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文化的渊源探究

时间:2024-12-26 13:56:4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前言

标准化在历史上成为一门学科不过一百多年历史,但标准化活动却一直是人类生产实践的一部分,它的历史同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一样久远。古代科学技术发展中无意识或有意识地形成了标准化文化,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古代科技工作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一部标准化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标准化不断地从创新中汲取力量、开拓进取的历史。研究标准化文化,弘扬标准化文化精神 , 有利于促进标准化事业可持续发展。

1 标准化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是人类活动的记录,是历史发展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类的高级精神生活。文化是指人们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言说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为方式、意识或认知方式。有标准化活动就必然有它的文化。标准化文化是指人类在标准化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有渊源而源远流长,标准化文化也如此。

标准化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它来源于人类社会活动,又服务和指导人类进步,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我们祖先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中进行了一系列创造标准和标准化活动中逐渐创造了标准化文化。标准化文化伴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伴随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既受生产力的制约又为生产力发展创造条件、开辟道路,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标准化发展的动力。古代标准化文化是一种无标准化概念意识中产生的文化,由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来看标准化文化萌芽于先秦时期,形成和发展于秦朝。

2 度量衡发展中标准化文化

标准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由生产技术的发展而决定,同时社会进步需要标准的产生。我国的度量衡发展很早,相传我国古代大禹治水时,曾用自己的身体长度作为长度标准进行治水工程的测量。《孔子家语》中: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的记 载。说明当时人们以人体的某个部位当作标准进行测量活动,这种测量结果是比较粗略的。在经历漫长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古人渐渐地懂得以人体的某个部位当作标准度量误差很大的道理,因此,一直在寻求一种复现性较好的人体外自然物,到了商代终于出现了尺。

传世的我国最早的两把尺子均为商代象牙尺。一支长 15.78 厘米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 另一支长 15.80厘米 现藏上海博物馆。商代象牙尺的出现它标志着社会进入实物标准度量的时代。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从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规定的 1 标准尺约合今 0.23 公尺,1 标准升约合今 0.2 公升。由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商鞅还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制造统一的标准度量衡器,并将它们发放到全国各地,要求各地以此为标准,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秦国在公元前344 年统一度量衡制,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商鞅把田里不鬻的旧制改为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新制,目的是为了打开地界,重新丈量土地,下令,步过六尺者罚。这成为当时判定重新丈量土地是否合法的标准,说明当时进入文字标准时代,这些标准写在竹简上相当于现在纸质标准,又是标准与法规相结合的国家法令。这个标准对于统一赋税制度、俸禄制度和发展农业,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皇帝最高权威,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令,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把诏令 40个字,用统一的官方格式和小篆体铸刻在度量衡标准器上,并把大量监制的度量衡标准器发至全国各地。这样统一计量单位后又把计量器具实现实物标准并用法令的形式固化。《效律》部分特别对度量衡器的误差范围做了明确的规定。《效律》中规定:衡石不准确,误差在十六两以上,罚该官府啬夫盔甲一副;不满十六两在八两以上,罚盾牌一副。桶(斛)不正确,误差在二升以上罚铠甲一副,不满二升而在一升以上,罚盾牌一副。这就成为一份检定计量器具是否合格的标准。这两项措施贯彻统一度量衡政策的法律保证,对发展国家的经济有很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对计量单位进行改革和统一,到秦朝基本完成度量衡的统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在期间度量衡的法制化发展中产生了度量衡标准文化,它是标准化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3 科学技术发展中标准化文化

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 生铁冶铸技术的产生和铁器的普遍使用,出现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促成了标准化文化的形成。

《管子地数》记载,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山上有铅者,其下有银;上有丹砂者,其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此山之见荣者也。这是论述春秋时期探矿技术的文字标准。

《考工记》是春秋末期齐国人记录手工业技术的官书 , 对制作车作了详细记载,从书里看出车的制作和检验等 30 项专门部门的制造工艺和技术规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字标准的珍贵文献。

先秦时期制作车中 , 车轮是最重要的部制作工艺上要求很高 , 检验要求也严格。据《考工记》的记载 , 轮子质量通过感观和技术指标来检验。

对轮子的感官检验在《考工记轮人》中规定为望而抵其轮 , 欲其螟尔而下迄也;进而眠之 , 欲其微至也 , 无所取之 , 取诸圆也。望其辐 ,欲其掣尔而纤也;进而眠之,欲其肉称也 , 无所取之,取诸易直也。望其毅 , 欲其眼也;进而眠之,欲其祷之廉也,无所 取之,取诸急也。眠其埂,欲其蚤之正也。这种检验全靠工匠的视觉器官对轮子的表观评判 , 凭借经验把关。感官检验是对轮子表观质量的把关,它与技术指标相辅相成。

对轮子的技术指标检验在《考工记轮人》中规定为规之,以眠其团也;离之,以眠其匡也;县之,以眠其辐之直也;水之,以眠其平沈之均也;量其获以泰,以眠其同也,权之,以眠其轻重之伴也。文中涉及到四种器具:规、葛、县 、权 ;两种自然物:水、黍。共有 6 种检验手段,对轮子的品质进行严格的检测。虽然古人用极简单的物理手段 , 但检测能够达到一定精度。说明当时科技人员已经认知了检验的重要性,同时认知依照标准生产的东西进行检验的方式固化 标准的一个过程,是实施标准化的必要前提。先秦时代已进入需要检验来数据定量化、生产需要标准的阶段。

到秦朝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巩固,孕育着现代标准化方法和原理的萌芽,使标准化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各地的车辆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为了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要想在辽阔的疆域上政令畅通,物资交流便利,就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轮子辐条由25、26、28、30、34、44根,一律统一为30根,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规定为六尺。还要修建两条驰道宽 50 步,驰道上每隔三丈要种一棵松柏。

秦始皇兵马俑墓中陶俑的足踏板、甲带、甲丁、俑手、俑头、发髻和陶马的四肢、驱干、尾、飞鬃、耳朵等都是分别制作而后组装的,具有互换性、是采用规范化的模制技术的结果。

秦俑坑兵器实测结果,数百件弩机的牙、栓、悬刀和其它部件,完全可以通用互换,轮廓误差不超过 1 毫米。铜镞按照应用需要,生产分为四种类型,形成系列产品。同类型铜镞三个面的轮廓线误差不大于 0.15 毫米,镞头锋刃采用流线型三锥空间曲线,放大 24 倍后与当代生产的手枪弹头轮廓线竟奇迹般重合。印证了《秦律》规定:工匠制作同样器物,其大小,长短,广狭必须相等,的确有严格的统一制造标准。这些弩机标准件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标准化部件。秦朝巩固中央集权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具有标准化特征的强制性措施,对同类产品及部件能够进行统一化、简化、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和互换性的过程,产生了标准化文化,标准化文化又以便于大规模生产和检验管理,对当时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4 货币发展中标准化文化

货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商品生产阶段的产物。我国从商代开始把贝当作货币交换物品。后来随着生产发展交易范围不断的扩大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金属货币,形状上可分为四大类:布币、刀币、环币和蚁鼻钱。布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流通地域大致自西周起到战国止。刀币形状象刀,是由古代一种叫铜削的渔猎工具变化而来的。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环币,也称环钱由纺织工具纺轮演化的,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蚁鼻钱形状为凸面椭圆形,似海贝,其形象得名,仅仅在楚国流通。先秦时期各种货币各有各的流通区域和发展历史。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原六国的刀、布、贝等货币体系,并颁布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统一货币。明确了中央政府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 , 从而结束了战国时期币制紊乱的局面。《史记 平准书》中 ,及至秦 , 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 ,为上币;用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 , 不为币。然各随时而其轻重无常。半两钱是我国货币种类及其单位的首次统一。在这以前,各诸侯国不仅布币、刀币、环钱、蚁鼻钱和金饼混杂流通,连贝币也仍然在使用。货币改为统一的半两钱后,其他形状的布币、刀币等就一律被废止了。《金布律》即秦朝的钱币立法,包括的范围很广,如铸造、收藏、流通、核算等等都有明文规定。国家进一步掌握了铸币权和发行权,中国古代铸币的形制第一次得❥到统一。秦始皇统一六国货币,基本上是以秦环币作为蓝本。货币的统一,是政治、军事、经济统一和文化融合的必然结果。铜钱的形状 , 是一个周圆孔方的金属圆饼。这种外圆内方的形态 , 在世界上是东方货币的典型代表 ,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 象征着君临万方⌚ , 皇权至上的思想。

我国古代货币起源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统一形制于秦,统一重量于汉的说法。货币的出现到秦朝把货币的统一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它是探讨货币简化和统一的过程,货币的统一可以说古代标准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逐渐形成标准化概念过程,也是标准化文化基本形成的历史年代。

5 建筑材料中标准化文化

砖(古称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它的发明,是人类建筑史上一个巨大的进步。

陕西岐山县赵家台曾发现一批西周时期的空心砖和条砖,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砖,长 1 米,宽 0.32 米,厚 0.21 米,壁厚 0.02米,一端有口,另一端封堵。说明当时空心砖的制作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

1988 年,在陕西临潼东陵发现了两座战国晚期砖室墓,砖的规格约长 42 厘米,宽 15 厘米,厚 9 厘米,重 18 公斤。砖的兴盛,真正大量使用砖开始于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兴都城、建宫殿、修驰道、修万里长城、筑陵墓,烧制了大量的砖,工程艰巨,用砖量巨大。此时砖的发展进入第一高峰期。城 砖 规 格 为:482412cm、402010cm;条 砖 规 格 为:24125cm、29146cm、21143cm。由于小条砖具有制造容易,承重性强,砌筑方便,可灵活应用等优点,到西汉晚期终于取代了空心砖。秦汉时期,小条砖逐渐趋向模数化标准发展,长、宽、厚的比例是 4 ∶ 2 ∶ 1,使其在砌墙时可以灵活搭配。这些结果都是人们在漫长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取得重要科技成果。

从长条空心砖制造到春秋战国时期创制了方形和长形砖,秦汉时期制造小条砖逐渐趋向模数化、组合化发展,砖的规格进行简化统一及系列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使制砖技术和花式品种的显著发展世称秦砖汉瓦。

6 文字字体演变中标准化文化

我国最早发明和使用的象形文字,距今已有6000 多年的历史。有研究表明,商代人在刻甲骨之前,有时先用墨书,然后再根据墨迹来契刻,说明墨书文字早于契刻文字甲骨文,只不过因时间的久远,墨书文字没有保存下来而已。

历史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文字一个字往往会有多种不同的写法甚至一国之内也有不同的写法。后来这种千变万化没有一定体系的在这种文字称为六国文字。更严重的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内都有其自成一体的文字仅在各诸侯国内部使用,使用范围极其有限。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解决文字异形、言语异声局面,发布书同文命令,取消了那些与秦朝不相同的文字,推行书同文政策。《史记秦始皇本纪》云: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所谓书同文即统一文字,统一书体、规范字型。

当时秦朝的新文字形先是为小篆后又改为隶书而隶书是秦朝最进步的文字,也是秦朝最通行的文字。隶书始于秦 , 盛于汉。以此历史进入了文字标准化时代,书同文政策所带来的影响可谓深远,不仅对后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极其深远的 影响而且对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起了重要作用。

结语

秦朝是我国最早利用标准和标准化推动改革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实践当中获得最大成就的一个朝代。我国标准化文化在先秦时期以实物标准文化和文字标准文化形式出现;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以秦法同天下之法等巩固政权过程中促成了标准化文化的基本形成。标准化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 更是促进了秦朝经济、技术的发展 ,奠定了我国标准化的基础 , 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春秋 ☹战国和秦朝时期科学技术人员不断地开拓创新精神创造了标准化文化。当时标准、标准化的成果提供了判别是非的准则、检验和执法的依据及提高生活质量的手段、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思想观念的进步有力的保证和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标准化文化研究有利于标准化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服务,经济建设需要文化支撑。产品需要文化含量,发展需要文化环境,标准化工作者需要提高文化素养,所以标准化文化研究必定为社会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在我们跨入新世纪门槛之际,我们中华民族正面临着全面振兴的历史机遇,我们的文化事业已展现出一片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一定要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在标准化文化研究和推广中勇于创新,多出精品,赋予新的内容和新的时代精神,用我们的笔去谱写中国标准化事业的崭新篇章。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