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与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就业导 一般素质导向 以人为本
论文摘要:对于“就业”相关概念的不同解释,导致职业教育研究者在实施“就业导向”这一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当就业导向被狭义理解时.与之对立的“一般素质导向”即被用来指斥其功利性而事实上.就业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就业导向可以表示职业教育对个人的功能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用来规范人才培养的应是建立在重视个人教育需求基础之上的就业导向。职业教育促进就业功能的实现又是有条件的.学校职业教育更是作用有限.必须要和用人单位建立起某种形式的合作关系。
“就业导向”的提法在正式文件中出现不久.却已经引发了职业教育研究者的热烈讨论:支持者将“就业导向”视为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迈向“职业自觉”的战略抉择,甚至职业教育自身即是就业教育:也有专家坚持全面发展的理想.担心重视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会忽视人的发展功能:处于两者中间的亦不乏其人,他们大多把“就业导向”看作针对现实问题的阶段性选择各种论点不一而足.但在笔者看来.上述分歧多半源于对“就业导向”的不同理解。
一、“就业导向”因何提出
“就业导向”究竟为何提出?或者说.与之相对是什么样的“导向”呢?仅从形式逻辑分析。“就业导”的矛盾概念显然是“非就业导向”.否定职业教育的“非就业导向”就等于肯定了它的“就业导向”探讨该问题并只不是凭空构造一对非此即彼的教育命题.而是要揭示“非就业导向”与“就业导向”的分别.使人们明确应该支持什么、反对什么
——“非就业导向”是否等于“升学导向”?
从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出路来看.与“就业”并列的确系“升学”无疑。但是,作为在正规教育体系内学习经历的延续.升学本身并不反映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它只是在满足一部分人教育需求的同时延缓了初次就业的时间.不论升学与否,就业始终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手段。由此可见.就业导向与升学的矛盾仅是由考试制度引起的一种表象.单纯以升学为目的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题尽管职业教育可以为更高一级的学校开辟“第二条通道”.升学还是难以被提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导向”的高度.倘若如此.职业教育将失去独立存在的价值。
——“非就业导向”是否等于“学科导向”?.
学科导向是指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全面、系统的阐述,使学生明确学科的基本逻辑结构.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这是我国传统的课程编排方式。在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过多强调学科性的倾向确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障碍.理应为就业导向所排斥。但学科导向毕竟主要限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就业导向涵盖的领域则要丰富得多,还包括认知、表达、身体心理以及思想道德等一般素质从教育目标的角度观察.这样的综合职业能力不但可以体现职业活动的针对性。而且照顾到了能力的迁移。如果我们对“就业”及“就业能力”进行宽泛的界定,例如“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那么将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渗透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与提倡就业导向非但不会对立.恰恰相反.二者近乎同义
只有将与“就业”相关的概念作狭义理解.即将就业等同于毕业生获得初次职业、将就业能力限定为具体的任务技能时.与之对应的所谓“非就业导向”才凸显出来.那就是一种强调长远发展与普遍适应的倾向,不妨称之为“一般素质导向”。一般素质代表了综合职业能力内若干可广泛迁移的部分,实践中更容易为教育者接受的表述乃是学生的知识以及分析、综合、判断与创造能力。不少人始终认为.一般素质是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并且能够促进受教育者的人格养成,因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应在培养目标上突出人的发展,在教学内容与评价标准方面也需避免功利性——这些成为反对“就业导向”的理由。
应当承认,一般素质对于学生的能力与个性发展确有重要作用,试图增强普适性的设想也无可厚非。遗憾的是,由于普通教育惯性思维的强势影响,过分关注一般素质往往导致职业针对性的削弱,先是专业技能的训练脱离工作情景.进而全部教学内容都要从基本的知识和原则中演绎出来,职业学校一旦在课程开发上陷入“学科导向”,热衷于升学或升格就不足为怪了
综上所述.在重视一般素质的前提下.如果把“就业导向”当作“任务技能导向”或者“岗位操作能力导向”.那么以就业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词,至多不过是应付当下情形的权宜之计而若把就业的过程延伸到整个职业生涯.则一般素质的优势,诸如扩大择业范围、增加就业机会等,尽可囊括在“就业导向”之中.各类正规教育通用的一般素质或许不必特别地提起.更不 ☺必以之为主、以之为则"
二、如何认识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
事实上,“职业教育”与“就业”的内涵及外延都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有什么样的职业教育,就会有相应的就业形式,二者互为表里:早先的学徒制不被纳入正式学制.徒工的学习和就业过程难有清晰的区分:单纯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不包括在岗培训,需要考虑的就业环节也只限定为获得初次职业;当今职业教育已向终身化发展,“技术与职业教育和培训” Tv♥ET的观念深入人心,与此相适应,就业不再是一次选择、终身受雇,而必然要包括职后的培训、提高以至转岗“大职业教育观”需要“大就业♂观”.既然教育和培训同样是职业教育的内容.获得和保持工作岗位同样是就业的途径,研究者在立论时怎能只看到职业教育概念的伸展,却把就业简单地当作一成不变的事物?
即便只从字面上把“就业”当作“人与工作的结合”,也可以将这一现象解释为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即自然人通过与特定工作岗位(“业”)的结合成为社会人。由此.基于不同视角归纳的职业教育功能,如拓宽非义务教育的渠道、培养合格的劳动者、直至颁发资格凭证以降低就业市场的交易成本,无非就是学生经过教育机构的筛选.成长为农、工、商阶层的后备军.并获得质量担保职业教育对于个人的一切功能均可归结到就业导向,单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命题似乎也无不妥。在原有社会分工仍然存在,劳动仍是谋生手段的情况下.职业教育的目标只能是与具体的职业领域相联系.而非各种形式表现的“全人”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与上述命题相反的论断“职业教育不是就业教育.至少不等于就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成立的.因为职业教育毕竟还具有一些无法为就业所包容的社会文化功能教育界向来充满不同观点的对立.从社会功能出发或从个人需要出发皆有可能成为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而认识问题的关键正在于就业导向的出发点。笔者以为,就业固然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但教育首先是培养人的活动.必须充分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如果仅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推出就业导向.仅把它看作政府为解决就业问题做出的努力.那么这样的“导向”多少显得有些功利,在执行中也容易发生偏差.甚至被曲解为“就业率导向”。反之.如果个人需求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得到肯定,学生选择的权利得到尊重.那么职业教育不仅将在专业设置与课程安排上贴近市场.更会在评价上突出就业质量.认真考虑学生对工作岗位的偏好(更广泛地应包括选择升学)。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即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总之.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出发点.而个人接受职业教育首先是为了获取谋生的手段——就业.所以用来规范人才培养的应是建立在重视个人教育需求基础之上的就业导向.“以人为本”与“就业导向”之间是一种类似“体”与“用”的关系。
三、怎样看待学校职业教育的作用
以“就业导向”标识职业教育的作用.不惟肯定其所能。然而目前见到的有关职业教育的研究.多是从有用性这一方面展开的.尤其在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仍居主导地位的我国.职业学校经常被单独赋予发ฐ展“全人”的责任更有论者主张按照“终身教育”.学校要让学生掌握三张教育“通行证”.为此必须教授大量的基本原理.以不变应万变.如此等等.于是又出现了上文谈到的“一般素质导向”。虽然言之凿凿.但是从中反映的一次教育受用终身的设想.本身即背离了终身教育的理念终身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和学生毕业之后所受教育及训练的统合.教育应该贯穿人的一生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单纯由学校实施的正规学历教育作用非常有限.正因为作用有限.所以它注定不是终结性的
现阶段面临的一个主要矛盾就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学校职业教育的有限作用与已经充实了的“就业导向”的内在要求不相适应就业导向是将职业教育看作受教育者通往工作岗位必需一种服务.而学校职业教育只能帮助学生获得就业的基础条件,成为可能的中、高级技能型劳动者.一旦教育与市场脱节.学校便无能为力。如果要“以人为本”.对学生负责.职业学校就必须准确了解人才类型与规格的需求情况.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可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仅凭学校单方努力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有鉴于此.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某种教学合作的方式成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至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行为与影响因素.则是另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话题
学校职业教育促进就业的功能是有条件的.除了用人单位的参与.宏观经济运行、就业市场结构以及社会制度因素都会产生实质性的作用.这些正是推进就业导向所依赖的外部环境。职业学校现时遇到的就业难题.部分原因固然要归咎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中的缺陷,而更可能是源于教育机构无法控制的外界如此说来.只有那些针对学校职业教育自身弊端开出的药方.对于校方决策人员才有实用价值.围绕就业问题面面俱到的论述则往往流于空泛.因为职业学校的作为.粗略℃地讲.不过是减少教育过程中人为造成的人与工作分离的可能性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教育并非万能.职业教育更不能“包打天下”.何况通常所讲的只是职业学校实行的正规学历教育?即使是促进学生就业这一点.学校职业教育的作用也不是绝对的