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音乐的土壤,绽放律动的芬芳
【摘 要】音乐教育能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传统的音乐教学,一味地唱歌,内容死板,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为了提高音乐课堂的有效性,笔者通过实践,得出了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律动教学,就是通过音乐与肢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进而获得体验与表现音乐的能力。本文以《匈牙利舞曲》(第五号)为例➳,通过三次磨课,对音乐律动体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开展进行初探。
【关键词】音乐律动体验 适量律动 紧扣要素 简化律动
律动教学在音乐教育中应用已经比较普遍了,音乐教师通常以律动为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魏永谦在《达尔克罗兹与“律动学”》一书中指出,律动教学法有三大特征:第一,强调学生的身体参与,身体随音乐运动,感受音乐之美,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第二,律动要面向全体学生,达尔克罗兹认为每个孩子都具有音乐天赋,借助身体运动,可以辅助他们对音乐作品的体验与理解;第三,游戏是教学,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是天性,在游戏中获得的知识,记忆特别深刻。
可见,与传统的音乐教学相比,律动教学更加符合孩子们的需求。律动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可以培养身体的协调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辅助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与理解,提高音乐能力。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实施律动教学呢?这一♋直是我思索的问题。在这次磨课的过程中,我对“律动教学”有了一些自我的想法。
一、适量律动,动有所思
新课程的改革推动了音乐教学方式的改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原本以问答为主的课堂现在“动”起来了。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笔者执教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第一次磨课,学生全程律动,全员行动。虽然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积极地动起来了,但是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执教中,乐曲第一部分设计了走舞步、画旋律线、随乐模仿钢琴键盘站起、对比唱、手指舞,乐曲第二部分设计了听辨排序、填词唱、舞蹈律动等近十个学生律动环节,课堂氛围良好,学生忙得不可开交,学生主体地位似乎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仔细考量,就短短四十分钟,学生要完成那么多的活动,又哪来时间去真正地思考、体验音乐呢?所以整节课不少活动像是蜻พ蜓点水,给人一种“走过场”的感觉,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氛围良好。但是繁多的律动实践,让学生无暇顾及音乐本位,而是更多地关注在律动动作上。欣赏音乐不仅仅是停留在最表面的听,更需要去体会其内涵。这就需要学生用耳朵听,用大脑想,体会音乐的情感。由此可见,让音乐课堂动起来,“听”“动”“思”缺一不可,听而不动则罔,动而不思则浅,听、动、思相结合才能取长补短,相辅相成。
二、紧扣要素,动有所得
吴斌先生的《关注音乐》一文中提出“音乐教学中要关注音乐本体”这个理念。现在很多优秀教师的音乐课中都体现了这一理念,说明这个理念已深入人心½。律动教学不仅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身体协调力,还应培养学生聆听与感受音乐的能力,更应关注音乐本体,用心去感受体验旋律、速度等音乐要素的变化。第二次磨课,吸取了上一次磨课的经验,根据《匈牙利舞曲》速度与力度上的特点再进行梳理、调整教学设计。欣赏第一主题时,我紧紧抓住孩子们好动好胜的心理,设计了三个闯关游戏――跳一跳,画一画,听一听,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
教学片段
师:刚刚老师收到了一份特别的邀请函,邀请函上说让我们大家去参加一个热闹的舞会,不过,想顺利参加这个舞会,就得先过三个闯关游戏,大家敢接受他们的挑战吗?
第一关:跳一跳
师:那我们一起来挑战第一关,跟老师学一段舞蹈。学生往前往后走舞步,体验乐句。
(往前走舞步) (往后退) (往前) (往后退)
第二关:画一画
师:同学们表现得太棒了,接下来第二关,画一画,可是邀请函上只有三条旋律线,你能帮它填完整吗?(第二乐句旋律线虚线部分让学生填完整,感受最高音)
第一乐句旋律线 第二乐句旋律线
第三关:听一听
(一)师:第三关,邀请函上有这样两条旋律,请你用耳朵来辨别一下,两条旋律有什么不同?哪条旋律会让人有种想要舞蹈的感觉呢?(师弹钢琴,学生用耳朵辨别,感受连续的附点节奏)
(二)用“啦”哼唱,一起再来感受一下。
第一关“跳一跳”,让学生走舞步,感受乐曲乐句的长短与节奏;第二关&ldอquo;画一画”,随音乐画旋律线,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起伏;第三关“听一听”,两条旋律对比聆听,体会连续附点节奏在乐曲中的作用。古人曾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这些音乐要素的感知,笔者没有采用解说式的教学方法硬塞给学生,而是采用了学生更喜欢的律动体验教学法,让他们通过肢体律动亲身去体验这些音乐要素在乐曲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达尔克罗兹协会会长西尔维娅・比安科女士说过这样一段话:“律动,看上去很美,这不仅仅跟音乐有关,动作本身也很重要。很多音乐教师只是带着学生在音乐中做动作,而没有让音乐和所做的动作产生联系。”笔者在这一主题的设计上,有目标、有方法、有根据,层层递进,让学生深入地感受了不同的音乐要素,这次的音乐课堂有了积极的变化,学生体验较到位。所以笔者认为,学生课堂的动要有目的地动,让学生在动中有所得,才是有效、有价值的动。
三、简化律动,动中有序
2011版音乐新课程标准中的第五个基本理念指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笔者在设计《匈牙利舞曲》(第五号)这一课时,对两个乐句的体验设计得较为复杂,第一乐句向左走步,第二乐句换方向向右走步,走步的步伐按照乐曲的节奏。在试教时,面对繁杂的律动,学生反而搞不懂,一直在关注着动作的正确与否,结果使课堂秩序难以维持,对音乐本体的关注早就抛之脑后了。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还能体会到音乐的快乐吗?后来经过律动动作简化,笔者发现学生学得更加积极,更加自信,更加快乐,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好地体验了乐句的长短、节奏及旋律的特点。所以教师在律动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律动设计应简单易学,要考虑到学习程度一般的同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律动仅是学习音乐的工具之一,简洁高效的律动才能让学生有效地使用这一工具去体验音乐。
通过这次磨课,笔者逐渐意识到音乐不是用来解说的,而是用来体验感受的。所以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些手段能帮助学生体验音乐、理解音乐,通过践行已经找到了,那就是让学生有效地动起来。在音乐教学中,与其让学生规规矩矩地听,还不如充分调动他们的肢体,让他们在律动中感受到音乐乐句、速度、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的变化,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所以,笔者深刻地体会到律动教学给我们带来的截然不同的课堂,而“律动体验”这一词也一次次在专家口中、在刊物中出现,音乐要素的体验学习引起了人们高度的重视。通过设计律动加强音乐性,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更多音乐本质上的东西,那么如何合理让学生“动有所思,动有所得,动中有序”则是目前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的一个领域。让孩子们在“动”中体验音乐、享受音乐,还需教师长期地实践,不断地反思、总结、提炼,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2]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