot,可以说是国产医疗设备破冰路上一支锋锐的先头力量。我们期待着它更为卓越的后续表现,更加期待着以它为代表,中国高端医用设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