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流:不吸毒,不成活
鸦片传入中国的时间非常早,相传西汉时,已有罂粟种子通过丝绸之路被引入中原。中国人种植罂粟的确凿记载则是在唐代,一首唐诗写道:“万里客愁今日散,马前初见米囊花。”诗中的“米囊花”便是罂粟花。
不过,自汉唐以来,中国人只是将罂粟当成观赏性植物或中药材,直至晚清时期,罂粟才被制成可供吸食的大烟,并一下子泛滥开来。
从乾隆末年开始,中国人开始吸食鸦片,到嘉庆初年,吸食的人就比较多了。人们“镶竹为管,或磁或银,挑烟于盒,就灯而吸,倚枕侧眠”,抽鸦片成了社会时尚,不到二十年,整个清朝,从士大夫到贩夫走卒,“群起趋之,靡然而不返”。到了光绪初年,有人认为,大清国的人口结构是“妇女居其半,其余老弱居三分之✘一,吸鸦片者亦三分之一”。这个数目有些夸大,更科学的估算是:20世纪初叶,中国吸食鸦片并成瘾者,达到1300万。
为什么短短20年间,鸦片就如瘟疫一样蔓延至整个中国,祸及各个阶层?原因可以归纳出一大堆,但有一点不容回避:在鸦片的社会传播过程中,身为上流阶层的社会名流起了非常坏的示范作用。
鸦片从药品变成可供吞云吐雾的时尚消费品,其风始于社会名流。漂亮的姨太太、精美的烟枪、名贵的烟土,成为晚清社会名流标榜其身份与生活品位的标志。从前,社会名流讲究的是“红袖添香”,现在倒好,变成了“姨太太点大烟”。而在这个以抽鸦片为时尚的晚清社会中,所谓的“名流群体”,除了王公大臣、士绅文人、富商大贾,还包括演艺界的名伶。
清代的伶人戏子虽然还是被习惯地视为“贱业”,但其中的名伶、名角,就如今日的明星、巨星,实际上已获得了社会名流的地位,过上了高品质生活。当时的梨园名角汪笑侬、马连良等,都染上了鸦片烟瘾。后人描述过汪笑侬吸食鸦片烟的情景,非常生动:每天早晨醒来,汪笑侬都要姨太太先朝他的脸喷几口大烟,身子方能蠕动,然后喝点参汤。姨太太再将点好的烟枪递上去,汪笑侬闭着眼睛抽上十余口,才可以慢慢睁眼说话,起床洗漱,然后再躺下来抽烟。不抽到十筒烟,不能吃早点。所以每逢演戏的时候,戏馆的园主都要向汪笑侬的姨太太送礼,希望她将汪笑侬服侍得舒服一点儿,唱起戏来有精神。
艺人抽鸦片抽得最牛皮哄哄的,大概非“小叫天”谭鑫培莫属。某年端午节,慈禧太后高兴,赐宴颐和园,命人召谭鑫培等一班名角人宫演出。其他名角都到了,只有谭鑫培未到。谭鑫培对前来请他入宫的太监说:“现在明诏禁烟,王爷们都在戒烟,我是有瘾的人,不吸足乌烟(即鸦片),再不能够唱戏。”太监回奏太后,太后笑道:“原来不过为了吸烟的事,叫他尽管人宫抽吸就是了。只要他戏唱得好,我还派两个太监替他装烟呢!”谭鑫培大喜过望。此后烟禁虽严,谭鑫培“奉旨吸烟”,再没有人敢来查禁了。自此之后,晚清“谭派”的角儿,几乎没有不抽大烟的,仿佛不抽大烟就够不上“潭派”的范儿似的。
谭鑫培的“鸦片范儿”,传给了他徒弟和粉丝;包括梨园名角在内的上流社会人物以抽鸦片为时尚,则会带动整个社会生活风尚的嬗变。晚清人已经发现,民间吸食鸦片烟,都是来自“衣冠士大夫长老之人”的倡导,人们“濡ด耳染目,靡然耽溺于其事”。在上海,大烟馆林立,风格也是“高大上”,不但深受有身份的社会名流青睐,而且附近的贫苦人都热衷攒钱,然后“必至沪上烟馆一尝风味”。
其实,不光是抽鸦片之风,缠足、讨姨太太等社会风尚,都遵循着同样的传播路径:兴起于上流社会,随后引发其他阶层的竞相效½仿。
在晚清名流的“垂范”之下,鸦片泛滥成灾,这对社会肌体的腐蚀可想而知。鸦片烟瘾一犯,“瘾君子”立即“涕泪交横,手足委顿不能举……不能稍为运动也。故久食鸦片者,肩耸项缩,颜色枯赢奄奄若病夫初起”。晚清中国人被西方列强讥为“东亚病夫”,看来并不冤枉――确实有病。
甲午战争,大清国败于日本,也有鸦片的一分“功劳”:在北洋海军提督署所在地――刘公岛,“赌馆、烟馆林立,妓院有七十多家”。水师纪律如此松懈,军官生活这么糜烂,打仗安能不败?战败后,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与旗舰定远舰管带(舰长)刘步蟾自杀,都采用吞鸦片的方式,让人怀疑这两位英雄生前是不是也吸食鸦片。
幸亏,传统社会尚有自我矫正、自我拯救的机制。这个自救机制的启动者,还是当时的士绅群体。
1906年,清政府终于发布禁烟上谕,提出十年内禁绝鸦片。而在此之前,已经有一批清醒过来的士绅率先成立了戒烟组织,自发地展开禁烟活动。
1873年,曾任大清首位驻外公使的郭嵩焘在家乡湖南成立了“思贤讲合”“禁烟公社”,以期通过讲学唤起士子的是非之心,自觉拒毒,为民表率。他的禁烟思路是“先官而后民,先士子而后及于百姓”,即先要求官员与士绅禁烟,再带动平民戒毒。
1900年,一位江南士绅在无锡县与金匮县订立乡规民约,劝告邑人戒烟,并成立一个“戒烟局”,主持戒烟:除了年老患病之人可以照常吸食鸦片之外,不到50岁的人和没有疾病的人都要由戒烟局低价发给戒烟丸药,并派医生监督诊断,根据各人烟瘾的深浅来递减丸药,以防止猛然戒烟反而生病,“务以诚意劝化,先士子而后及农工商”。在戒烟局的帮助下,短短一年时间内,无锡、金匮二县先后有一千多人戒掉了烟瘾。
1905年,十位福建籍士绅在福州发起成立“去毒社”,士绅、学者和商界热心人士召开大会讨论戒毒。那一天,一万多人来参会,从台阶到厅堂的角角落落,“皆无容隙”,福建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同时开会。大会投票选举林则徐的曾孙为去毒总社社长,还通过了禁毒章程,赋予去毒社拥有会同当地警务机关“查缉贩运、售吸烟土”的自治权力。去毒社成立后,即督促福州当局发布禁烟令,并运用去毒社的组织网络协同官方查禁ณ鸦片烟土。
创设“禁烟公社”的郭嵩焘曾告诉他的追随者:“自古世道之乱,原本人心风俗,而其患皆起于士大夫”,因此,“吾辈”当自强。
在任何时代,社会上都有一个影响力巨大的精英群体。以前,这个群体的主要成员是士大夫;如今,无数知名企业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公共知识分子与演艺明星等也形成了名流群体。这个群体具有一呼万应的社会权力,从时下非常火热的“冰桶挑战”便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感召力。
社会名流号召做慈善,会有✪很多人站出来响应;社会名流以吸毒为时尚,也会让他们的粉丝对毒品产生好奇心与亲切感。社会名流的个人生活能够自律一些,或至少表现出更加自律的样子,有助于更多人行为自律。所谓“春秋责备贤者”,说的便是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